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一个值得说给世界听得故事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独树一帜、极其辉煌,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瓷器,正是最容易被世界接受的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追求以及科技创新,都可以随着瓷器的故事走向世界。说到瓷器,自然就想到瓷都——景德镇。回望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故事,折射出了中国命运、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价值和中国奇迹。纵观历史,从东汉末年开始烧瓷的景德镇有两千年的冶陶史,一千年的御窑史,这条路走得坎坷而辉煌,浓缩了中国的实践和中国的历程,是具有独特面貌的城市变迁故事,是一个值得说给全世界听的中国故事。
曾经:是御窑,也是“草鞋码头”景德镇从东汉末年开始烧瓷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从一〇〇四年称“景德镇”到现在也有一千多年。据了解,景德镇的瓷是高温瓷,用浮梁的柴火烧制。但木材不是焦炭,怎么可能烧到一千三百摄氏度以上呢?但它偏偏就烧到了一千三百摄氏度。因为古窑的窑膛很大,烟囱很高,烟囱在窑膛里拉出了一个火道,在火道上是一千三百摄氏度,其他地方则是一千二百摄氏度、一千一百摄氏度……同时,瓷器放在窑里的位置也很有讲究,放什么地方要凭“满窑师傅”的经验,而火候的掌握则是靠“把桩师傅”的经验判断。这样一个个技术问题,正包含着深厚而精彩的文化内涵。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景德镇不但是官窑,而且是御窑。曾经,手艺再好的师傅用柴火烧瓷成品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因此,为皇帝烧瓷器一次要烧十件甚至更多,希望总会烧成一件送进皇宫。
那么其他烧成的次品到哪里去了呢?皇家的瓷器是不能流到民间的,只能就地打碎。打碎还有规矩:先用锐器在底部戳个洞,然后用钝器敲碎。打呀打,就这样打了几百年,打成一个文化堆积,据说方圆有六平方公里,十六米高,从明初、明中、明末到清代层层堆起来,非常壮观。而这些文化堆积是和生产场地连在一起的,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是极其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记得多年以前《战略与管理》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它讲景德镇、温州、中关村三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几十或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设计到生产能把所有的产业全部配齐。于是,很多人对景德镇爱恨交错。
有个上海教授住在“老鸦滩”做瓷器,那是过去老鸦也去抢食的地方,可见环境脏乱。他说:“我家在上海,却每年有大半年时间住在这里,为什么?因为在这里画陶瓷,原料、柴火一下子就齐了。”由此看来,瓷都景德镇是一个寻梦的地方、圆梦的地方,也是能成功的地方。
这就是景德镇“草鞋码头”的魅力,因为它的活力来自民间,来自底层,来自五花八门、四面八方。所以呈万马奔腾、活力迸发之势!所以,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的文化价值可以概括为两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首先,景德镇地面和地下至今保存着的大量的瓷器,其数量之大与质量之精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其次,这里保留着完整的瓷器生产工艺体系、原料、燃料供应体系和瓷器销售体系,以及与此相应的大量的古窑址、古作坊、古街巷、古建筑、古店铺、古民居、古衙门、古码头等遗存,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如今:是奇迹,也是“文化名片”官窑是景德镇瓷业的主体,历史上主要依靠中央政权的支持。晚清时财政拨款锐减,接着受到西方工业产品冲击,江南丝绸工业被冲得稀里哗啦,而景德镇陶瓷产业依靠精细的产业分工摊薄成本扛过了这一劫。但到建国以前景德镇又一次濒临死亡。新中国成立后,十大国营瓷厂撑起了景德镇当代发展的一个小高峰,但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大瓷厂解散,数万人下岗。到本世纪初还有十九个烟囱在冒烟,污染十分严重。但这些窑又不能拆,一座窑炉有几百个工人靠它吃饭,这是饭碗问题、生存问题。近些年,随着民间制瓷高手不断出现,以及科技的进步,梭式窑、气窑、电窑的出现,景德镇又一次呈现出繁荣景象。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可能又有十多万人。景德镇瓷业在困难中转型,在矛盾中前进,希望与困难交集,问题与成就同在。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蕴含着许许多多景德镇人的命运,也展现了人们追梦圆梦的奋斗精神。当代景德镇也体现着中国的成功、中国的奇迹,体现着独特的中国经验。这些年景德镇有那么多的名人工作室,出了那么多产品,各方面的变化令人惊讶惊叹,这就是景德镇的成功。曾有人说景德镇怎么可能养得活十万瓷工呢?可现在瓷业从业人员超过了十万人;曾有人说景德镇的瓷业很困难、没得救,会死,但景德镇偏偏不死。景德镇的成功、奇迹和经验就体现在这里。
因此,景德镇故事是历经千年历史积累的文化资源。千年瓷都故事里有中国的实践与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张可以亮给世界的中国文化名片。
未来:是瓷都,也是“文化桥梁”景德镇的故事是瓷都的故事,是瓷业的故事,更是瓷工的故事。现在北京有“北漂”,景德镇有“景漂”。景德镇的大师是了不起的,“景漂”也是了不起的;陶瓷学院的学生是了不起的,那些三代专做匣钵、专做釉果的窑工也是了不起的。这些人的命运故事都非常精彩。在景德镇的故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人去看瓷器、看瓷业、看这个城市。以老百姓的眼光、平民化的表述去看景德镇,写出百姓的命运。以平视的眼光看当下景德镇人的真实情感,看景德镇人的梦想,看“景漂”们的梦想,这样就有好作品出来。在关于景德镇的文艺作品中,要能看到中国人在陶瓷上的追求,在陶瓷上的坎坷命运,在陶瓷中的精神追求,在陶瓷上的文化观念等等。同时,我们要注重文化的当代表达,注重传统性和当代性的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并以这种全新的话语体系对着世界说好景德镇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讲中国的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要传播出中国价值观,传播中国正能量。鲜明的价值取向是文艺作品的内核,是文艺作品的魅力基础。我们的文艺创作应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自信,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时代进步的号角,人民心灵的呼唤。我们要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注入我们的文艺作品中,在对外交往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世界上树立当代中国的良好形象。著名文艺家、著名学者是中国风景、中国城市、中国农村、中国历史、中国道路最好的书记员和解说员,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我们要很好地借助他们的“名嘴”来“发声”。同时,名出版社是具有很强传播力、影响力的文化传播机构,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强度大。要通过出版物告诉世界现在的中国、展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对其作品的高水平翻译和持续不断的推荐,这很重要。景德镇的故事是世界性的,中国的故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但还是要名家来讲,他们有国际视野、有时代感觉、有人文关怀、有自己讲故事的方式,能够促进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沟通,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桥梁。
讲故事:是探索,也是“文化建构”以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是弘扬中国文化精神的最好方式。对着世界讲中国的故事、景德镇的故事,要让这个故事能听得懂、传得开、信得过,关键在于故事后面的价值观念。故事的讲述者要有一颗炽热的心,要有一种爱恨交织的情感,一种对家园、对国家、对瓷器的不放弃。瓷器就是中国,中国就是瓷器,说陶瓷就是说中国。以中国的价值观融入作品之中,展示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够在与世界文明的对话里获得接受。同时,一个好故事、好作品要想有传播力,就要借助多样的文艺形式,善用传播媒介。首先是文学出版物,讲好中国故事要重视文学创作。没有文学创作就没有电影、电视剧、歌曲,文学是文艺作品的基础,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依托,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是文学创作的深化。第二是影视屏幕媒介。影视受众面广,电视剧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样式;当前要高度注重纪录片、动漫、微电影的创作,《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大国重器》、《百年潮?中国梦》等纪录片,就很值得学习借鉴。第三是网络媒介,互联网络的受众面越来越广,特别是移动网络。优秀文艺作品以及美术展览等都要占领网络,建立网上的艺术殿堂,将网络建设成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传播基地。综上所述,讲述中国的故事,不是要猎奇,重要的是重新观照。讲故事不是机械的复述,而是“发现的艺术”。发现,使那些无生命的器物与遗址呈现出鲜活的景象,更使那些陈年往事具有了生动的现实意义。讲述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成功的讲述,引导着人们探讨景德镇的奥秘、景德镇的魅力、景德镇的问题,景德镇的前生、今世、未来,景德镇的方方面面。相信这些讲述与发现能够触发人们的思考。同时,要将景德镇置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工艺等多视野、多维度中来考察,打开世人走进景德镇、了解瓷文化、了解中国的一扇窗。不仅中国的道路、中国的成功是好故事,而且中国存在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牛津大学一位学者长期研究中国水利问题,他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区域的水治理有中国政府这样的成绩,中国解决这个问题是十分认真的。景德镇的故事也是这样。景德镇还有很多问题,但已经和正在悄然发生很多内在的、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来自民间、来自市场、来自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我们要通过中国故事的讲述,加强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的解读,充分展现中国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理论的独特贡献和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让世界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我们。总之,关于景德镇的讲述是对陶瓷文化、中国文化进行审视和开掘的大书,是一种厚重的文化建构。我们要通过景德镇故事的讲述,更好地梳理中国经验,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讲好中国的故事,让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果更好地传播出去。
白癜风能治好不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zx/1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