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学子远出校门那是,夜夜入梦的远方
昨天推送中,小编误将“综合考察课程”写为“游学活动”,带来不便,请大家谅解~
导语
走出去,带着对我华夏九州满腹的情思和深沉的爱,重合古人的每一寸足迹。
走出去,看蜀道之难,高耸入云天;看江南一蓑烟雨,潇潇于千万朵落花中伫立。
走出去,看大漠孤烟里,轻响的驼铃;看景德镇青花悬想的雕笔,一曲新愁的诗意。
走出去,看漫山遍野的初雪,洁白在这个红叶未落的季节;看杏坛三千弟子之虔敬,六艺里寻我华夏盛礼;看鼓浪屿密密的阳光,沉沉洒落在又一个如夏的秋季。
然后走回来,收拾好一切温情,笔尖纸下,写满了回忆和往昔。
1厦门-鼓浪听涛11月6日,G15级8、11、14班远赴厦门,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行程。
图为厦门
第一日的行程安排是鼓浪屿与厦门大学。去鼓浪屿需要乘坐摆渡游轮。船将要靠岸时,人群内部开始沸腾起来,好像《海上钢琴师》中,自由女神从雾气中向乘客们伸出她的手时那样。鼓浪屿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欧式的小别墅被长着大把胡须的榕树环抱在怀中,仿佛有讲不完的故事要诉说。走在岛上最繁华的小街上,四处都是当地小吃的香气。喝一个香甜的椰子,再吃一口软糯的叶氏麻糍,是这座小岛提供的最惬意的享受。小岛给我留下的印象可以用两个字来描述,澄净。建筑物的表面都干干净净,色彩明艳;榕树的叶子焕发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绿。最令人留恋的是它的天空,没有机动车冒出的黑烟作怪,蓝得令人心醉。
图为厦门鼓浪屿
在这次旅行中,同学们十分有幸能够走进厦门大学去了解它的文化风貌。厦大的芙蓉隧道可谓一绝。隧道的墙上别出心裁的涂鸦令大家叹为观止。在这里同学们体验了几乎闻所未闻的攀树课程,顺着一根根绳子,一点点地向高处行进,当你处于顶点之时,顿时,所有的汗水仿佛都不再是苦涩的了。
11月8日,大家在离厦门不远的漳州度过了与茶为友的一天。短短的一天内,同学们参观了茶博物馆,体验了中、日、韩三国各自不同的茶道,还学习了采茶制茶的工艺。走过一排排漫山遍野的茶树,亲手掐下尖尖的黄绿色小芽,再小心翼翼地放进篮子带回制茶室。打开炒茶的大铁锅上加热的开关,把篮子里的小芽一股脑儿倒进锅里,用手抓着它们来回翻炒。不多一会儿,茶香便从叶片中升腾而出,弥漫于整个房间中。茶叶经过一道道工序,蜷缩起它的身体,紧缩如沉睡的婴儿,等待着有一天在沸腾的热水中舒展开来,重现它们的风姿,获得属于它们的第二次生命。当这亲手制作的茶叶在口中散发出馥郁的香气时,所能品尝到的不仅仅是茶叶的灵魂,还有那一整个下午的忙碌与记忆吧。
图为茶叶制作与茶道体验
接下来的一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陈嘉庚纪念堂,了解了这位伟人的生平故事。紧接着大家又走进了华侨大学。在华侨大学同学们学习了划龙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短暂训练,大家便投入到了紧张有趣的比赛中,一只只木桨翻起滔天的白浪,在岸边的呐喊助威声中升腾起的除了高涨的激情,还有弥足珍贵的协作之心。乘坐了3个小时的高铁后,同学们抵达了武夷山。一夜休整后,大家踏上了新的征程。武夷山并不算非常高,但风景却十分不错。同学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分别参观了一线天、天游峰以及虎啸岩三个景点。武夷山上树木青葱,烟霞环绕,碧水长流,有如此美景相伴,同学们也不顾疲累,纷纷登顶,一览这大好风光。这天,同学们走进了下梅古民居,在古朴的小镇中为本次行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图为登武夷山
2宁夏-西夏怀古11月6日至11日,清华附中高一高二部分班级赴宁夏。其中同学们主要参观了贺兰山岩画、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穆民新村、沙坡头、水洞沟、西夏王陵。
观赏贺兰山岩画,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匈奴、鲜卑、突厥等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追求。能让同学们更加清楚的明白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
在镇北堡西部影视城中漫步,“复古式”的房屋小摊很快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不一会儿,同学们手中便拿上各式各样的“小吃”。另外,很多有名的电影取景于此,例如:《红高粱》《大话西游》等,在参观这些拍摄地点时,同学们惊叹不已。此时《不负如来不负卿》恰巧在此地拍摄,引得不少人围观。
图为镇北堡西部影视城
深入穆民新村,一个回族的叔叔为同学们仔细讲解了回族的民俗习惯,之后同学们进入村民家中,品尝了特色食物。之后,同学们学习并亲手制作回族特色食物。不少同学在做完后惊叹成:“原来散子和油香是这样做的啊!”
踩着绵软的黄沙,同学们在沙漠深处畅游。先骑着骆驼,后乘坐“沙漠冲浪车”部分同学们来到沙漠深处,登上高耸的沙丘,再从沙丘上滚下,同学们在此玩的不亦乐乎,也因此感受到了浓浓大漠情。在沙漠的边缘,同学们体验了滑沙:在一个巨大的沙坡上,坐在一个“小船”中,双手轻拉刹车,飞驰而下,沙漠的豪情在这种简单的游戏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在出沙漠时,仍能听到同学们谈论沙漠中的“奇闻异事”,看来这次沙漠之旅果真为同学们带来不少欢乐。
图为沙坡头
为探寻历史的气息,同学们来到了水洞沟。水洞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最为完整的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在此地,同学们不仅观赏到了协调的自然景观,还了解到了文化底蕴,可谓收获颇丰。
图为水洞沟遗址
“西夏王陵”被誉为“东方金字塔”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同学们通过参观此景点,可以了解西夏历史,探究西夏奥秘。在看到“大土包”之后,不少同学面露失望之色,“导游,这也没有你讲的那么雄伟啊!”只见导游微微一笑之后便给出了回答:“在刚刚建成之后,它的体积差不多比现在大一倍,现在你们看到的是被风化将近一千年之后的‘大土包’,在它刚刚建成时,从一定角度看,是要比它身后的贺兰山脉还要高的。”之后只问得阵阵惊叹声。除了了解历史外,导游更是为我们展现了神奇的景象,站在三号墓之前,导游让我们面对“大土包”分别拍下左边,正前方,右侧的景色,翻看照片,正好对应的是中国水墨画,素描,西方油画,又引起一阵感叹。
图为西夏王陵
11日,同学们乘火车回京,结束此次的行程。
3浙江-文脉千年北京时间年11月7日的凌晨4点,伴着路旁微亮的路灯,G、G、G全体师生共余人,正式开启了为期五天的绍兴良渚杭州三地之旅。高铁车程中,同学们组织背诵《兰亭集序》,为接下来的文化之旅做着准备。
秋日的绍兴依然闷热中挟裹着微雨,考察队到达车站后直奔兰亭。一路寻迹着王羲之等前人,同学们眼前再现了“曲水流觞”、“临池十八缸”和康熙御碑等文化盛景,在兰亭书法博物馆欣赏了《兰亭集序》的五个著名拓本。之后,考察队参观了印山越国王陵,在游览中了解了古越的历史,也惊叹于前人在建筑学上的高超智慧。
次日的行程始于因陆游一首《钗头凤》而留名千古的沈园中,走过伤心桥,大家不禁惆怅于陆游和唐琬凄美的爱情。接着,考察队来到了鲁迅故里,走进了百草园、三味书屋、社戏台和周家祖宅等广为熟知的老建筑,深刻体味一代思想大师鲁迅的内心世界。中午,同学们在著名的咸亨酒店品尝了绍兴乌干菜、臭豆腐等著名小吃。当晚同学们在语文老师组织下进行了《钗头凤》的填词创作。
图为沈园
接下来考察队来到了杭州的良渚遗址,通过听讲座、参观博物馆详细了解了良渚文化在工艺、水利、建筑等方面的璀璨智慧;又来到考古现场实地考察,参观考古人员发掘、修复文物的工作现场,对他们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同学们先是参加了一个讲座,而后又亲身走进考古现场,近距离地观察考古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并与他们进行了简短的交谈。这样不可多得的机会一定会使同学们终生难忘,收益匪浅。
图为良渚考古现场
旅程的最后,大家来到了浙江省会杭州。来到杭州,著名的旅游胜地西湖便不可不提,同学们下午伴着夕阳美景,乘船游西湖,最后登顶新雷峰塔合影留念。次日老师同学们走过京杭大运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拱宸桥,来到了杭州博物馆的聚集区,参观了京杭大运河、刀剪剑、伞博物馆等以前从未耳闻的博物馆。
图为西湖
来到西湖旁,同学们在越窑博物馆听老师讲解了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在文澜阁醉心于馥郁的书香气息。乘船进入西湖小岛,漫步于高爽秋日下,同学们见到了三潭印月、花港观鱼等西湖十景。最后登上雷峰塔,欣赏着日落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图为雷峰塔
次日,行程已近尾声,游览过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和拱宸桥博物馆后,考察队匆匆踏上了返程。同学们都表示,虽然曾经去过浙江,但这次旅行给他们带来了很不一样的体验,一路上沉浸在浓浓的文化气息中,会以充实愉快的心态投入接下来的生活。
4山东-孔孟寻圣孟庙孟府
11月9日,G15全体3班、10班同学与带队老师游览了孟府、孟庙。作为儒家学说的继往开来者,孟子以雄辩与仁心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一座高耸的丰碑。在“亚圣”思想的荫下,当地礼乐团为同学们按古时礼仪举行了成人礼。男女生各换上传统汉服,练习了基本的揖礼,随后在大宾的带领下完成了仪式。男生受“加冠”礼,由大宾戴上规矩端正的布冠;女生受“及笄”,由钗官佩上熠熠生辉的头饰。邹明老师也为各位同学赠言三则,一为“泛爱众,而亲仁”;二为“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三为“君子有终身之忧”。在体会成人之路上责任之重的同时,同学们也因儒家思想精华的浸润而愈发明了前行的方向。随后,考察团队又在孟府孟庙中博览众景,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光辉。
登山
当日下午,一行人奔赴泰山脚下,向南天门进发。一路上既有风景之壮丽,也有古迹之生辉。从民间故事传说到毛泽东题词刻字,泰山反映着当地人民的宏愿与生息,也承载着中国各个时代奔涌的江流。泰山还是地质、生物等方面的丰富样本,提供了无数挖掘与深思的可能。在此背景下,登顶除了体力上的挑战,更是精神上的一次深刻游历。傍晚,老师同学们共同登上山顶平台,在飒飒晚风中俯瞰千家灯火,万仞山川。
在酒店休息一晚,便又迎着风霜出发,追赶晨光的步点。天尚昏黑,覆雪的石阶上前进着一个个裹在军大衣里的模糊身影。遗憾的是,由于天气原因,日出的奇景并没有如期而至;但山巅之上,风雪之间,却铭刻着同学们朗诵诗文、秉兴高歌的模样。少年意气,此刻最是浑然生发。
雾气初开,晴日高悬,山间霜挂枝头,霁色云海接天。
图为登泰山
皮影戏
泰山皮影,是中国瑰丽的皮影艺术在山东省延绵传承的映证。它最家喻户晓的艺术特色即为“十不闲”,意指“脑中想着词,口中唱着曲,手里舞着人,脚下踩着槌”,需要演者精湛的技艺和数不尽的幕后琢磨。
裁剪、填色、穿合,全体同学在当地技者的指导下,纷纷亲自着手制作经典角色的皮影,于纸剪翻飞间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
其后,不仅跃跃欲试的同学为大家呈上即兴短剧,全体师生也有幸欣赏了经典剧目《蛙鹤龟》和《泰山石敢当》。烁亮的白光直透过扁长的影幕,皮影形象轮廓分明的身材、面颊上的颦笑,甚至一伸一屈、一举一动,皆清晰可见。其旁还伴着演者挥舞操纵杆的阴影,散发着演者对皮影热切的深沉。
收获
山东之行所带来的沧桑与厚重感,是人文与风景的结合。泰山高不过坚韧意志,院落深不过岁月涛波。正如G叶心远同学有感而写:“学路漫漫,曷其有终。斩棘披荆,求索无穷。书山仰止,俯身勇登。天人究竟,古今变通。登高自卑,闻道日隆。十年一剑,利刃出锋。”
图为山东
5安徽-黄山踏雪
G16
年11月6日至11日,G16部分班级跟随附中来到江西省景德镇市和安徽省黄山市。
这次行程主要是三大部分,分别是景德镇、黄山、和徽州古城。瓷都的厚重文化,“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雄奇壮美,以及“无徽不成镇”的古色古香。
图为手艺人制墨、撕纸
整条路线的核心,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传承。工匠精神浓缩在每件瓷器身上,每个手艺人身上;徽商影响社会的进展,为中国商业迅猛发展打下基础。百年甚至千年的老城,总有某种力量使它在风口浪尖上屹立不倒,不管经历多少坎坷都能一直一路地传下去,被人们铭记,在历史的书卷中熠熠闪光。
赣皖线于年11月7日到达了“瓷都”景德镇。同学们首先游览了传统制瓷作坊,这里,既能看到老师傅皱缩粗糙的手掌沿着代代相传的路径描摹着瓷器的轮廓,也有瓷交响乐的管弦声声从年轻乐师指间滑落,绕梁三日而不绝;下午,是亲手制作环节,大家尝试了软陶工艺、瓷盘描花、陶瓷塑形。历经了观赏和体验,才算是领略了瓷都匠心的复杂和神奇。
11月8日的行程,朝着瓷文化与时代碰撞的前沿而去。先在明清园街边漫步,沉浸在周边文化创业创新进取的氛围之中;接着,大家踏进陶瓷博物馆,触碰厚重的历史化石与时代新鲜的切片交织的脉络。下午是三个小时的长途车程,一行人从远方赶来,一睹宏村——“流动的桃花源”之风姿。细水潺潺,古木森森,一日的旅程,几朝的兴衰。
图为黄山
11月9日,赣皖线的同学们清晨就来到了黄山脚下,但愿一窥光明顶之绝色。恰逢难得一见的云海浮现,奇峻陡峭的山巅雾霭缭绕,茫茫的烟气为刀削斧斫一般棱角分明的峰峦添了几分神秘的魅力。坐缆车上山后,登山者全然被笼罩在云雾中,如入画境。晚上,大家在老街品尝徽州特色小吃,毛豆腐、徽墨酥、臭鳜鱼,街上弥漫的温暖香气为疲惫的一天画上了句号。
图为黄山
11月10日上午,大家齐心协力,一起为班级的竹刻雕镂并上色,每个人的努力编织在一起,成为班级最珍贵的纪念品;此后,在竹雕博物馆就地听过旁征博引的徽州文化讲座,同学们在午后先后赴唐模村和谢裕大生态茶园,徽州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就揉碎在茶叶篓子里,或是隐于青瓦白墙的小镇,蜿蜒缠绵的流水之间。
11月11日,一行人来到文创小镇。由于是工作日,加之开发尚未完成,小镇的行人稀少,基本只有考察团成员在那里活动、参观,这也营造了一种别样的安静气氛供大家在博物馆内参观文化特产和非遗作品。此后,考察团去往旅途的最后一站——生态农庄,手制包袱饺腾腾的热气和满手满脸的面粉也写进了赣皖之行的终章。
G15
一说到徽州,你脑海中浮现的一定是那粉墙黛瓦马头墙,高15级七个班的同学在此次游学活动中来到安徽,领略“徽”文化的魅力。
在五天的旅途中,同学们来到新四军旧址,为烈士们献花,并在叶挺等五位烈士的雕像前庄严宣誓。
在著名的古村落呈坎,同学们参与了一场热热闹闹的晒秋活动,在自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古时的人们将秋收的作物变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如今我们在呈坎晒出的清华附中,那是我们心中的骄傲,晒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那是我们不断的追求。
古村落呈坎
歙县是徽墨、徽砚的发源地,一千多年来素有“墨都”、“砚乡”之称。在这里,同学们参观了老胡开文墨厂,那里的工人们坚持着传统的方法制作每一块徽墨,每一块徽砚,墨泥被反复捶打的声音似乎还在耳畔,被吹起的粉末在白炽灯下弥漫,描金的毛笔点了一下又一下……在这样的时代里有时会缺少的那种匠人精神,在这里代代传承,千百年来始终如一。同学们还亲自描金,绘制出自己独一无二的徽墨。除此之外,同学们在非遗传承人吴笑梅的带领下体验徽州剪纸,普普通通的红纸剪出的作品却蕴含着无数徽州味道。
图为手艺人制墨、撕纸
《徽韵》以歌舞结合的形式,将徽州文化生动的展现在同学们眼前。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徽州人道出的无奈。正是有了徽商的不断打拼,徽州女人们的默默坚守,才有了从那里走出来的一代又一代徽州人,在那里生长的繁荣的徽州文化。
《徽韵》
爬黄山可谓是此次行程中的重头戏,乘着索道缓缓而上,四周一片迷茫,穿越云雾隐约间瞥见黄山松的身影,深扎石缝,笔直倔强。登上黄山,或许雾霭茫茫,看不真切,或许阳光正好,可将云海翻腾尽收眼底。无论怎样这是我们共同攀登的黄山,相信你我记忆中的黄山定不负那“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6
四川-蜀道云天11月7日(成都)
在成都线正式开始的第一天上午,三个班的同学们在老师和导游的引导下安静有序的参观了位于成都北郊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和武侯祠。下午同学们前往锦里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并在晚间观看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川剧表演。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英名远扬的武侯祠,古朴闲适的锦里,精彩夺目的川剧,无一不令游学团队惊艳、欣赏。在行走的途中,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了成都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可谓受益良多。
图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图为参观武侯祠
11月8日(成都)
成都线的第二天参观内容包括了青城山和都江堰。青城山作为中国道家发源地,不仅有着承载了我国本土宗教独特阴阳文化的古老的木建筑,且山中景色优美、山势连绵起伏、植物种类繁多。在参观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都江堰时,同学们仔细聆听导游的讲解,在闲暇时与老师同学认真探讨其运作原理,令大家在感叹这项由李冰为首创造的伟大奇迹之余深入探究了都江堰运行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其历史意义。图为都江堰
图为青城山
11月9日(成都)
成都线第三天的参观路线包括金沙遗址博物馆、杜甫草堂以及宽窄巷子。参观金沙遗址使同学们饱览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惊叹于古蜀王国的璀璨文明。杜甫草堂的游览令同学们在贴近杜甫生活之际更加了解那位诗词歌赋早已烂熟于心的诗人坎坷的一生,使同学们对于他笔下的文字有了更深入的体味和见解。百余名同学在宽窄巷子中品味的独特民俗和老成都人闲适的生活态度,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并开拓了自己的眼界。
图为杜甫草堂
图为金沙遗址
图为宽窄巷子
11月10日至11日(途中)
全体成都线师生乘坐总时长约为二十三小时的火车硬卧回京。途中各班同学们分别完成各班班主任制定的作业目标,在完成行程总结的同时,三个班的大部分同学均在六天的旅途期间背下了诗仙李白所写的《蜀道难》。经过亲身游历后,大家都表示对这篇描写四川地貌的古诗文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与感悟。成都线于11月11日上午10时许到达北京西站。
图为宁夏中阿之轴
采访记录
考察过程中令你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去逛屯溪老街和水街的时候,一个人拿着相机在小巷里自有穿梭、拍照,很宁静。
——G张昊琨景德镇黄山线
爬黄山,下山路上腿不大舒服,齐义杰马上就留下来等我,还帮我揉了揉,等我舒服点才一起去追赶大部队。整个团队都是熟人啊,大家一起聊着我们这个年纪经常玩的梗,还有铁哥也跟着一块聊,特别逗。有时候心情不好了,身边也有朋友可以倾诉,感觉很温暖。
——G郭文轩黄山线
羊肉羊肉羊肉。除了酒店准备的早餐以外,六天十顿午餐晚餐顿顿羊肉,以至于回酒店叫外卖时首选炸鸡。好吧,并不是。
沙子。去沙坡头骑骆驼、滑沙,白天吃一嘴沙子、晚上从包里倒出来一袋沙子。好吧,也不是。
外卖!!班里有同学叫了份外卖至今依旧没送来;也有同学凌晨一点半叫烤串外卖,良心老板两点爬起来烤,三点送到。好吧,还不是。
其实,此行最大的收获之一还是与穆斯林有了基本的接触、对其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穆民新村的居民们热情好客,手把手教我们制作特色小吃、邀请我们品尝当地的八宝茶。顺便说一下,那里的八宝饭还蛮不错的。
——宁夏线:G温秋怡
我觉得是欣赏到了“风景”。首先景德镇和黄山的秀丽风景自然是不用多说的,了解过的人恐怕无一不为之叹服。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靓丽的“风景”,比如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我们平时看到的或许是在办公室,教室里认真授课或努力学习的他们,但这一次,我看到了团结一心,率性洒脱的他们,这何尝不是游学中一个不小的收获呢?
——景德镇黄山线:G王雨桐
我们下榻的酒店外面有一些比较狭窄的居民区,给我一种很紧凑却又闲适的感觉。可能因为南方潮湿,楼房上的墙皮和漆剥落了很多,挡雨的棚子上面结了一层层的锈,这种陈旧中的都市生活显得非常有历史感,让人非常喜欢。
——成都线:G王启晏
在大漠风光中骑骆驼最不同的就是能和大家一起,大家互相关心,有说有笑,很温暖
——宁夏线:G夏昊翀
早上五点钟起床,穿着厚厚的军大衣,顶着雪还有大风登顶泰山。站了三十分钟仍旧没有看到日出,但是在天气放晴之后观赏到了泰山四奇之一的雾凇
——山东线:G王雨宁
印象最深的是在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在这座城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并不是依靠特技堆垒起来的,而是将大漠这种苍凉浑厚的深邃贯穿进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在镜头下呈现出天地间正襟危坐的旷远,有如超脱尘世的豁达与淡泊,亦让我感到人哪怕过上一生一世,也渺小如耳畔刮过的风沙。
——宁夏线:G徐浩川
游学手册上给我们留了一份填《钗头凤》的作业,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完成了一篇篇佳作。有的同学利用晚上酒店休息时间把全班的作品编成了集子,把电子版放在了班里记录旅行日常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xw/10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