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年,景德镇的那片柴窑
以松柴为燃料的柴烧瓷窑,称之为柴窑。景德镇地处黄山山脉的一个丘陵地带,自然气候极利于马尾松的生长,故其千余年来,瓷窑所用燃料正是生长期为二十年以上的成年马尾松。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高成本、高技术含量的传统柴窑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煤窑、油窑、气窑、电窑。尤其是以电或气体作为燃料的窑炉,因其升温快、可控性强,完全改变了制瓷泥料原有的传统配方,故其烧制的瓷器,与景德镇传统柴窑烧制的瓷器在选料上、工艺上乃至器物烧成后釉面的视觉效果上均有很大的区别。在制瓷活动中,器物的成型、装烧等都是为烧成做准备的。瓷器的烧成是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因此,窑炉的先进程度与构建状况,直接反映窑业技术的发展水平。正如清代督陶官唐英所说:瓷器之成窑火是赖。景德镇的陶瓷业,据文献记载,源于汉,兴于唐。宋以前的景德镇,以龙窑烧制陶瓷器。龙窑,依山傍水而建,如龙似蛇,故史上亦有称长窑、蛇窑或蜈蚣窑的。龙窑长者五六十米,装烧量大,升温快,热利用率高,炉温在-度之间。年景德镇考古发掘出宋代龙窑遗址一座,窑身残长25米,窑宽2.85米,局部残高2米,窑床倾斜12.56度,窑头南偏东。窑壁用青砖砌成,未见有护窑墙现象。窑砖长25厘米、宽12厘米、厚7厘米。烧结的窑汗非常明显,呈黑褐色。从窑炉内出土的碎瓷片分析,该窑炉废弃的时代为南宋之初。更早些时候的年,景德镇也曾清理过一座宋末元初的龙窑,窑残长13米,宽约2.9米,窑底倾斜约14.5度。窑壁由楔形小砖砌就,残高0.6米。窑尾烟道宽0.45米,残高0.3米,残长0.4米,坡度25度。窑内堆积有黑釉、白釉粗瓷片及覆烧支圈和黄褐色芒口碗、盘等。宋、元时期的龙窑也有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的,即,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这种分室龙窑,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龙窑,因其炉火气氛单一,因此尽管其装烧量大,但品种单一。晚唐及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瓷、白瓷、青白瓷为该时期景德镇龙窑烧制的瓷器制品。南宋末年,随着朝廷的南迁和工匠的南移,带来了北方的主流窑炉:馒头窑。馒头窑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以坯、砖砌筑而成,炉温高达度以上。馒头窑的特点是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烧制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因为馒头窑的窑墙比较厚,瓷坯不会快速受热和冷却,相应的便降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这是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典型特征。馒头窑升温、降温都比较慢,烧成时间往往要在三十多个小时以上,相对较长。且炉内温度,前后、上下把握难以均匀,容易出次品。据了解,本世纪初,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复建的元代馒头窑,窑室高2.6米,宽2.8米,进深2.6米。双烟囱,烟囱高9.2米。馒头窑是元代景德镇烧制瓷器最主要的窑炉,不仅孕育出了享誉世界的元青花,景德镇首创的釉里红也出自此窑。青花和釉里红的烧成,是中国制瓷史上划时代的杰作。这一新的成就,拓展了釉下彩和颜色釉装饰的新工艺。它以着色力强,色彩浓艳,永不褪色,明静素雅而深受国内外众多人士的喜爱。高温烧成的"枢府窑"卵白釉、红釉、蓝釉,是熟练掌握各种金属呈色剂的标志。从此,景德镇结束了元以前瓷器"如玉类银"的釉色单一局面。元代馒头窑烧造工艺之高超,与当时严格的操作程序也是分不开的。据元蒋祈的《陶记》记载,当时景德镇烧造瓷器,"探坯窑眼"采用"火照"技法,"以验生熟";瓷坯原料采用"进坑石泥,制之精巧";凡釉料"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制瓷作坊"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则,各不相紊"。这些严格的分工和精细的操作规则,使得元代在暂短的立国时期内,能够不断地研烧出新的精品瓷器。元代后期,景德镇的窑工在生产实践中独创出了一种新型的窑炉:葫芦窑。葫芦窑,窑形似卧地的葫芦,前大后小,炉内温度高达度以上,可同时烧制不同种类的瓷器。葫芦窑结合了馒头窑与龙窑的优点,烧成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南北制瓷技术的融合与发展。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景德镇的葫芦窑有专门的文字记载并配有插图。景德镇年考古发掘一元代后期葫芦窑,平面呈葫芦形。全长21.1米,前后分两室。前室长4.1米,宽4.5米。后室长17米,最宽处3.75米,窑壁残高0.61-1.2米,窑床倾斜12度。窑身用耐火土掺废弃的组合式支圈窑具建造,窑身存在局部追加燃料的投柴孔。全窑采用匣钵装烧,连窑尾也密布着匣钵。窑内废弃物中见卵白釉折腰碗、高足杯及少量元青花瓷片。该窑产品装匣时均采用带沙渣的粗垫饼,未见覆烧器物。窑外北侧有残长8.5米、残高2-0.7米,由覆烧器物的支圈底、支圈盖砌成的挡土墙。更早些时候的年,景德镇也曾清理过一座明代早中期的葫芦窑。窑残长8.4米,窑身用砖筑造,由窑前储灰坑及前后两室组成,窑尾残。窑前储灰坑呈"外八字"形,最宽1.58米,底部低于窑门0.78米,窑门宽0.52米。燃烧室成长方形,长2.0米,宽0.5-0.6米。烧成室分前后两室,前室长2.2米,宽1.9-3.7米,后室长4.86米,宽1.9-3.0米,窑床倾斜4-10度。清理时发现,该窑燃烧室原应为弧线梯形,后为了减少火力,在两侧各砌了一道砖墙,方形成发掘时所见的长方形燃烧室。而燃烧室北壁窑床也有明显烧裂并修补的痕迹,佐证了燃烧室曾经有过火力过大的现象。元代后期景德镇开始使用的葫芦窑,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直到明代晚期清早期,时间跨度多年。由于葫芦窑可以同时烧制不同种类的瓷器,明代的景德镇仿烧各地窑口之器物,质量更优,产量更大,使得中国的瓷业生产,由宋代全国的百花争艳,几乎变成了景德镇的一花独放局面。明代的景德镇瓷器,以其突出的烧制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了极其显著的地位,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明代景德镇瓷业烧制盛况空前,各地制瓷名师巨匠先后流向景德镇,有"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称。当时的景德镇除正式创办官窑"御器厂"烧造宫廷御用器之外,民营窑厂的瓷业生产也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官民竞市"的欣欣向荣局面。明嘉靖年间,"浮梁景德镇民以陶为业,聚佣至万余人"。当时的制瓷作坊已采用舂土、澄泥、汶水、过滤、打圈、字画、喷水、过锈、装匣、满窑、烘烧等多道工序。《天工开物》有"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之记载。明洪武初设置的"御器厂"除供宫廷用瓷之外,还承担了对外赏赐与交换所需的任务。然而,由于窑的形状直接影响窑的抽力和热能的利用,而前大后小的葫芦窑的后室,无法同时烧制大小不同规格的瓷器,最终导致葫芦窑的销声匿迹。大约在清雍正年间,一种蛋形的平焰窑,在葫芦窑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谓之景德镇窑,简称镇窑。镇窑,窑床前低后渐高,窑室前部高而宽,后渐低而窄,略成扁长圆形,似平卧在地上的半个蛋。镇窑的形制比较高大,窑身最长可达20米,最高最宽处有5米。镇窑抽力强,结构合理,设计科学。挛建材料成本低廉,施工方便。装烧量大,可同时烧成多类瓷器品种,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产品质量好。中国瓷器的烧制发展到清代臻于鼎盛,产品质量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以松柴为燃料的镇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柴烧瓷器的窑炉挛建,有着异常严格繁复的工艺,其角度乃至其手法都始终沿袭着千余年的古法传承。景德镇柴烧瓷窑的演变过程,就是景德镇的窑工们不断的技术创新的过程。以柴窑烧制瓷器,到目前为止仍是其他人无法自由运用的一门景德镇人的独家技艺。然,今天的景德镇,能够挛建柴窑的已不见几人,能够烧制柴窑的亦不见几人了。本文作者与景德镇柴窑的守护者石镇松(左一)郭镇荣(左二)冯上论(右二)袁德和(右一)
上一篇文章: 陶业要闻摘要2017年7月21日第 下一篇文章: 永乐大帝的世界御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
赞赏
人赞赏
北京白癜风如何治疗白癜风哪里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tw/5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