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浮梁进坑讲述动人的景德镇故事
这里是宋代最优质的瓷石出产地,完整保存着景德镇宋代制瓷业的原始风貌。如今,在“与世界对话”中,这里正在向世界讲述动人的景德镇故事:
进坑村石碑
瓷石水碓
蒋祈《陶记》
“东郊学堂”讲座
复古宋代青白瓷
景德镇在线讯(记者吴海根文/图)忙时种田,闲时考古。这里是宋代最优质的瓷石出产地,完整保存着景德镇宋代制瓷业的原始风貌。如今,在“与世界对话”中,这里正在向世界讲述动人的景德镇故事:
古矿坑、古水碓、古窑址、瓷石古道,这是一幅鲜活的宋代景德镇制瓷业原始风貌图;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白鹭起舞、荷叶飘香,这是一张动人的美丽乡村画——日前,当记者受邀参加“东郊学堂”讲座,时隔一年再次走进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时,不禁连声赞叹:进坑真美!
景德镇,一座具有独特魅力和味道的城市。瓷器,中国文化的名片,世界对话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而进坑古村,则无声地把景德镇与瓷器相架接,道出的更是景德镇陶瓷历史的悠久与厚重。所以,有专家学者曾形象地把进坑,比喻为孕育了景德镇的“瓷都摇篮”。年6月,古陶瓷学者、80后夫妇黄清华、黄薇出于对陶瓷的热爱与痴迷,在这里创办了“东郊学堂”。
谈起与陶瓷、与景德镇、与进坑的“缘分”,黄薇感慨地说:“当年我北大毕业来景德镇,是因为我喜欢瓷器,非常非常喜欢瓷器,景德镇在过去的岁月里,为全人类贡献了无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个城市在我心目当中就是圣城麦加。”“景德镇在我们和世界上很多人心目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因为瓷器作为中国文化承载的媒介,有着特殊的意义,而遇见进坑,则是遇见了我心目中的景德镇。”
星罗棋布的窑址,幽静曲折的千年瓷石古道,复制重修的水碓,精心设计的宋代制瓷风情游览线路,还有那向游人“娓娓道来”的进坑村史馆;清澈的溪水绕村而过,青山绿野映入眼帘,更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满目荷花……这些都仿佛让人徜徉在宋代景德镇的制瓷场景与美丽乡村之中,令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进坑一年的变化,让记者难以置信。
进坑的历史是值得景德镇人骄傲的。资料显示,融合了北方白瓷和南方青瓷优点的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的典型瓷器。蒋祈在《陶记》里记载: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之所产已为次矣。而正是有了进坑出产的最优质瓷石,才让景德镇烧造出了精美的青白瓷,由此,白瓷单纯华贵的胎质美和青瓷莹润如玉的釉质美,在青白瓷上实现了完美统一。
据近年考古调查发现,进坑拥有古矿坑5个、古窑址15个、古水碓16个,以及6公里长的千年瓷石古道。进坑还保存着宋代时期,从制瓷原料的开采,到加工,到运输,再到烧成的整个生产体系,也就是一条完美的古陶瓷生产遗址廊道。进坑的深厚底蕴以及“东郊学堂”名气的不断拓展,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陶瓷爱好者,慕名来到这里参加陶艺沙龙、文化交流、陶瓷考古和陶艺创作。浓浓的陶瓷文化氛围已经在这里形成与扩展。
用瓷器讲述中国故事,与世界对话,这是景德镇的优势,也是进坑的资源条件决定的。据黄清华、黄薇夫妇向记者介绍,目前进坑已被纳入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围,规划目标为“国家陶瓷历史文化公园”。“很高兴现在的景德镇正在苏醒,都认识到了历史文化对于这座千年瓷都的价值和意义。”黄清华、黄薇夫妇如是说。
忙时种田,闲时考古。进坑古代窑业遗存保护模式的探索,也引起了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景德镇瓷业成就卓越,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保护工作任务艰巨,该如何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遗址所处的区域、环境和自身特点,做好遗址保护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怎样在保护的基础上,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的对遗址进行发掘,将更多极具考古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展现于世人面前?又当如何通过研究,深入挖掘景德镇历史文化内涵,让人们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知往鉴今,留住文化根脉呢?这些都是进坑古代窑业遗存保护模式,带给人们的借鉴与思考。
记者在同黄清华、黄薇夫妇交流中还得知,在注重遗址保护利用同发展村落经济有机结合,并有效保护古窑址的前提下,当前,在市、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坑古村正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并以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为契机,全面谋划各项工作。
进坑,成功向世人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景德镇宋代陶瓷故事。它也同时告诉我们,景德镇一定能在“与世界对话”中,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更加出彩。因为,这座城市有这样的底蕴,更有这样的气魄!
每日一瓷
张吟玲《葡萄》瓷瓶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更多精彩看不停~
白癜风北京专科医院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xs/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