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度惊世发现江西境内发现秦朝城墙遗迹,
核心提示:
深秋时节的鄱阳湖,水碧湖清,广阔的粼粼湖面上鲜有船只,蓼子花盛开的洲滩上,在秋日里显得格外安逸和宁静。地处鄱阳湖东岸的古邦鄱阳,有着百年历史的鄱阳中学居高临水,高高耸立在饶河北岸,据当地文化研究者介绍,这里古称本家山,战国末,吴芮以此为据,兴筑了江西最早的防御工事——土城墙。为考究其兴废之谜,江西省考古研究院的专家肖发标一行,与鄱阳当地的文化学者一道,认真进行着田野调查,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古城墙遗址上的鄱阳中学江西境内最早的城墙建筑
鄱阳县古称番(pó)公元前年建县,是一座拥有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据鄱阳历代府志、县志记载,鄱阳建县之初,鄱阳首任县令吴芮率民众在鄱阳始筑城池,城墙周长3.5公里〔另一说为9里18步〕,是为土城。三国吴周鲂任郡守时,增修至9里30步,于土城之东即从高门(月波门)以东修筑砖墙。宋嘉定年间(-),郡守史定之主持修筑水毁城墙时,直接东门口,周长增至12里,从此始有灵芝、朝天、永平(东门口)、鄱江(南门)、月波、濱州6座城门;并有瓮楼1座,窝铺76个,城楼12所,议事厅6间;跨壕吊桥三座分设在灵芝、朝天、永平城门前。历代水圮楼都曾修葺,在明代,修缮有四次,清代中后期,城墙屡毁屡修。清光绪三十二年()时任知府张检呈准上宪,拆城砖改旧试署建饶州中学。
年,日寇陷城侵掠,朝天门、灵芝门、濱州门、月波门一带被破坏殆尽,仅鄱江门残存。据今已81岁高龄的当地文化研究者陈先贤介绍,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城廓的范围和城墙依稀可见;自鄱阳中学往西北至姜家坝东南,姜家坝东南往东北至九条巷北的东湖边,土城墙依迹可循;20世纪60年代中,十八坊锅炉前至德化桥以东的米,砖城墙尚有残余。后因城市建设之需,尤其近些年随着县城扩容,古城墙逐渐在人们视野中消失,不少地段沦为了居民住房的宅基地。
◣秦城墙遗址所在地长沙王吴芮是鄱阳古城墙的修建者
鄱阳在周时称番邑,春秋时为楚东境。东周敬王十六年(前),吴王伐楚取番邑。东周元王三(四)年(前),越勾践灭吴,并其地,番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楚灭越,尽取故吴地,番又属楚(一说楚灭越在周赧王九年,即前年)。秦王赢政二十四年(前),秦将王--伐楚,虏荆王负刍,二十五年,定楚江南地,番邑为秦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统一中国,始置县,称番县,属九江郡。
鄱阳的缔造者就是吴芮,也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者。他是吴王夫差的后裔,公元前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番君吴芮封为鄱阳县令。还在秦建国前,吴芮便来到番地开辟疆土,并在今鄱阳镇鄱阳中学校址地建寨筑城。秦为县令后,城址北扩,于是有了9里18步之说。
吴芮(前—前,西汉第一任长沙王)是吴国开氏始祖泰伯23世孙(也有人称为29世孙),秦末时因组织队伍抗击流寇而在鄱阳地区名声大震,被秦王朝称为“番君”,因重民命、施仁义、发展农业而广受尊重,投奔者甚众。陈胜、吴广起义后,他听从部将梅鋗的建议,大胆起用刑徒黥布即英布,并将女儿嫁给他。后追随项羽反秦起义,横扫赣、湘、桂一带,在攻咸阳等灭秦战役中贡献重大,因而被项羽封为衡山王。楚汉战争前夕,他在张良的劝说下,弃项羽而拥戴刘邦,并派百粤之兵溯湘水达便江至汉水而逼围项羽军,后被封为长沙王,成为西汉七大异姓王之一。
吴芮每到一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筑城,他在鄱阳时组织人力建筑了鄱阳古城;他到长沙也组织人力建造了长沙城池。据东汉应劭所著《汉官仪》记载,长沙的城池始建于战国时期。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湘水”篇中说:“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
◣明代御窑厂挑选处遗址所在地明代御器厂(挑选处)在鄱阳
作为两千多年古邦的鄱阳,承载着不止是要重的历史,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肖发标老师这次来到鄱阳,除对秦城址饶有兴趣之外,还关心月波门(高门)外的明代御器厂遗址——管驿前村西北老城墙一带。记者随同肖老师和当地文化学者陈先贤老师一起,实地探访了那一带的实际情况。
在现场记者看到,随意建造的房屋看似凌乱,但实际上有迹可循。这些高高低低的房屋,一律面向湖泊背靠古城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背山面水的建造格局。
我们试图从当地居民的口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但是可惜的是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我们只从当地居民的只言片语中,大致了解到,这一带曾经是一个专门转运瓷器的仓储地。居民也约从长辈的口中得知这里和景德镇有某些密切的关系。
根据正德《饶州府志》、万历《大明会典》的相关记载,景德镇从事生产窑的场御瓷和厂署,在饶州府治所在的鄱阳县城。作为管理机构的御器厂,在对比景德镇御窑遗址的考古发现,景德镇从事生产的官府窑场,在明代的始烧时间不晚于洪武四年,作为管理机构的御器厂建立于洪熙元年宣德皇帝即位以后,而御器厂从饶州迁往景德镇与生产窑场合一是正德六年以后的事。
鄱阳县历史悠久人口众多
鄱阳县境内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遗物亦有多处,属商代的有双港乡王家咀遗址,古南乡、莲山乡、双港乡都发现有商周文化遗物。说明那时鄱阳早期居民早在商周时期,其活动区域已相当广泛。莲山乡出土的春秋铜镜,更证明了周王朝的政治影响已伸入鄱阳县境内。
战国时,楚与中原国家一样,在县(邑)的上面设郡一级,如楚顷襄王二十三年(前)收东地兵,得十余万,西取秦所占江傍十五邑为郡,(10)楚考烈王时以春申君的十二个邑(县)为郡。春申君为令尹,曾任命荀卿为兰陵县令。可见战国时“邑”与“县”的称谓上已完全混为一体,两者的职权范围也没有什么差异。吴芮的父亲吴申事楚考烈王,以罪贬谪于番邑为县令。秦制,一县方百里,人口满万人以上称“令”,不满万人的称“长”,那时番县已是拥有万人以上的大县了。
饶州在唐末就是相当富庶的州府,在元朝,饶州路的人口竟然达到全国第一!如今,鄱阳县依然以户籍人口万之多位居江西人口县级排名第一。
◣古月波门遗址所在地古江西赣东北水运“交通枢纽”
鄱阳得名于鄱江即番水,江之北为阳,西汉故名。鄱江饶河又称,古称番水(或鄱水),是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饶州府治设鄱阳后,鄱江又称之为饶河。饶河汇有南北两个支流,北是昌江,南为乐安河。昌江与乐安河在鄱阳镇东首汇合后称之为饶河,曲折向北,在龙口或经尧山八字脑本港注入鄱阳湖。干流约长30公里。
在以水运交通为主的时代,饶河汇昌江、乐安河之水注入鄱阳湖后,出湖口,通江达海。鄱阳码头显然具有商贸“通江达海”区位优势,一度成为了安徽西南、福建西北连接鄱阳湖水运的“交通枢纽”、货运中转站,享有“舟车四达”“百货归墟”之美誉,其在历史上的商业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考古专家发现的古城砖(供图)饶州府城墙遗迹引起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jt/13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