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河口古镇的选址空间格局与建筑
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靠近上饶县,西接弋阳县,南临福建省的武夷山市,北连横峰县。远在商、周时期,铅山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南唐保大十一年置县。因永平西四里有铅山,遂以山名县。年7月,县治所迁河口镇,河口镇因地处闽浙赣边,有水运之便,把闽江水系、瓯江水系、钱江水系与鄱阳湖、长江进行贯通,形成周围省、县的货物集散地,明清时期商业盛极一时,号称“八省码头”。
河口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铅山县因历史上产铅而得名,铅山地名读“yanshan”。早在明朝中叶,铅山已发展成为江南地区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以手工造纸业与松江的棉纺业、苏杭的丝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齐名。河口以纸张、茶叶之大宗集散,带来了百业之繁盛,而成为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齐名的江西四大名镇之一。
河口古镇的选址与空间形态
(一)古镇选址及形成因素
河口古镇选址于信江与铅山河交汇处的下游地段。信江为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发源于浙赣交界的怀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丰溪水,在上饶汇合后史称信江,干流自东向西,先后流经上饶、铅山、弋阳、贵溪、鹰潭、余江、余干等县市,收纳了丰溪河、泸溪河、铅山河、陈坊河、葛溪河、罗塘河、白塔河等支流。
铅山位于武夷山北坡山区,武夷山区位于江西的东部,山体的西北部和西部属于江西境内。山区气候优越,土地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物产众多。武夷山位于我国东部湿润的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河谷平原区年平均气温为17.8℃—18.9℃,最冷月平均气温为5.5℃—7.6℃,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2℃—30.0℃,,作物生长期长,10℃以上持续时间长达8—9个月,年降雨量高达—毫米,是江西省重要的林业和茶叶基地,铅山毛竹名列前茅。
信江盆地中心的铅山农业富饶,有“赣东北粮仓”之称。流域内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武夷山麓。铅山县所在地河口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古时的经济发展达到鼎盛,成为一个商业重镇。信江作为重要的水运通道,连接着赣、闽、浙、粤、鄂、豫、皖、湘八个大省,对河口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古镇空间形态
河口镇属于滨水型古镇,北面靠近信江。隔信江与河口镇相望的九狮山处于铅山县城河口镇正北。
古镇内有一条名为“惠济渠”的人工河,惠济渠属上饶市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惠济河,与河口镇密不可分。惠济河成半圆弯月形注入信江,弯月形走向延长了河道的长度,让尽可能多的建筑可以沿水而居,解决城区居民的用水和消防需要。据铅山史料记载,惠济渠发源于武夷山脉桐木关的铅山河,流至老县城永平以下的河段,大体上是由南向北的河流,但流至河口东南方的白沙,却转向西折,南沿马鞍山、金鸡山之麓再西至汭口而汇入信江。惠济渠的开挖早于河口镇的发展。嘉靖八年()十月,在宰相费宏的召唤下而兴建。
惠济河两岸的房屋随着河水的流向相继而落成,住宅和商行、钱庄、旅店、茶馆的格局各异。河的两岸全是用长四方形麻石或青石、红石,从河底砌上来的岸堤,并超出岸边道路2尺以上,以作行人护栏,凭栏俯视河下,高为1丈有余。每隔一段,还砌有下河的石级和作为浣衣洗菜用的码埠。尤其是连接两岸的一座座石桥,这些石桥都是两墩三孔,桥面是用长约8尺、四边均为1尺以上麻石杠铺在孔间;桥长都约为2丈4尺,但各座桥的宽度则根据交通所需而有所不同。
古镇依水而立,建筑因水而建,是一座典型的滨水型古镇。信江、铅山河作为古镇外水,成为河口镇的主要交通要道;惠济渠作为古镇内水,是一条为河口城区居民提供生活和消防用水的生命河。内水外水的结合,使古镇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
河口古镇的街巷格局
(一)街巷结构——“街、弄、桥、埠”四位一体
(1)九弄十三街
河口镇的古街巷多形成明清时期,曾有“九弄十三街”的说法。“九弄”有严家弄、戴家弄、小桥弄、石狗弄、油篓弄、新弄、旧弄、五福弄、金家弄;“十三街”有一堡街、二堡街、三堡街、棋盘街、半边街、郑家街、火爆街、旗杆街、工字街、一字街、天星街、永庆街、新街。“九弄十三街”的说法只是说明街弄数目之多,而当时的街弄并不只有这些,如黄公里、五云第、巴公里、典当边、官山沿、金塘沿、花园背、方家楼、小河沿等。
在这些街弄中,“老街”最具特色。老街是一条明清古街,全称为“河口镇临河古街道”,由一、二、三堡街和西端的半边街组成,全长约五华里。古街东西走向,北临信江,多处稍有曲折,店屋南北相向(半边街仅南侧建店)。老街与其它各街交叉结合组成一个道路交通网,连接着古镇的各个街巷空间。
(2)“桥、埠”与街弄紧密相连
惠济河两岸通过一座座石桥相连,如龙洒桥、林板桥、罗家桥、大桥口桥等十余座石桥。河上的石桥按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作为街弄的连接点;二是用于通向住宅的通道。古镇被惠济河分为两个部分,石桥作为重要的交通连接通道,对古镇的街巷起到重要的作用。信江边上建有多处码埠,如“官埠头”、“新弄口”、“青石埠”等,码埠与老街通过幽深的弄道相接,使之交通更加便利。
(二)街巷空间
河口镇的街巷空间曲折多变,街弄以老街为中心而散布开来。老街宽平均约6米,在旧时作为河口镇的主要街道,整个街道形成一把弯刀的形状,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其余街道宽度有别,形状各异,交叉相连,创造出丰富的街巷空间。惠济河穿插而过,部分街巷弄道沿河而设,使古镇的街巷空间更具趣味性。
(三)节点空间
(1)街与街、街与弄
“节点成为交通线上的一个突变空间,对城市的生活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人们在这里必须作出抉择,他们要集中注意力,更清楚地感觉周围环境。正因为如此,连接点处的构成因素所特有的显著取决于它们所处的位置。”节点对认知城市具有其重要性。古镇街道空间节点主要产生于街巷的交叉处或转折处,是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的过渡区域,通常具有标志性界面或视觉焦点。老街被郑家街和金家弄分成了一、二、三堡街,作为主要街道的节点,其空间都比较开阔。老街及其它街道都有弄道穿插而过。弄道比较窄,宽度1—2米不等。街与街、街与弄相互交叉,形成大小各异的节点空间。
(2)街巷与桥、埠
古镇内惠济河上的石桥是一种特殊的节点空间,石桥根据通行能力的不同而设计宽度也不一致,因此其节点空间也丰富多样。信江边的多处码埠通过幽深的弄道与街道相连,码埠作为水陆两界的交通节点,其节点空间形式有别于其它简单的街巷节点空间。
河口古镇的建筑类型与营造方式
(一)建筑类型
(1)按使用功能分
公共建筑:古镇的公共建筑有会馆建筑、厂坊建筑、教堂建筑和寺庙建筑。河口的会馆建筑具有一定的规模,明清时期作为外地人在河口的同乡组织,会馆建筑结构都大同小异,一般是由照墙、大门、戏台、院内场地及两廊走马楼、享台、后寝和两侧生活居屋等建筑群构成。古代河口的纸业与家俱业发展相当繁荣,因此就有厂坊建筑的产生。河口天主教堂和天乳寺、章岩寺都是人们精神寄托的场所,但西方教堂和中国寺庙有本质的区别。
商铺建筑:河口曾经是一座商业重镇,沿江的一堡、二堡、三堡是当年的商业街,街上商铺林立。老街上的店铺设有纸号、茶行、布号、药店、钱庄、书局、文具店、五金百货、南北杂货,还有手工作坊等。
纯住宅建筑:古镇住宅具有鲜明的特色,一般住宅由主屋和陪屋组成,建筑格局灵活自由。主屋一般为三开间一至三进式不等,是古民居建筑最基本的平面类型,陪屋为厨房或存储空间。
(2)按建筑平面布局分
古镇的建筑空间布局形式丰富多样化,从构成形式上可以分为天井(天斗)式建筑和合院式建筑。江南传统民居大多采用天井式的格局,河口镇为古时的商业重镇,聚集了多个地区的商贸巨贾,因此也形成了多种建筑形式。
天井(天斗)式建筑:天井式建筑的灰空间,由四面(或三面)不同房间所包围。这些房间的屋顶是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形成了一个开敞的井口,“天井”一说由此而来。天井的功能主要满足建筑内部日照采光、通风和排水,部分建筑会在天井处安置具有观赏性的植物。天斗是在天井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继承了天井的功能,使之变为一个封闭的空间。
合院式建筑:合院属于建筑组成的外部空间,具体来说应属建筑的内院。合院式建筑是由多栋不同使用功能的房屋从四面或三面围合起的院落式组合建筑,它们之间是通过院墙或连廊连接在一起,每栋房屋的屋顶是独立分开的。合院式建筑的院子具备天井的日照采光、通风排水和绿化的功能,但其主要的功能是作为建筑的交通和户外活动的空间。古镇内会馆建筑平面形式与合院式建筑十分相似,同属于合院式建筑。
(二)营造方式
(1)多样化的建筑平面
河口古建筑样式多样化,建筑平面各有特点。沿街商业建筑通常只有一个开间,宽度在5—6米,纵深往往多达三、四进,开间与进深的比例一般在1:5到1:7之间,少数建筑甚至更狭长,古镇民居建筑平面格局一般为三开间一进式、多进式,河口民居建筑多为天井式建筑,民居以“进”作为基本构成单元。一进是以天井为中心,环绕着它布置上堂、下堂、上下房和厢房(厢廊)等生活居室。
(2)砖木混合构架
古镇建筑多为两至三层砖木混合结构,从承重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木构架、砖土外围护墙的框架结构和墙体承重的砖木结构。相邻两户间用砖墙分隔,砖墙具有防火功能,被称为“马头墙”,马头墙又可作为承重构架。
木构架、砖土外围护墙的框架结构:这种木构架体建筑,外墙只是围护结构,木构架支撑整个建筑的荷重。古镇民居基本是穿斗式木架构形式,一些为了能使空间灵活布置,采用减柱法与抬梁式木架构混合使用。穿斗式木架构是在柱子上直接支檩,各柱间用几层穿枋联系,构成一组排架,排架间用撑枋和其它构件以加强刚度,从而组成木构架空间的框架体系。
墙体承重的砖木结构,这是使用砖砌体或土坯,部分直接使用土筑墙作为承重墙的混合结构。木梁直接穿插在墙体中支撑上部重量。此构架形式在古镇建筑中使用较少,其发展滞后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点,一是没有找到与砖木结构相应的建筑形式和装饰手段,二是木材和加工木材料显得更为容易,使用木结构间隔房间更为简洁灵活,木装饰相比砖墙具有亲切性。古镇古街两侧一些商铺建筑采用这一构架形式,使用构架的建筑对砖墙的结构要求比较高。
(3)丰富的建筑装饰
从建筑的分类可以看出古镇建筑种类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建筑,便有多样化的装饰,外有丰富的石库门立面,内有精美的雕刻。河口民居外立面比较简朴,采用清水砖墙或粉白高墙。立面重点艺术处理和装饰都放在入口处,民居大门大多用木雕拼镶、磨石砖雕,把石料琢刻成大门构件。古镇建筑内部构件基本采用木料,由于木材易于加工,便产生了丰富的雕刻,如梁架、壁面、天花和门窗隔扇等。
(4)演化各异的天井
天井民居具有悠久的历史,晚清时期以后,天井开始慢慢演变,部分还保留天井的格局,演变为中庭式建筑,部分则完全退化,变成一个玻璃明瓦的天窗。
新建筑材料的出现与发展,产生了新的建筑结构和构造方法,建筑形制和形式也发展了改变。一些天井平面尺寸加大后,便失去了天井的功能特征,一些则慢慢由灰空间变成了天斗式全室内的空间。天井式民居的演变不仅改变了屋顶的组成形式,也使建筑的平面布局产生了新的形制。
结语
河口古镇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性特色。首先,古镇的选址和布局,街道的空间形态、街巷尺度体现了商业集镇在自然条件影响下的功能特点和发展要求;其次,院落、天井、天斗等建筑形式体现了河口建筑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改善自身居住环境、满足生活需要的生态性、节能性,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第三,古镇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是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的江西古镇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学、考古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写于年9月,原载《华中建筑》;作者张奕为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斌为该学院硕士研究生;图琳十二拍摄)
来源:河口古镇旅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wh/10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