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的世界御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
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永宣时期以其成就非凡和风格类似常被后世并称界定。但在政治社会经济史上,永乐(-)治下毫无疑问是更为辉煌的时代。征战满洲,一直推进到黑龙江口,正是永乐皇帝在位之时。合并越南,五征漠北,派遣舰队六下西洋,亦是这位大帝的不世武功。而编撰《永乐大典》、钦定新儒学为正宗,决定迁都北京,更是意义非凡的决定。
这些影响深远的举措,显示了永乐时期鲜明的扩张主义特色,尤其在政治追求方面,朱棣显然并非只想做太祖的忠实后继者,相反,他想成为元世祖忽必烈再世,做一个UNIVERSALRULER(普遍性君主或普世性君主,意指超出了特定文化和族群的帝王)。
很大程度上,永乐皇帝实现了这一雄图大志。终其之治,“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明史·成祖本纪》)。不过,扩张时期随着永乐皇帝的去世而结束。稍晚继位的宣德皇帝稳定了祖父的政治遗产,国策再度回到太祖的锁国主义。文化艺术在此间大力繁荣起来。
本次特展共计展出十五件文物,大都为龙美术馆馆藏,包括一张唐卡,四尊佛像,九件瓷器,和一套郑和写经册页,龙美术馆创始人、收藏家刘益谦表示,展览选择展品以“少而精”为原则,力图通过有限却精彩的文物,简要勾勒永宣时期这段恢宏的帝国历史。
(刘总在一场拍卖豪掷数亿把这四件永宣重器纳入收藏,难怪有人说他不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但他一定是在古董艺术品上花钱最多的人,敢花钱的人。)
展出的这些珍贵文物,笔者有幸上手了绝大部分,因为这些文物也就是这几年在拍场上的明星拍品。作为一个华人收藏圈最顶级的收藏家,一个特展也仅仅拿出九件永宣瓷器,可见真正的永宣精品市场流通量是多么的稀少。
不知以后还有没有摸一摸的机会啊,呵呵。
名称御製红阎摩敌刺绣唐卡
年代明永乐
尺寸.3×.4厘米
作品亮点
唐卡正中的红阎摩敌显忿怒相,怀抱淡红身的明妃金刚伯达里佛母,明妃左腿缠绕红阎摩敌腰身。根据藏传佛教密宗主张,以方便(悲)为父,以般若(慧)为母,特别强调方便与般若两者的结合,以此作为“悲智和合”的表徵,因此创造了大量男女神佛神圣结合的双身佛。红阎摩敌的身红代表要征服恶魔及普度众生的心愿。
作品描述
此幅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无论在用色、构图、做工上,都独具明初唐卡之特色。全幅以墨绿江绸为地,绣以红阎摩敌,红绿对比强烈,色彩浓郁沉稳。整幅使用大量金线、五彩及退晕色丝线绣成,并用金线勾勒轮廓,色彩豪华富丽,反映明代早期高超的染色技术以及明初江南卓越的养蚕和缫丝技术。唐卡的构图繁而有序、线条精准流畅,无论是画面中心的红阎摩敌或上下方之尊神及天女,乃至跃动的火焰纹及曼妙的卷西番莲纹,皆展现了明初超高的刺绣艺术水平。以规整的平套针法表现人体及色块,使得整个绣面看上去别具存在感与古韵。以晕色丝线绣成圆圈状来表现人体的肌肉和高光,使画面更具立体感。这些特点与西藏拉萨大昭寺藏的两件同为“大明永乐年施”款的唐卡相同,显示其应为同一地所生产,为明代宫廷特制对西藏寺庙的赏赐。
唐卡正中的红阎摩敌显忿怒相,怀抱淡红身的明妃金刚伯达里佛母,明妃左腿缠绕红阎摩敌腰身。根据藏传佛教密宗主张,以方便(悲)为父,以般若(慧)为母,特别强调方便与般若两者的结合,以此作为“悲智和合”的表徵,因此创造了大量男女神佛神圣结合的双身佛。红阎摩敌的身红代表要征服恶魔及普度众生的心愿。其头戴五个骷髅冠的装饰,象徵将修持者的五毒(贪、嗔、痴、慢、疑)转化成五智。三个圆眼睛代表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众生的慈悲心。左手持一盛满烦恼、五阴、死魔、天魔之四恶魔之鲜血的骷髅碗,右手高举挥舞一根饰金刚杵的手杖,用以制服孽障。手杖顶端有少年、老年到头骨的三个头颅,象徵从生至死。红阎摩敌整体形象及所有的附属图像皆有其特定的含义,因为其即是密宗禅修的本尊,也是帮助记忆的装置。
唐卡上沿有两排坐在莲座上的如来和菩萨,上排最左为嘿噜迦威罗瓦金刚,最右为文殊菩萨,中间是守护宇宙的五方佛(宝生佛、阿閦佛、毗卢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常出现于密教仪轨,代表以五方佛的神力灌顶加持修行者。下排最左为绿度母,最右为白度母。唐卡莲座下方表现的是七位供养天女,佛堂供品有八供养(饮水、盥洗水、供香、鲜花、橙、涂、食子和音乐)之说,此七位供养天女即是八供养中的七种变化身。此种供养天女的组合出现在唐卡下方的情况,可以视为受汉地影响的标志,表现出汉藏结合式的艺术风格。右上方的白度母下方用金线在红缎上绣「大明永乐年施」单行六字楷书款。明代初期,朝廷对于西藏地区实施的是怀柔为主、多封众建的政策,永乐时期封赏三大法王,此唐卡应为永乐皇帝赏赐给西藏某上师的礼物。
名称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
年代明宣德?
尺寸口径:23厘米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双圈楷书款
作品亮点
侈口,深壁,矮圈足。青花发色浓郁艳丽,带黑褐色结晶斑,釉面满布大小气泡,胎骨质坚细腻。器身通体呈十棱。外壁绘莲花塘水藻,游鱼四尾,碗心青花双圈内绘莲花、水藻及游鱼二尾,口沿内外各饰青线一道,圈足三道,底部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作品描述
侈口,深壁,矮圈足。青花发色浓郁艳丽,带黑褐色结晶斑,釉面满布大小气泡,胎骨质坚细腻。器身通体呈十棱。外壁绘莲塘水藻,游鱼四尾,碗心青花双圈内绘莲花、水藻及游鱼二尾,口沿内外各饰青线一道,圈足三道,底部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无论纹样、画工、器形、尺寸,举世无双。此器形创始于永乐,传世品中绘相同鱼藻纹之宣德碗,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两例可资媲美,然尺寸皆较小。
此类菱口碗系拉胚成形后,再经过压模,接上高足,绘饰纹样后高温烧制而成,因此一般胎骨微厚。常见纹饰除了鱼藻纹以外,尚有团花、龙凤、云龙等等。
北宋末年,宫廷画师刘寀擅画鱼,或因此造就宋代以来绘鱼藻图之风,自此以鱼为题之水墨作品开始流行。宋代定窑白瓷,已经使用莲塘鱼藻纹作为装饰,而青花鱼藻纹则始见于元代,常用来装饰大盘、罐类等器物。元代的鱼,描绘写实细腻,相较之下,明代的鱼虽生动活泼,但却稍见简略潇洒。明宣宗朱瞻基力兴文艺,擅于绘事,其御笔所画设色水墨《莲蒲松荫图》,描写莲塘荷叶,梗茎立鸟,而其曲沿点苔,荣中带枯,与此碗所绘有异曲同工之妙。
宣德时期的鱼藻纹多绘鲭、鲌、鲢、鳜游鱼四尾,谐音寓意“清白廉洁”。此碗绘鲭、鲂、鳜三种游鱼,与莲花相组合,寓意“清廉”、“廉洁”,代表儒家思想中正直君子的完美形象。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也是清白、纯净的象征。又鱼与余同音,为富贵有余的象征,与莲塘组合含“连年有余”之吉祥寓意,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吉祥文化。
名称青花花卉锦纹如意耳扁壶
年代明永乐
尺寸高:24.5厘米
作品亮点
十四、十五世纪,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成果丰硕,不仅中东工艺流传中国,反之亦然。本器蒜头口,束颈,扁圆腹,撇足,口肩处对饰如意耳,腹部两侧饰凸乳钉纹。通体满饰青花纹饰,腹部以六角形和六边形构成锦式几何纹,繁复华丽,罕见于当时的中国官窑瓷器。
作品描述
十四、十五世纪,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成果丰硕,不仅中东工艺流传中国,反之亦然。本器蒜头口,束颈,扁圆腹,撇足,口肩处对饰如意耳,腹部两侧饰凸乳钉纹。通体满饰青花纹饰,腹部以六角形和六边形构成锦式几何纹,繁复华丽,罕见于当时的中国官窑瓷器。元代与中东交流密切,流行于青花大盘上绘饰几何纹,但亦仅模仿中东器物纹饰之构图,纹饰本身仍纯属中式。此器青花纹饰及构图皆明显融合了中东样式,壶身以多个切面构成星形图案,切面内纹饰既有缠枝莲纹、波涛纹等中式典型风格纹饰,亦有中东风格之抽象图案。
此器形仿伊斯兰金属器皿,壶身椭圆,壶颈幼细,与壶足同为圆柱状,故制作难度极高。壶身纹饰瑰丽华美,匠心独运,不拘一格。六角星形构图,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格局层层递进,若无精密计算所有角度,则难以确保线条与空间划分之完美比例,如此纹饰亦可见于可兰经,但以毛笔直接绘饰于圆拱器腹上之难度足以想见。
近东、中东皇家收藏皆无此扁壶之相近作例,伊朗阿德比尔圣庙萨非王朝以及土耳其伊斯坦堡奥图曼宫廷亦未见相近收藏例子。永乐时期仿中东瓷器多属官窑为中国宫廷特制,而非供外销,此器亦然。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见两例,为清宫旧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一例。
名称青花缠枝牡丹纹净水瓶
年代明永乐?
尺寸高:21.3厘米
作品亮点
作品亮点
此瓶造型秀丽,胎体轻薄,纹饰纤细。盘口,束颈,垂腹,腹上有一细长流,无手柄,下承高足,足底外敞。通体饰青花纹饰,腹、颈饰缠枝牡丹纹,流饰缠枝花纹,高足饰变形回纹及莲瓣纹。
作品描述
此瓶造型秀丽,胎体轻盈,纹饰纤细。盘口,束颈,垂腹,腹上有一细长流,无手柄,下承高足,足底外敞。通体饰青花纹饰,腹、颈饰缠枝牡丹纹,流饰缠枝花纹,高足饰变形回纹及莲瓣纹。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明永乐早期地层中,白釉净水瓶与白釉僧帽壶等残器一同出土,可推测此类器物应与永乐早期朝廷的佛事有关,或作藏传佛教祭祀礼器之用。景德镇御窑珠山宣德地层里,亦出土过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年款之宣德青花净水瓶。
净水瓶非日常使用之器,于宫廷中亦仅作礼器之用,只可见于少数重大祭典场合,其造形不同于茶酒执壶,亦与一般的流口粗短的军持迥异。此独特器形,窄颈宽腹,细流纤长笔挺,反映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制瓷水平之高超,然烧造成功者鲜少。传世品中纹饰、尺寸与本器相同者目前仅知两例,其一为清宫旧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藏于私人机构。
十五世纪初,中国与中东的交流密切,因此诸多瓷器造型受到阿拉伯金属器风格的影响,但此器形来源仍备受学界讨论。此类净水瓶造型不同于一般流口短粗、腹部圆胖的军持,乃高足细流,流口沿环微凸类同金属器制,虽可见类同中东细流瓶器,却未发现与此器比例完全相同亦无持把之例。永乐帝崇佛,曾诏命烧造大量瓷器用以礼佛,应是当时用于祭祀的礼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永乐青花净水瓶。清乾隆帝博雅慕古,在著名的《弘历是一是二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特意挑选永乐青花净水瓶一同入画,画中侍童手中的青花净水瓶,为乾隆帝视线的焦点,据研究或是暗示净水瓶与藏传佛教之关联。现知并无同形制之西藏金属器。
名称青花矾红彩“海兽图”高足杯
年代明宣德
尺寸口径:9.9厘米?足径:4.6厘米?高:8.9厘米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双圈楷书款
作品亮点
撇口,弧壁,高足外侈,平底露胎。胎骨匀薄,白釉莹润,青花浓艳带结晶斑,红彩鲜丽。外壁上下饰五海兽与四海兽悠游于奔腾的海浪波涛中,另三海兽游于高足波涛仙山之上;杯体内壁无纹,杯心青花双圈线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作品描述
撇口,弧壁,高足外侈,平底露胎。胎骨匀薄,白釉莹润,青花浓艳带结晶斑,红彩鲜丽。外壁上下饰五海兽与四海兽悠游于奔腾的海浪波涛中,另三海兽游于高足波涛仙山之上;杯体内壁无纹,杯心青花双圈线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宣德时期瓷器二次烧成工艺得到发扬光大,此高足杯之装饰技法,先以钴料绘饰海兽、仙山及线圈,经高温一次烧成后,再于外壁留白处以青矾填绘波涛纹,低温二次烧制而成。矾红为低温红彩,以氧化铁做色剂,所用原料为青矾,故称“矾红”。
高足杯为受蒙藏地区民族器物影响的饮酒器,亦为祭祀礼器。明初永宣两代皇帝均笃信藏传佛教,亦曾命官窑烧制礼器赏赐于藏传佛教寺庙。成书于汉代的《山海经》由刘向父子编校,东晋时郭璞又为其附图作注,内容从科学到动植物,从医学到考古,包罗万象。十五世纪时,《山海经》重又盛行。此类高足杯皆绘饰九匹海兽,这些奇异海兽的描述可见于《山海经》。台北故宫藏有十四件饰有海兽纹的高足杯,每一个杯心都饰有九字一圈的梵文祷语,说明海兽杯与藏传佛教的关系颇为密切,应为用于佛教仪式的祭祀礼器。
除了青花矾红彩高足杯之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馆亦收藏了不在少数的永宣时期的釉里红、矾红、青花、白釉等多种品类的高足杯,纹饰包含云龙、团龙、蕃莲、凤凰、松竹梅、八吉祥、藏文等,足见此类小巧玲珑的高足杯颇受帝王青睐。唯青花矾红彩高足杯存世少量,极为珍稀。
名称青花波涛纹小罐
年代明永乐
尺寸高:7厘米
作品亮点
敛口,短颈,丰肩,敛腹,平底。此罐玲珑可人,器形与纹样皆为明初创新风格。肩部饰卷草纹,器身绘饰波涛海浪,罐底饰淡蓝色珍珠纹带。此罐体量小巧,或作水丞之用。
作品描述
敛口,短颈,丰肩,敛腹,平底。此罐玲珑可人,器形与纹样皆为明初创新风格。肩部饰卷草纹,器身绘饰波涛海浪,罐底饰淡蓝色珍珠纹带。此罐体量小巧,或作水丞之用。
水波纹常作为龙或其他海兽之衬底辅纹,与仙山配套出现,寓意“寿山福海”、“江山一统”。此罐以波涛纹单独作饰,相对罕见。单独使用波涛作为瓷器的纹装纹样,是正统时期官窑的一个特色,为其他时期所罕见。与正统时期的青花波涛纹相比,本器青花发色沉稳,在肥厚的透明釉下形成自然的浓淡及晕染,凸显出永宣时期钴料发色的特征,有别于正统时期较为清丽的呈色。永宣时期海水笔触粗犷随意,渲染酣畅淋漓,浪花高大且留白偏多,与正统海水描画紧凑且以细笔勾线留白之风格有异。
宣德官窑继承了永乐官窑瓷器烧造的风格,几乎永乐官窑所有的品种都可以在宣德官窑中找到,有些品种甚至与永乐官窑瓷器的品种风格相同,以至出现了不少难以断代的传世品。比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之永乐和宣德时期瓷器上的青花波涛文,两者甚是相似,但永乐时期的波涛文,潮头较大没有用细笔勾边,水波纹较为豪放粗犷,自然奔放,本器波涛文为永乐时期的风格。
名称青花折枝灵芝纹石榴尊
年代明宣德?
尺寸高:18.2厘米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双圈楷书款
作品亮点
此瓶造型秀丽,胎体轻薄,纹饰纤细。盘口,束颈,垂腹,腹上有一细长流,无手柄,下承高足,足底外敞。通体饰青花纹饰,腹、颈饰缠枝牡丹纹,流饰缠枝花纹,高足饰变形回纹及莲瓣纹。
作品描述
此瓶造型秀丽,胎体轻盈,纹饰纤细。盘口,束颈,垂腹,腹上有一细长流,无手柄,下承高足,足底外敞。通体饰青花纹饰,腹、颈饰缠枝牡丹纹,流饰缠枝花纹,高足饰变形回纹及莲瓣纹。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明永乐早期地层中,白釉净水瓶与白釉僧帽壶等残器一同出土,可推测此类器物应与永乐早期朝廷的佛事有关,或作藏传佛教祭祀礼器之用。景德镇御窑珠山宣德地层里,亦出土过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年款之宣德青花净水瓶。
净水瓶非日常使用之器,于宫廷中亦仅作礼器之用,只可见于少数重大祭典场合,其造形不同于茶酒执壶,亦与一般的流口粗短的军持迥异。此独特器形,窄颈宽腹,细流纤长笔挺,反映永宣时期景德镇官窑制瓷水平之高超,然烧造成功者鲜少。传世品中纹饰、尺寸与本器相同者目前仅知两例,其一为清宫旧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藏于私人机构。
十五世纪初,中国与中东的交流密切,因此诸多瓷器造型受到阿拉伯金属器风格的影响,但此器形来源仍备受学界讨论。此类净水瓶造型不同于一般流口短粗、腹部圆胖的军持,乃高足细流,流口沿环微凸类同金属器制,虽可见类同中东细流瓶器,却未发现与此器比例完全相同亦无持把之例。永乐帝崇佛,曾诏命烧造大量瓷器用以礼佛,应是当时用于祭祀的礼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永乐青花净水瓶。清乾隆帝博雅慕古,在著名的《弘历是一是二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特意挑选永乐青花净水瓶一同入画,画中侍童手中的青花净水瓶,为乾隆帝视线的焦点,据研究或是暗示净水瓶与藏传佛教之关联。现知并无同形制之西藏金属器。
名称铜鎏金大日如来坐像
年代明早期
尺寸高51.3厘米
作品亮点
大日如来为释迦牟尼的法身,又名毗卢遮那佛,在《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与释迦牟尼佛可以互用。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作品描述
大日如来为释迦牟尼的法身,又名毗卢遮那佛,在《华严经》中,毗卢遮那佛与释迦牟尼佛可以互用。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他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造像体量高大,高达51.3厘米,而陶铸细腻,不失细节,为“大工小作”之品。气场宏大,法相庄严,面容平和,神态安详,佛祖心静如水,证得般若智慧得此光辉之身,在此像中尽显。造像具有明代早期特征,铜胎质地细腻,鎏金厚重,身体比例和谐,肢体关节弯曲线条柔和,观之似有弹性,又僧袍具垂感,衣纹刻线深,立体感强,莲花座之花瓣细长,这些特征与明早期造像颇为符合。
长圆面庞,高鼻细眉,白毫饰于宽阔前额中间,头戴五叶华冠,肉髻高束,螺发并呈甘蓝色,耳垂大铛,宝缯飘于耳后。袒右肩,双手施智拳印置于胸前,衣纹流畅自然,带出人体结构。佛祖全跏趺而坐,半垂眼睑更显宁静安详。莲花座之花瓣为双层,细长饱满相连,尖而突起的头部饰卷叶,赋予装饰性,具有宫廷造像的精湛工艺。此像铸造精美,体量宏大,极为罕见稀有。
名称铜鎏金无量寿佛
年代明宣德
尺寸高53厘米
作品亮点
此像的造型风格主要源于西藏,但并不似西藏造像那样过多强调印度味道的高鼻深目的五官起伏,基本上呈汉族的形貌,又有尼泊尔造像的秀美韵味。像身比例舒适,手、脚等细部极具写实性,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又融汇了汉地的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形式。
作品描述
此像的造型风格主要源于西藏,但并不似西藏造像那样过多强调印度味道的高鼻深目的五官起伏,基本上呈汉族的形貌,又有尼泊尔造像的秀美韵味。像身比例舒适,手、脚等细部极具写实性,既符合西藏佛像的相好标准,又融汇了汉地的审美观念和传统表现形式。裙裳、帔帛的质感较强,尤其在纹褶的处理上,转折起伏流走自然,颇为洒脱生动,体现了永宣造像雍容华贵的样式。
此无量寿佛属于宣德宫廷造像中罕见的高浮雕作品,尤其在花冠、璎珞、臂钏和莲瓣为写实的高浮雕技艺。此类宣德宫廷造像融合汉藏风格,较常规宣德“御用监”宫廷造像更为华丽,更为精细。
更多精彩展品,敬请莅临上海龙美术馆参观,最近不明真相吃瓜群众再次被“国宝帮”忽悠,借此机会帮刘总发一下声。以下转自刘总治疗白驳风是哪家北京治疗白癜风术什么时间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tw/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