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艺术网敬念世纪同行middo

敬念·世纪同行·德艺双馨——中国景德镇著名陶瓷艺术大家张景寿先生仙逝

张景寿(—) 原籍江西省乐平市,年10月出生,江西乐平人,字志仁,号懋年。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曾任景德镇市政协第三届委员,系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江西省陶瓷公司新华瓷厂美研室工作,景德镇陶瓷美术家。  张景寿生长于一个贫苦农家,8岁时,得到景德镇花鸟瓷画名家、“珠山八友”之一的程意亭先生启蒙,学画、识字。年,进入浮梁陶瓷职业学校学习,又深受程意亭教诲。在浮梁陶瓷职校求学期间,张景寿开始接触并研习任伯年等名家的画作和艺论,对中国画和西画均作探究,从写实和写意、现实与浪漫相结合上,着力于寻找东方传统绘画与西方艺术表现手法的契合点,并在长期从事陶瓷花鸟画的艺术实践中,坚持学传统而自成一格,以中国画的笔情墨趣,熔铸于陶瓷绘画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画风画技,以花鸟瓷画而饮誉瓷苑。   张景寿的艺龄长达80余年,创作和设计出大量陶瓷美术作品。他以粉彩花鸟瓷画见长,画面多为紫藤花鸟,笔力老到,技艺精湛,工写兼备,形神俱佳,具有品位高、格调雅的艺术特色。喜欢绘制大件作品,不拘形式,放笔为艺,工写兼备,意趣天成,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晚年之作,以大幅瓷板画为主,笔力不减当年而多有情趣。

荣获称号

景德镇是世界瓷都,艺术之城,拥有一批在陶艺、文学、音乐、摄影等领域造诣高的杰出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耕耘数十载,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出大量具有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精品力作,为繁荣瓷都文艺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为表达党和人民对艺术工作的殷切希望,造就更多德艺双馨艺术家,经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景德镇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决定授予张景寿、王锡良同志等“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张景寿获得景德镇首届“陶瓷美术家’’、开创了独具一格的“张氏粉彩花鸟”,被誉为“一代宗师,当代花鸟大王”、“珠山八友”之一程意亭亲传弟子,张景寿大师是景德镇陶艺界目前从艺时间最长,从艺时间长达80余年。其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创作直径cm的薄胎碗《富贵长春》,创造当时最大的薄胎碗纪录,目前价值万元;年创作《十二花季》(长10.8m,高2.58m)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专家估价万元。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0华诞,92岁高龄的张景寿,其一生饱经战乱,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对于党的成就和功绩深有体认,感同身受。为表达一个九旬老人对党的敬意和感戴之情,张景寿前后十易其稿,精心创作《德寿九和》、《凤鸣九州》两款重器,以瓷志典,为我党寿。《德寿九和》、《凤鸣九州》是张景寿92岁高龄的精品力作,倾注了老艺术家对党的无限敬仰和热爱,题材重大,构思精巧,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年3月7日,景德镇陶瓷美术大家张景寿先生逝世,享年96岁。

景德镇晚报余辉

相遇

  张景寿和“珠山八友”之一的程意亭虽然是乐平同乡,但不沾亲不带故,他们是如何认识的?

故事是从乐平市塔前镇太安村开始的。“小时候,父亲叫我去镇上买药,正好路过程意亭老师的画室,每次看到他挂在外面的画,一看就是几个钟头,每次看了,都会按着印象去临摹。”谈到儿时的经历,张景寿脸上满是笑意,他告诉记者,这一来二往,两人就熟悉了。

  因为家庭贫困,当时的张景寿还要承担帮家里放养鸭子的活计,“放鸭子的时候我就画鸭子,那时候心思都在画画上了,鸭子跑了我父亲就要打我。”那一年,张景寿12岁。当时张父的不理解并不能阻止张景寿绘画,直到有一天,父亲实在拗不过他,看到他画的挺好,就告诉他:“如果你以后画的抵得上汪野亭一只脚你就不错了。”而当时的张景寿则告诉父亲:“我肯定能抵得上汪野亭两只脚。”看到认真的儿子,心里已经下定决心支持儿子绘画的张父笑着回了句:“你口气真大。”

  因为张父和汪野亭有同窗之谊,当其带着张景寿找到汪野亭时并介绍了儿子的情况后,汪野亭站在了张景寿这一边。而当张景寿拿出自己的画作交给汪野亭时,汪野亭吃惊了。

  “他(汪野亭)当时把桌子一拍,说这是程意亭的画风。”而当张景寿将自己替父亲买药顺道学习程意亭绘画时,汪野亭也颇受触动,他告诉张父:“你的儿子不得了,以后景德镇陶瓷艺术界肯定有他一个位置。”因为当时汪野亭已经带了四个学生了,所以这次求学未能成功,但是获得认可的张景寿心里却美滋滋的。

求学

年对于张景寿来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去浮梁陶瓷职业学校学习。在这里,他再次见到了自己的启蒙老师——程意亭。看到张景寿,程意亭也对这个经常在自己画室门口晃荡的黝黑少年很有好感,又因为是同乡,两人的关系更亲密了。

  从一年级到毕业,张景寿犹如一块海绵般,疯狂地汲取着一切可以汲取的知识,虽然班上一共有62个学生,但是勤奋的张景寿每一年的考试都拿第一名。

  直到现在,张景寿还记得当初老师给他写的评语:“该生性情驯良,善画好学,平均95分,全班第一。”而当时的张父看到儿子的成绩单时,也高兴不已,连声说了三个好。

19岁,张景寿毕业回了乐平,继续喝程意亭学习国画绘画技巧,通过十年的学习和摸索,加上得到程意亭真传的他终于走上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名扬

年,张景寿来到了景德镇,在当时的第一画社工作,“其间我们开了几次全市的国画展,我都评了最高奖。”崭露头角的张景寿并没有放慢追逐艺术的脚步,他知道,只有更强大,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年,正好是国庆10周年,当时的景德镇在艺术瓷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陶瓷美术家大考试,这场盛会吸引了数千名艺术家。

  但是这样一个“艺术擂台”更像是大浪淘沙,只有足够优秀的人才能笑到最后。随着比赛深入,人数从几千缩小到了一千,再缩减至两百,四十,最终遴选出了33位陶瓷美术家,其中,花鸟方面只有一个入选名额,而这个珍贵的名额,就被张景寿拿到了。

奉献

  “花鸟大王回农村教农民,厉害不厉害?”采访中张景寿这样笑着问记者。

  在当时,乡村人的意识里并没有“下海”和打工的概念,生活全部都依靠自己田地里生长的作物,贫困不堪。年,从新华瓷厂退休回乐平老家的张景寿看到这样的情况,心里有了想念。

  “农民为什么穷,就是没有可以致富的手段。”带着这样的信念,张景寿开始自己的教学旅程,“村里小孩,我教了多个,一教就是六年。”在教学的过程中,张景寿不但不收钱,还时常贴钱给学生买纸笔,甚至一个月补贴二三十元给贫困学生做生活费,那时候那时候大多数人的工资也只有几十元。在张景寿的带领下,徒弟又教徒弟,他们的日子也慢慢好了起来。直到不少徒弟在景德镇落了脚,他才再次回到景德镇。但心仍系着家乡人,家乡修路、建学校都有他的身影。

  “现在我们村庄一进去都是崭新的,村里人都很满意,你去老家打听就能打听到我。”张景寿骄傲的告诉记者,这是他一生对国家做的贡献。“我为国家义务培养了多个人才,要是放在学校,那要多少钱?如果全国有能力的人都能和我一样,把自己的技术拿出来贡献给群众,大家生活就不会苦了。”

  虽然因为在农村里义务带学生耽误了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选,但是机会并没有放弃这个勤奋努力又有社会责任感的老人,年底,江西景德镇市8位陶瓷艺术家获得了“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张景寿就是其中一员。

  传承

  子承父业,是张景寿一家最真实的写照。

  张景寿之子张为骞,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在父亲手把手教导下,练就一手好毛笔字,俗话说字画相通,在家人的影响下,运笔如有神的张为骞也选择了绘画创作。

13岁就开始随父张景寿学习陶瓷绘画技术的张霞,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绘画技艺提高很快,年进景德镇艺术瓷厂开始从事陶瓷艺术创作及产品设计工作。从艺十几年来,经过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以粉彩花鸟为主,多个作品获奖。

  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为邦因为学艺进入新华瓷厂美研所,随父张景寿学画花鸟,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不仅粉彩花鸟深得其传,且青花釉里红等釉下综合装饰艺术也别具一格,表现出高雅的艺术情趣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张为邦的妻子、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江筱琴师从山水大王王云泉,受到张景寿家庭环境影响,也开始兼攻综合装饰和花鸟。

  张景寿之女、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张玲霞曾在新华瓷厂美研室工作十年,也具备了较高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美术素养,其作品《其乐无穷》曾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沐浴春风》获百花奖金奖、《锦绣富贵》获全国陶瓷设计创新评比银奖。目前在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任教授,她还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

  除了张家第二代传人各有成就,张家第三代技艺传承人也开始“小河渐露尖尖角”,张为邦子之子张源,正在江西陶瓷工艺美院学习陶瓷艺术,张为邦之女张暇从景德镇陶瓷学院艺术系毕业,业余和家人学习绘画。张玲霞之子龙洲目前为国家“艺术类人才培养项目”公派博士,正在韩国攻读工艺美术哲学博士学位。

(以下文章资讯来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xs/107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