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杨文毅文化差异消费功能与城际
文化差异、消费功能与城际消费流动
——基于中国银联大数据的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
作者简介
王磊,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文毅,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新时代的消费发展不仅包括总量增加和结构升级,也包含空间上的扩展和互动。基于中国银联年的异地刷卡消费数据,通过构建双变量二值模型,将消费流动分为人口流动和异地消费两个前后衔接的行为环节,从分步决策的视角探究城际消费流动的原因,可发现:距离是阻碍人口流动和跨城消费的因素之一,城市群交通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距离的负面效应;文化差异是影响人口流动方向和消费选择的重要因素,尽管受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人们跨地区消费的意愿,但仍未能扭转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城市消费功能是影响消费流动的基础性因素,但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三产业尤其旅游业的发展尚不充分,限制了对外消费吸引力的提高;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消费流动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性,大城市吸引了很多人口流入而且能够激发消费决策,但中小城市差距较大。为此,中小城市需要首先致力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吸引人口流入,进而利用地域特点打造消费地标激发人口消费,从而缩小城际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消费体系。
关键词消费流动;文化差异;分步决策;城市群;银联异地消费;人口流动
随着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特征由以往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和享受型消费转变,并且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居民消费活动不断向外拓展,短期的经常性的跨区域消费逐渐兴起,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现象。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据中国银联数据显示,年城市群刷卡消费总额为亿元,其中异地刷卡消费高达亿元,占比约为29%,即近1/3的消费在人口城际流动过程中产生。这种日益频繁的消费流动既是人们消费能力提高和消费升级趋势的反映,也是美好生活需求与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真实体现。
为了顺应支持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流通经济发展以及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出重要指示。面对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需求侧改革”,强调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是党和国家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上的重要政策部署。从现实条件和政策背景可知,未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消费在空间上的互动关联将愈加显著,消费流动将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和重塑经济空间的重要力量。有鉴于此,本文对消费流动态势及其动因进行探究,在弥补相关研究缺陷的同时,为畅通消费流动、促进供需动态平衡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建议和启发。
一、文献综述
当前,学术界已在消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经典消费理论认为,影响居民消费决策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围绕这一核心观点,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1](P-)、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2](P45-57),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3](P-)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4](P23-27),收入影响消费的理论体系逐步完善。随着人们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xs/1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