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景德镇发源窑里水库,新干地下宝藏真不
新干窑里:景德镇瓷器发源地
文/傅正生杨玉麟
在我县东方最边远的山区,有一座全县最大的水库——窑里水库。窑里水库是因水库修建前原址上一个古老的村庄——窑里而得名的。
窑里,有着许多传奇故事。其中一个最古老、流传最广的故事,就是当今世界闻名的中国瓷都景德镇,是由窑里迁过去的,窑里是景德镇瓷器的发源地。
早在一千年左右,窑里是一专业烧瓷的村庄,传说那时窑里有一百只瓷窑,烧瓷业十分兴旺。有一个窑匠师傅不光烧瓷技术好,还有很高的法力。
窑里对面有一条溪,溪的另一边住着一个王家,王家出了一个王道士,这个王道士从峨眉山学道归来,也具有很高的法力。于是这两个有法力的人就常有往来,慢慢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窑匠师傅在集市上割了两斤肉,到王道士家去串门喝酒,正好碰上王道士外出,只有王道士老婆在家。道士老婆见窑匠师傅提着肉来,知道其来意,但推说家里没有柴火做饭,没有酒壶热酒。窑匠师傅为了展示自己的法力,便说:“没柴火好办,我用我的两只脚当柴火照样做饭,没酒壶用菜篮子一样可以热酒。”于是真的将双腿伸进灶里烧火做熟了一顿饭。
窑匠师傅吃饱喝足走后,王道士回来了,道士老婆对道士说:“你以前老是吹嘘自己法力如何,也没见过有什么真功夫,人家窑匠师傅今天亮出了真本事,硬是用自己的两只脚当柴火做熟了饭。”王道士听完说:“糟了,你赶快去看看我们家的床是否少了两只脚?”王道士老婆跑到房间一看,真的少去了两只床脚。
王道士不服气:哼!你窑匠趁我不在家里显本事,还烧掉我家两只床脚,我也不能便宜你。他心存报复。窑匠师傅知道自己露了一手后,王道士肯定也会露一手报复自己,而且一定在自己烧窑时做手脚,自己不得不防。于是,他施展法力,将一百只窑,全部吊在半天云里,烧起了悬窑,但烧窑师傅犯了一个大忌,不该将一只报晓的公鸡带了上去。
晚上,王道士悄悄来到窑场,发现所有的瓷窑都不见了,心想,这窑匠还真有点本事,连瓷窑都可以藏起来,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正纳闷间,突然天空中传来一声鸣叫,王道士一下子就明白了窑匠师傅的用意,于是王道士施展自己的法力,用摇控金刚剪将悬窑上空的吊绳一一剪断,刚好一阵大风刮来,一百只瓷窑中的九十九只飘飘悠悠就落在了景德镇,只有一只掉落在本地。掉落在本地的瓷窑也没找到,据说窑里面有一整窑的瓷器也没出窑。
从此以后,窑里的烧瓷业再也烧不起来,而景德镇的烧瓷业则日益兴旺。这是一个神话般的传说。神话归神话,但传说与现实,确实印证了窑里与景德镇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窑里水库管理局
有一首民谣流传至今:小水窑里三百家,手捏泥巴脚踩车。
不捏泥巴不踩车,就要上山背木枷。木枷是相传至今的运柴工具。这首民谣形象地描述当时窑里人烧制瓷器的情景和规模。
窑里水库修建前,窑里四周到处可见到烧瓷的痕迹,破烂的瓷器遍地都是。人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在山上挖出一件破损不大,比较完整的瓷碗、盘之类的盛具,带回家中,用来盛擂茶渣。据说用这类碗、盘盛擂茶渣,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可以保持擂茶渣长时间不馊。而现在其它任何盛具都是不可能的。早在几十年前,窑里几乎每家都会有一两件这样的盛具。现在也可能只有个别人家还有。
窑里水库清基时,挖出了整筒整筒的连在一起的瓷器,但是不能分开,很可能是烧制失败而遗留下来的。
窑里水库管理局
有一位七十多岁从窑里迁出来的老人介绍说:现在修了窑里水库,原来烧瓷的遗址大量被水淹了,只有吴家(属城上乡丰乐村委会)还能挖到。在吴家,原来有一间碾房,碾房旁有一棵大桑树,桑树旁不远,随时都能挖到大量的破损瓷器。
这位老人,还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听说过,千百年来,每当景德镇烧瓷不顺利时,都会派专人到窑里拜祭祖先,然后取上窑里的一把土带回景德镇,烧瓷又转顺利。
在窑里人的意识里,景德镇人带走窑里的土,就会带走窑里的财气,因此,景德镇人的祭拜活动都是偷偷地进行的,待一切活动结束后,最后放响鞭炮,抓上一把土立即走人。而窑里人只要听到某处响起爆竹声,立即就有很多人会自动出来追赶,不让景德镇人把土带走。而机警的景德镇人早就有了准备,往往不从原路返回,而选择其它小路,让窑里人扑空。
窑里水库修建后,窑里人全部迁走,景德镇人的祭祖和取土就用不着偷偷摸摸了。他们虽然去不了原来祭祖的地方。但只要进了水库大坝以内的任何一个地方取一把土都有灵的。
如此看来,窑里与景德镇之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只不过是如何迁过去的,传说得太神了。是否有人能够破解这个千古之谜,还得拭目以待。
-关于作者-
傅正生,先后从业小学教员;县剧团演奏员兼作曲、编剧;县文化馆创作员兼音乐、“群文”干部,副馆长;县文化局干部;县图书馆副馆长等。系江西省“音协”、“民协”会员,“群文”学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中国王羲之国际书画学会会员。如果您有不错的作品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可以联系我们
将您的作品发至我们邮箱
小编会为您推送哒!
邮箱:qq.中国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白癜风的药物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xs/1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