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往事求知弄那逝去的繁华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冬日午后,细雨蒙蒙,漫步于曲折的弄堂中,让人宛若回到很久很久以前,此时吟上一首戴望舒的《雨巷》尤为应景。偶尔有人从身旁走过,穿过里弄的悠长由远及近,恍然间,迷失于岁月的长河里。
市一院的斜对面有这么一条里弄,弄口左侧是窑砖墙的老屋,右侧荒废的屋基之上开垦出的一块块菜田,种满了居民喜爱的时令蔬菜。一路往里寻觅,才从一块废旧的门牌上得知弄名——“求知弄”。
求知弄由来
乍听“求知弄”的名称,总觉得有些书生气,巷子里可能有一段求学的故事,抑或有状元的门第,其实不然。
据《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求知弄东至童关栅门,西至中山北路东侧。长米,宽1.6米。水泥路面。弄东端原有一小庙人称观音庙,还有一石板桥是通观音阁的必经之道,称观音桥。旧社会人们在此烧香求子,故名求子巷,后改求子弄。年换门牌时,观音庙2—26号并入求子弄。因谐音改名求知弄。昔日弄中1号建有青阳会馆(蓉城书院)。开设过猪行、米店和饭店。现为居民住房。
听巷中的一位老人介绍,五十年代,每每到了良辰吉日,总有许多年轻人选择在求知弄烧香求子。结婚时,人们会抬着花轿经过求知弄,一帮巷中的孩子就跟着那花轿一起跑,场景很是热闹。坐着花轿来求知弄的新娘,多是戴凤冠、穿旗袍的打扮,那扮相十分俊俏。而巷中最多时,一天曾来过两三抬花轿,求知弄的“求子传说”想必也让许多人慕名而来,这也成了小巷的招牌。
逝去的繁华
求知弄30号民居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既没有高高的马头墙,也没有翘起的屋檐,看上去十分不起眼,饱经岁月沧桑,房屋已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门外,粉刷的墙皮已经脱落,各种颜色、大小不一的窑砖块从斑驳的墙面中显露出来。通过里屋的过道中门上,白底黑字的“危房”警告很是扎眼,通道旁还堆着修葺时留下的破碎砖瓦。记者来到内厅时,一场博弈正在上演,5位居民围着木制的小方桌屏息凝神,小小的棋局里自有一方天地,他们专注的样子逐渐与古老的屋子融为一体。
“求知弄26号、28号、30号是猪行,17号、22号是粉丝行,2号是饭店(旧时称观音桥1号)……我住的30号是明代的房子,有多年历史。”80有余的赵奶奶告诉记者,她居住的时间不长,只有十来年,但曾听以前的老邻居介绍过,五十年代是小巷最繁华的阶段,内有三家家具店、四家饭店、三家米店、两家布店,粉丝店也不少,巷子里常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常。从求知弄往一院方向出口处,是童关栅门,旧时附近有猪毛牙刷店、粉丝行等店铺。出了巷口往里市渡方向,当年有一个港口,一些船只在港口停留,粉丝、布匹等物品,也通过水运的方式,从其他地方源源不断地运到景德镇。
当记者提及巷中的青阳会馆,赵奶奶表示,巷中的青阳会馆、巷口的童关栅门以及观音桥那刻满沧桑文字的石板都在这些年被拆了,旧时的模样现在能见着的已经不多,原来的繁华之地,如今已不复当年。据赵奶奶回忆,青阳会馆是青阳人聚会和祭祀的场所,当年也是很热闹的地方。青阳会馆是青阳的陈姓人家聚会的地方,每到初一、十五之类的日子,总有许多青阳人相聚于此。“原来这屋里也住着近十户,现在就剩下我和我儿子在此居住。”赵奶奶说,附近的邻居大都陆续搬走,在别处继续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但她早已习惯了小巷子的生活。
短短米的求知弄只需几分钟便可走完,它的故事随着一些老屋的拆除、原住居民的搬离,逐渐隐于岁月长河。但那段曾经的繁华,注定会成为老人们心中永恒的回忆。回望求知弄,新式的门楼格外显眼,雨中的弄堂幽深而狭长。隐约间,时空交错,仿佛昔日的锅碗瓢盆交响曲在耳边荡漾,一幕幕热闹非凡的场景又映在眼前。
文章来源:景德镇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xs/5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