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窑说瓷景德镇千年历史之窑房和窑炉建

1、镇窑窑房建筑

窑房要完成存坯、装匣、烧炼、开窑、捡选等工序。一个窑房的天小决定于窑炉的规模。一般每栋窑房面积接近平方米,为二层木构建筑。柴窑、槎窑的布局基本相同。

景德镇传统窑房结构十分独特。房长37米,跨度14米,外檐高度仅6.66米。构架是3×3米的方形柱网,所用木材都是质地坚硬的杂木,而且大多为抗腐、抗燃的楮木。房架梁柱是砍去枝丫的自然躯干,能干的工匠们非常巧妙地利用曲木的重心和弯曲外形起拱架梁。穿逗式木构架看起来很不规则,走进窑房就像进了一片枯木林。同时由于二层要储存三四个窑次的松柴,楼面负荷每平方米达1吨以上,所以,楼层的承重梁,采用高达0.53米的拼合板梁,直接用板榫穿入柱内,其下设托木或斜撑以减少粱的净跨。梁上密铺楼栅,楼面用6厘米厚的跳板铺成。屋顶则用近于4分水的坡度,并作局部升起以利散热通风,是所见的最早的通风屋脊。所以人们都惊叹景德镇窑房结构的怪异,木工技巧的神奇。

2、马蹄窑

马蹄窑是景德镇瓷业在宋元至明代砌筑和使用的一种窑炉,马蹄窑是学术界所说的馒头窑中的一种,这种窑炉的火膛和窑室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所以称为“馒头窑”;另有一种“窑炉外形像馒头”的说法。在馒头窑中相当一部分的窑室平面呈马蹄型,所以又称之为“马蹄窑”。这种窑炉的实质意义是它属于半倒焰式和全倒焰式窑炉,它是由直焰式圆窑发展而来的。直焰式圆窑的火焰在窑室处直升状态,烟由窑室顶部的排烟孔排出窑外。半倒焰式马蹄窑将排烟孔从窑室顶移至窑炉的后壁。烧窑点火后,火焰从火膛喷向室顶,窑顶没有出路,而后壁却因有排烟孔和烟囱存在吸引力,火焰于是倒向窑室的后半部。这样延长了火焰在窑室内流动的路线和时间,充分利用了热能,而且可以控制温度和气氛。从直焰型到倒焰型,是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调整窑室的大小,火膛的深浅,排烟孔和烟囱的数量及大小,马蹄窑逐步走向完善。从北宋开始,通过对窑炉结构的改造,使马蹄窑还能以煤炭为燃料。在景德镇湖田窑遗址有展示的马蹄窑遗存。

3、龙窑

景德镇地区在宋元时期砌筑和使用的瓷窑,有不少是龙窑,它为景德镇早期瓷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宋代景德镇名瓷影青瓷,大都是在这种窑里烧成的。在景德镇镇区、湖田、瑶里等地多处发现龙窑遗存。

龙窑是在商周时期火膛和窑室连为一体的升焰式方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与地平线构成7度~23度角,前端低,为窑头、火膛所处,后端高,为窑尾。因窑身为长条形倾斜砌筑,宛如一条火龙自山上而下,所以叫龙窑。其中有的窑头火膛砌得高大,像龙头,便叫龙窑,有的窑头火膛则砌得较低,像蛇头,故又叫蛇窑。

龙窑窑头有预热室,窑尾基本上不设烟囱,或只设一不高的烟囱,实际上龙窑本身的倾斜形式就起到了烟囱的作用,依靠坡度大小控制抽力,控制火焰温度和气氛。龙窑在热利用方面,比北方的馒头窑技高一筹,它有效地利用了烟气热量(预热坯体)和产品带走的热量(加热空气),使废气热损降到极小,并将烧成温度提高到℃左右。

龙窑生产周期缩短(因为升降温速度较快),产量大于倒焰式馒头窑。窑的结构简単,用费较省。

4、葫芦窑

葫芦窑是景德镇制瓷业在元代至明代末期,乃至清初砌筑和使用的一种窑炉。葫芦窑分前后两个窑室,前室高,后室矮,且前宽后窄,前短后长,形似半只葫芦卧于地面。清雍正时《南窑笔记》形容这种窑“如卧地葫芦”。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埏》中有一葫芦窑烧窑时状况的插图,其文记:“……然后举火,其窑上空十二圆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圆眼”、“天窗”即投柴孔,很显然这是运用了龙窑的技术,但克服了龙窑过长,不易掌握温度、气氛的缺点;葫芦窑前后两室又宛如两个“馒头”,排烟孔在后壁并有独立的烟囱,运用了马蹄窑半倒焰技术。南北技术在这里得到兼和。

葫芦窑体小,成本也小,适宜民间个体使用,故到清代早期还一直使用着。康熙五十年(公元年)以后景德镇对其进行大胆地改造,到雍、乾时期,窑体及窑室日趋增大,葫芦窑的第二小窑室废除,成为一座窑室较大的蛋形窑,即著名的“镇窑”。

5、镇窑

景德镇窑亦称镇窑,因是景德镇地区所特有的传统陶瓷窑炉型式,故而得名。其外形如半个鸭蛋覆于地面,又似半个陶瓮横卧,故亦称蛋形窑或瓮形窑;又因其以松柴为燃料,所以在景德镇地区习惯上也称之为柴窑。镇窑按其火焰流动型式,在陶瓷窑炉分类中属平焰式窑。

镇窑是从龙窑,经由葫芦窑逐渐演变而来的,形成于明末清初。此时的景德镇瓷业,集我国历代制瓷工艺之大成,达到了我国制瓷工艺史和陶瓷文化史上的高峰。这与当时镇窑的出现和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知道,决定瓷器品质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原料,二是窑炉烧成技术。因此,窑炉便构成我国优秀的传统制瓷工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镇窑作为传统窑炉的最高代表,不仅在我国陶瓷史及窑炉技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对欧洲的陶瓷窑炉亦产生过重大影响,这是任何其他传统陶瓷窑炉所无可比拟的。

镇客在其构造、砌筑技术等方面,具有许多独特和巧妙之处。

(1)窑身

为蛋形的砖砌体,是镇窑的本体部分。整个窑体全由普通黏土质窑砖砌成。按各部位形式与功能的不同,窑体又可分成窑底、侧墙(即窑墙)、拱蓬(即窑顶)、燕尾墙(楔形连接墙)、烟囱及窑背端(俗称靠背,构成观音堂)等几个构成部分。

窑底。即窑床,为装烧制品的承载底板,是三合土的夯实地坪(或平铺一层窑砖),上铺石英砂垫层。垫层沿窑体方向逐渐加厚,形成升坡面;石英砂垫层的作用在于稳固匣柱,是为适应制品装烧工艺要求而设。

侧墙。为一块砖厚的蛋形围墙,其高度由前至后逐渐降低,竖向取微内倾的直立墙形式(俗称内罩),主要承受拱蓬重量的垂直压力,从而防止直墙凸肚(即暴肚)的发生。

拱蓬。为厚约21厘米的双曲砖壳体。头部(俗称狮子头)为双曲球面砖壳。拱蓬横断面呈超椭圆拱形,有利于拱座横向加固的简化和窑内顶部烧成温差的缩小。整个洪蓬的砌结方法综合了常规环砌拱与错砌拱的优点,既便于拆修,又具有较好的整体强度和严密性能。

燕尾墻。为窑尾端侧墙上自挂窑口至观音堂之间的一段内倾的连接墙,其形如燕尾,故名之,用于楔紧整个拱蓬和支承烟囱的大部分重力。

(2)护墙

为一前高后低的砖砌蛋形圈墙体,是窑体的永久性加固设施,其主要作用在于承受拱蓬的横推力(即拱蓬重力的水平分力)和支承压蓬砖垛。墙体作特别加厚,一则是为了确保安全,二则可在墙顶形成一个比较宽敞的操作平台,用作窑顶巡视火候的走道和调整压蓬砖垛的操作空间。护墙于窑门处开八字口,上部砌过桥砖拱,以抵抗窑拱相应部位的横推力并支撑压蓬砖垛(俗称眉心撑)。

(3)活动支撑

为介于窑体与护墙之间的未砌结的砖体。镇窑的活动支撑覆盖着窑体的大部分表面,按所处位置与支撑力形成的不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镇窑采用这种活动支撑的原因是:第一,窑体属易损部分,一般每隔一年至一年半便要重建一次,采用活动支撑即可使窑体的经常拆建不致破坏永久性护墙;第二,窑体外周曲面形状复杂,要确保各部位的妥帖支撑,必须现场随砌随打撑。

(4)烟囱

烟囱的前壁垂直地支承在挂窑口顶篷上,后壁支承在窑背端增上,两侧支承在燕尾墙上,后壁与两侧往上逐渐向中心收缩,最后囱口成三角圆形。囱体底脚大,自重轻,倾斜分层眠砌(砖缝为倾斜平缝),伸出窑房屋顶露于室外经受风压的部分仅约6.5米,故简易轻巧而又相当稳定。烧炼时烟囱为全窑产生抽力的关键。镇窑有这样一个砌筑技术高超的薄壁烟囱是窑炉史上了不起的事情。

感谢您的阅读!为了让您阅读到更多精彩的资讯,我们一直在努力,所以……

喜欢就转走吧,别客气!

小伙伴们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再去我们其他内容里转转吧…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好
皮肤病专科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xs/14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