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开幕全纪实
庚子胜秋,著名建筑师朱锫设计的江西省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落成开馆。9月19日,“蜕变”——中央美院当代四大家作品联展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开幕展如期而至。
本次开幕展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任总策展人,知名建筑学者、评论家周榕任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艺术史学者王明贤任学术主持。此次中央美院当代艺术四大家徐冰、隋建国、刘小东、朱锫作品联展,浓缩体现了中国当代艺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方法论的嬗变与更新。
开幕展分为上、下午两部分,上午主要由开幕式、展览导览及学术研讨会三个环节组成。首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景德镇市市委书记钟志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及参展的四位艺术家后发表开幕式致辞,中国知名建筑评论家、策展人周榕担任开幕式主持。其次,由到场参加开幕式的艺术家徐冰、隋建国和朱锫亲自为嘉宾和观众对各自参展的艺术品进行现场导览与解读。最后,由总策展人范迪安、策展人周榕和到场三位艺术家与现场嘉宾学者进行学术研讨会暨媒体发布会,著名艺术史学者、艺术评论家王明贤担任学术主持。当天下午,由《建筑学报》主办“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品谈会”如期举行。作为“中国当代建筑新经典系列”,品谈会由《建筑学报》、“全球知识雷锋”和哔哩哔哩全程直播。
御窑博物馆的落成不仅为“千年瓷都”增添了崭新的文化地标,也为世界当代建筑景观增添了别具中国文化特色和充满当代创造智慧的杰出作品。来自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各级领导、建筑学界的重量级专家学者和中央美术学院各学院的教授及不同领域的媒体共同出席了当天开幕展。
09:30
开幕致辞
地点: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入口序厅
主持人:周榕
发言嘉宾:范迪安、钟志生、崔愷、徐冰、隋建国、刘小东(视频)、朱锫
/范迪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首先我代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对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落成和今天中央美院四大家艺术展的开幕表示祝贺。各位朋友能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汇聚在景德镇,可以说是我们今年春天以来,中国抗疫取得战略性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景德镇这样一个享有世界盛誉的文化名城,建设一座新的博物馆,是景德镇文化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今天,我们站在这块具有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厚土之上,又身处一座具有现代艺术博物馆功能的空间之中——在这样一个既涵盖历史又通往未来的时空之中,一起交流和展望,这是一个非常难忘的具有标志性学术意义的时刻。
一座城市,往往因为一座博物馆,从而更加彰显自己的文化层次,因此博物馆与城市几乎在历史上就天然地有着重要的纽带关系。全世界著名的建筑师往往凭借艺术类博物馆的设计和建造,不仅成为建筑界的领军人物,更成为为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因此,对于建筑师朱锫先生来说,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毫无疑问是重要的机遇。我想,正是由于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钟书记对景德镇文化建设有长远的考量和广阔的视野,才促使了这个项目的成功落成。
朱锫先生在中国建筑界乃至世界建筑界,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体现中国新一代建筑师的文化思考和建筑实践的代表人物。这个博物馆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他多年来所研究和探寻的“自然建筑”的理念,这个建筑不仅是与第一自然,也是与具有历史人文积淀的第二自然相融合的产物,他正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大自然和人文自然结合在一起,于是有了他关于这座博物馆的崭新构想。
我在展览前言中说到,这个博物馆远观其势,会让人感觉到它是一座中国陶瓷文化的丰碑,它的体量、形态和陶瓷文化积累下的总体意象十分贴合,所以它首先是一个陶瓷文化的丰碑。而走进这个空间,我们就进入了历史的时间之中。这样一座博物馆,在传统陶窑的拱券艺术语言上做了创新性的发展,营造了一个与世界上所有博物馆都迥然不同的内部空间和结构。它经得起我们细心考察体会,这里面的一砖一石,特别是从外到内的所有这些拱券上的陶砖,都像一个考古人一样,把陶瓷生产遗址上点点滴滴的遗存汇集起来,再与当代的创意构思相结合,以此形成了这么丰富的文化肌理。
一座博物馆,除了要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外形之外,还需要具有内部独特感性,更要有到处触摸可见的文化肌理。在朱锫先生的用心下,御窑博物馆成为了这样一个既联系着陶瓷文化历史,又营造了崭新文化体验的文化造物,是一件杰出的作品。
早在一年多前,钟书记和朱锫先生就和我讨论,该如何举办一个开馆展。在周榕先生、王明贤先生、朱锫先生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最终确定了以展示中央美术学院(包括朱锫先生在内的)四位艺术大家的作品作为开馆展的方案。我想这是十分恰当的,因为今天我们在这里,就像位于千年瓷窑的巨大空间中,我们似乎成了一件件就要发生变化的瓷胚和瓷器。在考虑开馆展的时候,我脑中冒出来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蜕变”,这个概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因为“蜕变”既有形的变化,更有质的变化,而中国陶瓷正是在窑火的烘焙之下形成蜕变,最终变成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陶瓷的诞生是如此,中国当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又何尝不是如此?尤其是这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他们的艺术经历、追求,他们从思想观念到艺术实践的方法论,又何尝不是经历了一次次巨大的历史蜕变和一个又一个阶段的个人蜕变而形成的呢?
所以我想,“蜕变”这个词可以从陶瓷开始,进一步延展到文化的命运、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和时代大变革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在这里我可以做一个简要的概括——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徐冰先生就开始从中国版画的传统中寻找新的创作资源,他通过刻和印所形成的被称为《天书》的作品,一方面联系着中国的雕版技术,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对人类社会重大关怀的文本。而此后他的一系列作品,包括在这次展览中呈现的《背后的故事》,其实都是他对于如何在时代大变迁的语境中既坚守中国文化的基因,又直指人类当下面对的境遇的回应。
隋建国先生也是从早期的雕塑语言、形态实验入手,越来越触及到“雕”和“塑”的本体,要从“雕”和“塑”的语言形态和造型路径上,更多地把自己的体验和无意识放入其中,甚至去解构原有的概念意涵。他的雕塑作品一方面直逼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又回归语言的再造,所以我觉得他的作品也是一种思想和方法的蜕变。
刘小东先生现在在美国,他一直坚守在绘画这种比较传统的形态里,但是刘小东的作品动人之处,就在于他总是洞察着我们社会现实的变更,他总是到社会生活的现场、到文化矛盾冲突交融的现场去进行“写生式创作”。这种现场绘画得到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受,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生活情境的总体感受,所以他的作品经常表现中国城市、外国城市以及乡村处在历史巨变这个过程中的样貌。所以我认为,他的作品也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蜕变”这样一个概念。
朱锫先生的作品更是如此。在这次展览中,他展示了他的手稿、许多工作模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座博物馆的诞生过程。更进一步来讲,作为建筑师的朱锫先生,面对当下中国建筑文化需要进行创造性转换的问题,他在各个方面不断地探索。除了这座博物馆之外,今年他还有好几个文化建筑作品落成:安徽寿县的寿县文化艺术中心、云南大理的杨丽萍艺术中心,再加上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我想,今年在中国的文化建筑上堪称“朱锫年”。这是时代提供了机遇,也体现了中国建筑师艺术家把握时代机遇和脉搏的努力,最终做出了杰出的成果。
最后我要说的是,中央美术学院和景德镇建立了非常牢靠的、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合作关系,这有赖于钟书记和市委市政府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对于能在景德镇这样一个以陶瓷文化和陶瓷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大平台上,参与到总体的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中,中央美术学院也非常高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城市发展和乡村建设的重要指示,按照总书记对景德镇发展的定位,做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和决策。今天早晨,钟书记还对我们说,景德镇热烈欢迎中央美术学院在这里形成更大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空间。我们正在探讨,争取在景德镇建立一个中央美院的新校区。
今天是一次非常难得的高水平学术交流,是一场建筑和艺术的跨学科盛会。
我最后还要讲讲本次的展览题目。一开始,周榕和王明贤先生考虑的展览名称是“中央美院四大师”,朱锫先生觉得用“大师”一词要谨慎,为此跟我商量。大家可能不太知道,在中央美术学院,“大师”这个词比在建筑界要敏感一些,因为建筑界的确有“建筑大师”,这是一个社会的职业;但是在艺术界,凡是称为“大师”的人物,都是德高望重、功成名就的前辈,尤其徐冰先生也很慎重地提出这个词要谨慎使用——这说明中央美术学院一直有一种敬重先贤的传统。后来我们就把名称改为了“中央美院四大家”。
但是我认为,本次参与展览的四位艺术名家,也当得起“大师”这个称呼。我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文艺发展指出新的方向的时候特别指出,要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养一大批高水平艺术人才。所以,尽管这个展览的题目没有定为“大师”,但是我想,四位艺术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思想观念和艺术实践路径上作出的杰出贡献,不仅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致敬。
/钟志生
景德镇市市委书记
尊敬的范院长、主席,尊敬的崔院士、庄院士,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现在的心情真是非常高兴,也十分感动。今天这个活动的确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它集结了最高水准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作品联展,并以这样一种方式正式开启御窑博物馆。
通过这个展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策展人的人格魅力、艺术家的艺术魅力——这使得这么多艺术家、高精尖的建筑家、院士、教授......各个方面的人才集结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个地点。
通过这个展览,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我们这座城市、这座博物馆的魅力。大家想一想,如果不是景德镇,不是这个博物馆,范院长会当总策展人吗?我们在座的各位艺术家,会在这样一个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冒着一定的风险来参加这样的一个活动吗?这深刻说明了景德镇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以及这座御窑博物馆的建筑魅力。作为景德镇人,我们要有自信,应该为景德镇自豪,因为景德镇是一个最“中国”的城市,“China”这个英文单词,大写是中国,小写是瓷器。陶瓷是中华文化世界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景德镇是千年古镇、世界瓷都的资源和品牌。在当下的文化自信、转变发展方向的背景下,今天的景德镇面临着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机会。
另外,正如刚才范院长深刻阐述的那样,一座博物馆对一个城市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是文化名片、文化地标,是对一段历史进程的记录,也是见证一个城市发展演进的变化。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说,博物馆高度凝聚了一座城市的灵魂,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我们景德镇当前要有三个规格较大的博物馆:第一,我们所在的御窑博物馆,反映了明清两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宽度、厚度;第二,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反映景德镇的历史、时间长度。现在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作为代表中国、讲中国故事的陶瓷文化高地,我们现在缺一个什么?还缺一个面向当代、面向世界,或者说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景德镇的当代艺术博物馆。
为什么我今天非常感动?大家都知道艺术家一般都睡懒觉——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而今天,为了将要改造的废弃大楼,所有艺术家7:30起来,8:00出发,为我们去把脉、把关、定向。那座建筑真的是景德镇的一个重要机会,它的体量、空间、区位都很好,现在我们希望把它改造成为一个具有景德镇陶瓷文化高度的博物馆,所以我非常期待各位艺术家、建筑家的成果。这个项目很难,体量很大,要跨界,这个项目若成功,一定需要精英团队的共同努力。我十分期待成功的到来。
总之,景德镇已经拥有体现陶瓷文化厚度宽度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以及体现历史长度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接下来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景德镇当代国际陶瓷艺术博物馆、景德镇美术馆以及相关的各种中心和馆建设起来,成为一个真正的陶瓷文化中心——这里叫圣地,浮梁的高岭国家矿山公园我认为是圣山,如果再把这个项目做好了,三合一,我想可以构成一个世界级的“陶瓷文化圣城”。
今天参加这个活动,我非常感动和高兴。新的时代为景德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景德镇,要我们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建好”和“打造”,这个是分量很足、要求很高的,因为是对外的文化交流平台。去年,李克强总理到景德镇又提了要求,要把千年古镇打造成国际瓷都,世界陶瓷文化高地。除此之外,去年,国家批准景德镇建设全国唯一一个文化试验区——即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这是我们的新机遇,如果能做好,就是我们范院长说的“蜕变”。如何“蜕变”?我认为这是我们要回答的大课题。
我认为,我们要聚焦文化的力量,聚焦艺术的魅力,聚焦人才这三个根本。有了这“三合一”,我们景德镇的蜕变,我想是能实现的,而且会十分精彩。说实话,景德镇这座城市太伟大了,我们越爱就越投入,越投入就越爱。因此,我非常期待今天在座的各位艺术家、建筑家、各个行业的代表和标杆,一起来建设景德镇。有了你们的参与,景德镇会更加精彩;由你们给我们把脉,我们可以少走弯路。
总之,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我们历史上的景德镇,变成一个可以触摸的、可以体验的景德镇,变成一个体现新的发展理念的景德镇,变成一个用独特语言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的景德镇,我想这就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愿景,感谢大家。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建筑学报》主编
非常高兴再一次来到景德镇,今天是一个盛会,来参观四大家的艺术展,同时对我们建筑师来讲,也是再一次来看看御窑博物馆建成以后开幕的盛况,我觉得是非常荣幸的一件事情。
我觉得中国建筑界确实进入了这样一个蜕变的时期,改革开放后,经过了30多年将近40年的发展,我们从比较迷茫封闭的状态,从学步的状态,到今天已经变成了有自主的文化自信的力量、内在的力量,不断地创造出既是中国又是世界的建筑作品。我觉得这让我们在行业艰难的前行当中,不断地看到新的亮点和新的希望。所以朱锫老师的作品每一次都引起业界的反观,我觉得今天御窑博物馆博物馆的开幕又是一个里程碑,一个重大的文化事件。而且刚才范主席讲朱锫老师今年会有三件作品,我们也很期待以后去欣赏这些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既标志着一个朱锫的创作收获年,也是中国建筑的一个丰收年。
在这样一个疫情席卷全世界封闭半年之久的背景下,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封闭在某种情况下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但是它又蕴含了巨大的能量。
刚才在路上我跟我特别尊敬的艺术家徐冰先生聊了几句,他说这半年来很多艺术工作没法做,那么就在记录自己的思想。所以我觉得建筑界在这个过程当中也需要反思和总结,当然我们也没有停止手中的工作,我们也希望当一切在重归自然的时候,应该有更好的作为,更好的作品来呈现给这片文化的沃土,谢谢大家。
/徐冰
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谢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想先做一个解释——我这头发比较长,因为我在纽约被封锁了半年,这半年我不敢去剃头,也不太出门。昨天刚刚在上海解禁,第一个活动就来到这儿,一个是因为非常向往景德镇,另一个是因为向往朱锫的建筑。我们有过一些讨论,他是非常非常认真、有责任感的建筑师,所以我非常期待今天的活动。
我认为景德镇的魅力在于,的确如钟书记所说,它是一个“最中国”的城市。为什么“最中国”?我认为陶瓷是最中国的一种艺术,因为陶瓷艺术是一种最需要与自然配合的艺术——比如说一场山火,其实可以把一片土地烧成一块陶。陶瓷艺术其实是把千年的、自然的凝结的结果,通过几小时的淬炼,浓缩为非常精美的艺术。
中国艺术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懂得如何与自然配合。中国人的方法、思维、结果,以至于中国今天的样貌都来自这里。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学问,甚至我们自己都并不了解这个学问最后会怎么样。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最了不起的地方,其实就在于陶瓷艺术和景德镇这块宝地,它非常值得我们不断地揣摩、探索,反省我们作为艺术家应该如何借助自然之力。
当然中国的社会现场,作为一种人文的自然生态,其实也需要艺术家不断探索,把社会现场的自然之力转换为我们的艺术创作,从而丰富和提升我们的思想。谢谢大家,我就说这么多。
/隋建国
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尊敬的范院长,尊敬的钟书记,各位艺术同行和建筑界的朋友们,各位来宾朋友们,我们期盼了将近五年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终于开馆了。
我这是第三次来博物馆了,转了好几回。我觉得这个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扎根于当地,同时又跟当代的建筑技术、理念结合在一起。当你在这座拱形的建筑中游走,你会觉得它们就像一个个苍穹,其宽度高度和弧度会和每一个人合作、对话,我们现场这么多人,但是你觉得它就在跟你讲话。另外,还有几千万块传统窑砖,一起一丝不苟地构成建筑的细节。我觉得这是一种工匠精神,所有线条都经过精心处理,真是了不起。从总体的气氛到具体的细节,都让我感到钦佩。能够参与这个开馆展,能让我的作品努力触及这个苍穹,我感到很荣幸。感谢和祝贺朱锫先生,祝贺景德镇。
/刘小东
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刘小东。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参加“蜕变”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首届开幕展览。非常遗憾,在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我无法到场,因为我一直困在美国,至今没有回国,我相信疫情会过去,一旦回国,我第一时间就要来到景德镇。
几年前我来过景德镇,也试着拉坯烧窑,结果失败了。我看这里的普通市民都会拉坯、烧窑、画瓷器,所以我好崇拜这里,崇拜这里的人民,也喜欢这座城市。
今天朱锫为城市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单看御窑博物馆的照片,我就被深深地震撼了。这组当代建筑既结合了中国古代的智慧、窑的韵味,又结合了今天的自然与人的活动,我想这种建筑的成功一定会展出在世界建筑史上,也一定会吸引世界的目光,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景德镇。
作为艺术家,再次在此我要感谢邀请我参展的总策展人范迪安先生、周榕老师、王明贤老师、刘子力老师,被你们选中是我的荣幸。借此机会祝愿景德镇更加宜居,文化更加辉煌,更加包容,更加开放,更加积极向上。我崇拜景德镇,谢谢大家。
/朱锫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朱锫建筑事务所创建人
尊敬的范迪安主席、钟志生书记、各位领导和各位来宾,大家好!
今天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刻,此刻,我站在这里,我百感交集——经历了近5年的艰辛工作,御窑博物馆今天得以落成,非常感激大家的光临。
这座建筑是我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也是我的建筑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它凝聚了我对当代建筑艺术的反思和重新思考。也许就像范迪安院长给我们展览的主题“蜕变”一样,我的建筑思考和创作历程,在过去的十年里也经历了重要的蜕变。
御窑博物馆的构思是源于我对景德镇这片特殊的自然山川的一种感悟,也包括对当地人经过上千年的生活智慧的感悟。景德镇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人文城市,在其朴素城市肌理的背后,映射出了很多的城市智慧。
我记得刚来景德镇的时候,钟书记和很多人都带我走遍了这里的大街小巷,一条条狭窄的里弄连接着众千私家民窑沿东西向布置,径直走向昌江;几条城市的主街平行于昌江沿南北布置,将市场连在一起。这样的城市结构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生存方式,更是城市应对湿热气候的智慧反映。作为一个建筑师,我不希望创作是形式和抽象的表现,而是希望挖掘这片土地的一种根源性,这不仅仅是第一自然,更重要的是当地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智慧。
这些感悟也映射出我的建筑创作观念深受当代艺术的启发,受益于与中外艺术家的紧密合作。所以,我要在这里感谢今天和我一同参展的徐冰、隋建国、刘小东三位艺术大家,带着他们伟大的作品来到景德镇。感谢参加御窑博物馆建筑品谈会及建筑界嘉宾的嘉宾,崔愷院士、庄惟敏院士、张杰院长、黄居正主编、李翔宁教授、胡倩老师、李晓红老师。
在我的建筑生涯中,我特别要感谢的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的院长范迪安先生,在过去近几十年间,我的建筑创造得到了范迪安院长的指导与帮助,从蓬皮杜、威尼斯、卡塞尔、漳州、泉州、北京新机场等众多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范迪安先生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包括在御窑博物馆的创作过程中,他不仅在构思阶段给出很多建议,也多次来到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工地现场指导。
另外谈到御窑博物馆的创作,也要感谢我们的钟书记,他三顾茅庐,令我深深感动,从此开始了我在景德镇的实践。在此之后钟书记带着我走遍了老城的每一个地方,深入交流并参与设计。钟书记提出景德镇要与世界对话的构想,中央美院也在范院长的推动下,和景德镇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合作。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央美院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一道共同参与了景德镇很多项目。也包括中央美院和库哈斯合作在景德镇西湖乡开展了乡村调研和设计工作。除此之外,矶崎新与中国著名的建筑家崔愷、庄惟敏、张杰、周恺、董功等建筑师,也都将为景德镇留下一个个伟大的创作作品。
我也要特别感谢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和学术策划王明贤先生;感谢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周榕,他不仅为这次展览倾注了大量心血、智慧,而且几度来到建造现场共同参与设计;也感谢我们事务所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建筑师;感谢组织筹备这个展览的我们事务所同仁,我的研究生杰出的组织能力,出色地完成了这样一个高难度的展览;在此我也由衷地感谢各位嘉宾,包括所有的艺术界同仁、媒体嘉宾。谢谢大家!
策展人周榕主持开幕仪式10:30
展览导览
地点:御窑博物馆
主持人:周榕
导览:徐冰、隋建国、朱锫
开幕式致辞结束后,三位参展艺术家及策展人带领嘉宾们进入展览现场讲解作品创作内容思路,嘉宾们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与艺术家相互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隋建国的雕塑作品《云中花园-手迹2#》
摄影:金伟琦通过3D打印和脚手架的方式呈现,结合了博物馆的通高空间进行展览,尽可能地与高耸的拱顶对话。隋老师介绍其作品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文件在云中漂浮的梦境。这件作品在拱形空间中好似抓住了天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与建筑之间的张力和层次感。范迪安院长不禁感叹:“这个作品没办法再离开展览现场了!”
徐冰作品《背后的故事:溪山无尽图》
这幅优雅的中国山水画不是一幅实体的画,而是由空气和光影构成的。传统中国山水画是经过了时间的氧化,纸本和墨色微妙地融为一体,而当你绕到这幅画背后,便可以发现正面画中所呈现的水纹与山形实际上是由现实生活中的垃圾、废料、报纸、树枝等物件通过光影的调节构成的。这样的表现形式,通过玻璃和光影对中国山水画的微妙处理做出了极致的艺术思考与表达。
徐冰作品《英文方块字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
摄影:金伟琦
这幅作品远看上去像是中文书法,但实际上是以英文的表现形式,通过英语拼写的系统,来表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它似乎是表里不一的,就像戴着面具,有着中文的外壳,实际上又跟中文没关系。有趣的是,当我们脑海中同时有着中文和英文的概念,在面对这样的书法时似乎会给我们的固有思维造成了阅读障碍——它并非一目了然,无论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读懂它。艺术创作的巧思妙构就在于此,它并不是直接呈现现实,而是展示了中外文化之间的矛盾点和其彼此相融的多种可能性。
刘小东作品《空城记2》
这幅作品是刘小东对现代城市观察的系列作品之一。范迪安院长在介绍时指出:刘小东的创作源于央美80年代学院教育的造型功力,这也是支持他后续艺术发展的动力。他早在青年时期便表现出了一种反叛性,艺术创作不满足于老一辈的造型风格,而是力求蜕变,所以他的绘画作品中往往有一股非常强的力量。这件作品来自于现场,它表现的不是静态景观,而体现了一种本质上的变化,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种生猛的、野生的、充满生机的真实感。他关心社会问题,比如汶川大地震后会前往现场创作、太湖画绿藻做环境保护相关的创作等,以此来提示人们去正面面对这些社会与环境问题。他对城市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tw/9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