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横山区波罗陶瓷厂发展史
--叶少军口述,寇福贵整理
波罗无定河川储有大量高岭土、煤,对陶瓷业发展十分有利。波罗陶瓷业大约开始于清末,瓷窑由柳家沟后沟移至吴瓦窑(现陶瓷厂),后逐步发展为由集体企业到国营企业再到股份制企业。波罗社办瓷厂,主要产品有缸、坛、盆、罐、水管等。七十年代以后新开发产品耐火砖、花盆、花瓶,年又开发建筑材料脊启、正吻、瓷瓦、酒瓶等。产品远销晋、陕、蒙,是波罗镇重要的营利行业。
波罗陶瓷厂位于横山区城东北25公里的波罗镇境内东1.5公里的瓷窑庄(吴瓦窑村),临近榆定公路边,距樊河煤矿3公里,瓷窑庄生产陶瓷有近百年历史,由私人出资建窑,生产日用粗瓷器皿。清朝末年,山西瓷匠大师王师傅,在此地开瓷窑一处,开始制瓷,当地人柳凤珠拜师学艺,成为波罗吴瓦窑制瓷第一代传人。当时生产工艺比较原始,首先将地下采的高岭土晒干、浇水、分化、打捞(人工拉石头磨细)、沉淀形成陶泥,再制坯、整形、上釉、干坯、入窑烧制。(注:烧制陶瓷步骤:1、练土。将陶土取出2—3公斤,把它不断的揉搓,直到搓成菊花状的样子,然后把陶土往桌面上摔到平滑为止。这样防止陶土硬度不一、有空隙、气泡等,而没有“练”过的陶土在干燥或烧制过程中容易发生龟练;2、准备好一桶水和拉坯机。把练好的土沾上水,放在拉坯机的中心;3、练好的陶土放入桶中浸一下,以便开始制作方便;4、用双手手掌鼓起部分压住土块,使土块与拉坯机黏紧;5、水沾手,手掌抱住土块,等拉坯机转动开始以后,往上轻轻用力拉。大概每转一圈上升一点高度。然后重复压的动作,再向上拉、再压,重复几次;6、定中心。右手食指和拇指并拢,左手拇指伸出,顶着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双手手掌保持抱着土块;7、开洞。用双手拇指朝中心插;8、把手伸进洞里,拇指顶着,用四只手指的力向上拉;9、需要缩小的部分用手掌虎口部分像握着般修改;10、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拉、修,完成。)一盘场通常有四人组成,缺一不可。大师傅造型制坯,二师傅整形、上釉,其余两人为学徒,踩泥、绞轮、晾晒、陶坯晒干上釉、入窑。一年生产三、四窑,每窑三十柱,每柱三个大缸(大缸内套二缸,五只瓮),一个大盆(大盆内套二盆、三盆、小盆),盆上放有坛、罐、碗等小瓷器。后传于二代传人柳登槐、柳玉英,获利颇丰,制瓷柳氏也成为当地富户。柳氏制瓷三代传人有柳占存、柳占俊、柳占先、柳占春、柳占均;四代传人有柳彦周、柳彦东、柳彦军、柳彦枝等。
年实行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时,将吴瓦窑瓷厂并为波罗瓷业合作杜,产品由县农副公司包销。年榆横并县转为地方国营企业,生产耐火砖,由于铝矾土铝的含量低,产品达不到要求而停产。年榆横分县,改为集体企业——波罗陶瓷厂。年又复转为国营企业。这时场子还处于手工制作,厂子的生产处于停滞状态,产品种类,数量、质量基本上还是建国前水平。
年之后杨培山任厂长,对瓷厂进行全面整顿,波罗陶瓷厂飞跃发展,建起了榆林第一高烟囱,派人到唐山学习研制细瓷技艺,增加产品种类,技术工人付世喜同志去唐山学习,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瓷厂开始用柴油机发电、打浆、半机械化生产。年产量达30万件,年产值跃升到30万元,创利润1.2万元。
——年,波罗陶瓷厂一面继续发展传统产品,保持生产稳步上升势头。一面派人到全国著名瓷都景德镇学习,研制新配方,开发新产品。同时多方筹备资金购置机械化生产设备,改善生产条件,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年始生产机制瓦,瓷厂的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年生产日用陶瓷48.8万件,总产值达61.6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厂长柳占强亲自绘图设计,操作研制泡菜坛子外型美观大方,质地轻薄耐用,经济实用,行销全区各地。在生产日用品的同时,又生产大量精美的工艺品,还上彩釉,如:骏马腾飞、坐佛、花瓶等造型逼真、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深受省内外消费者喜爱。
年实行股份制,分为三个分厂。一分厂主要生产泡菜坛、工艺品。三分厂主要生产紫砂壶、花盆、电磁炉盘等。二分厂办在高兴庄,主要生产缸、盆等黑瓷。年三分厂生产紫砂被壶定为横山中学校庆纪念品。年研发彩绘白花盆,畅销一时。
九十年代,波罗陶瓷厂已基本实现半机械化生产。设备主要有30多台(套)练泥机、单刀造坯机、制盆机、磨球机、石轮马机、滚压成型机、磁选机、泥浆机、制缸机等,机械总能力千瓦,固定资产86.8万元,职工84人,职工文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年由个人承包,成为股份制企业。年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传统瓷器依赖性的减弱,波罗陶瓷厂在承包人赵景兴等人的领导下,产品全面转型,不再生产日用瓷器,转产建筑装饰材料。技术工人李海平刻苦学习、认真钻研技术,不辞辛苦自费先后到宁夏石嘴山、江苏宜兴、山东等地学习取经,自行设计、制模,经数百次实验、改进开发出新产品全瓷瓦、脊兽、正吻、酒瓶等四十多种新产品。所产建筑装饰材料,抗风蚀雨侵,颜色保持持久,质量上乘,是当地及晋、陕、蒙庙字、楼房装饰建筑材料理想的选择,曾为榆林普惠酒厂“老榆林”、内蒙乌海酒厂“乌海二锅头”、宁夏朔方等酒厂生产酒瓶。年新建隧道窑,已基本实现全机械化生产。主要设备有:真空练泥机、真空成型机、球磨机(大小)、柱塞压滤机等30多台(套。选用全国最优的江苏色釉料、内蒙长石石英、内蒙煤歼石等上好材料。机械总能力千瓦,窑温达多度。现拥有固定资产多万,职工多人,年利润四、五十万。
——年,每年平均生产5个月左右,经营情况一般,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年利润二十万。生产的产品由多元化转变为单一性,主要生产仿古建筑这一类建筑用产品;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市场不景气,全国诸如此窑厂生产的产品居多,竞争过于激烈;瓷厂现有固定职工19人,其余都属于临时聘用人员。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不断冲击,最原始的陶瓷制作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制品及铝合金制品。他们的出现取代了原始的陶瓷制作。实际上所谓的“国营企业”已经名存实亡。究其原因,大致两点:一点是社会发展以及商品经济的冲击,塑料制品及铝合金制品的出现(原始制瓷业所做的成品重量大,容易破损)。再一点就是传统原始的制瓷业技术不外传,正所谓:“只传本家,不传外姓”!基本上要掌握最原始的陶瓷制作至少需要五年的时光才算是入门。可叹年青一代不能将老一辈的制瓷技术传承下去,不可不说是对传统原始制瓷业的一种损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tw/12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