景德镇古窑口之御窑
御窑,顾名思义,皇家御用之窑,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代表东方古老文化的瓷器,素有官窑、民窑之别,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它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许多陶艺珍稀品为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并向海内外游客作展示。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是陶艺瑰宝的摇篮。历来,人们对御窑厂充满神秘感与好奇心。
元帝设浮梁瓷局蒙古族"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其服饰建筑都崇尚白色。白色的瓷器,同样成为元代帝王的珍爱之品。白瓷在蒙元统治时期的景德镇有很大的发展,优质的白瓷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应当说,这便是御窑厂的萌芽。
元代景德镇成功地造出枢府瓷、青花和釉里红瓷,其成就为后来明清两代御窑厂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自元代起就开始有了官窑。
洪武大帝建御窑朱元璋推翻蒙元帝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却几乎全盘承袭了元代的匠籍制度。由于祭祀、赐赏、贸易的需要,明朝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
洪武窑瓷器,土质细腻,胎体很薄,釉分青、白二色,以纯素者为佳。据记载,洪武窑有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等二十座。洪武年间军事上需要以瓷器换马匹用于战争,又要用瓷器扩大贸易和安抚邻邦。御窑厂烧出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的独特风格。
宣德皇帝蟋蟀罐宣德皇帝朱瞻基喜好玩蟋蟀。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的《促织》篇中对此就有所描写,而宫廷正史却无记载。年珠山宣德官窑遗址考古发现证实,御器厂为朝廷烧造了数十种纹饰精美的蟋蟀罐。其中青花双向五爪龙纹蟋蟀罐就是宣德皇帝观看斗蟋蟀的斗盆。这位太平天子,不仅有玩蟋蟀之好,而且酷爱养鸟赏花。宣德御窑厂为朝廷烧造的花鸟虫鱼器皿,就达几十种之多。
太监督造龙瓷缸明永乐年间,北京瑾身、华盖、秦天三大殿被大火烧毁,正统六年(年)为三大殿烧造青龙白瓷缸。因缸大而壁厚,屡烧不成。三大殿的陈设不得已只好改用铜缸代替。而几十口有裂痕的瓷器龙缸则全部被打碎,掩埋在御窑厂西侧墙下。直到年才被考古工作者发掘,青龙白瓷缸才得以重见天日。现陈列在龙珠展厅和品陶斋大堂。
李鸿章再兴御窑厂咸丰三年(年),太平军攻打景德镇。大军入城后,见御窑厂专造皇帝用瓷,耗费资金不算,还经常鞭打欺压瓷工,为替百姓解恨,便放火把御窑厂烧了。御窑厂一停就是好几年。直至同治五年(年)间,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银十三万两,命九江关督蔡锦清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七十二间,复兴御窑厂,所有督陶事务也由九江关监督管理。同治七年(年),御窑厂为同治皇帝大婚烧造喜宴用瓷,一时闹得沸沸扬扬。直至年,辛亥革命成功彻底推翻帝制,御窑厂才寿终正寝。
属于古代帝王的御窑厂虽然消失,但御窑瓷器的制作工艺却得以传承。在卧虎藏龙的景德镇,能工巧匠将千年瓷艺发扬光大,瓷天阁在景德镇等你!!
瓷中有天地一阁藏千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xs/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