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回忆录陶院学生独有的记忆

和过去的每年一样,总有一段时间我总会午夜梦回。回到那一条通往景德镇三宝村的蜿蜒小路上。那是一条刚修好的进村小路,水泥看起来很新。我骑着一辆很破旧的电动车带着今天马师母要给李老师做的菜,从陶院老校区向四家里方向,经过一片烂尾楼,就到了村里。那时候我以20岁高龄开始学会骑自行车和电动车,从一群小孩、鸡鸭、猫狗队伍中逆流而上,骑过一条窄桥,桥下面是一条小河,水流湍急。帮助旁边的水碓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眼看快到三宝了,丁丁骑着他那辆小白飞一般超过了我。回头还笑我:你这车是不是刚出车祸了嘿~我想回答什么?于是我醒了。

这段记忆尘封已久,却从未敢忘。

没有人想到,在景德镇这样一座小城的郊区,有这样一座别样的地方。那里承载了很多陶院(如今已更名陶瓷大学)学生的记忆。很多陶艺、外语、雕塑、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都会慕名到那里学习,开始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可是,直到我们发现连饭店的服务生小妹都会用英语接待的时候,就会另眼相待。

有个胖子说,人生不是苟且,是诗和远方。如果我毕业后的几年时光是“远方”,那三宝无疑自为“诗”。全名:三宝国际陶艺村。如今依然记得每次写材料用的英文:JingdezhenSanbaoInternationalCeramicVillage

三宝是由李见深老师一手创办,陶艺界内享誉盛名。陶院客座教授,荣誉校友。那年陶院校庆演出,他应该是和校长一起坐在第一排的。早年在加拿大打拼,后入美进修。没有学生不知道李老师大冬天在多伦多街头给老外卖毛笔的典故。

艺术家的世界你看不懂?其实私底下真的也不乏可爱之处。虽然早已名声在外,但李老师的生活一点儿也不奢华,却十分讲究。他每天5点多就起来了,6点会在溪水边的茶寮里泡一壶茶,他不碰烟酒,每天至少1-2个土鸡蛋,他不爱吃油重的东西,出门在外饭菜一定少油少盐,如果有清新的野菜搭配,为最佳。(不管是谁跟他出去,这些在他未开口之前,一定要和饭店交代清楚。)他不开车,一个人出行也几乎不打的,从外面回来如果身边没人,他一般都会打摩的回来。他从不外出理发,从美国带一把剃刀回来,时常自己动手。跟他一起出去参加论坛活动,他都会身着一件蓝色厚底棉背心,布面上有千针万线纳的底子,他很自豪地告诉外来客:“这就是景德镇窑工们烧窑时穿的背心,是景德镇千年的传承。”那时候,酒吧有丁丁,安排外国艺术家行程有刘婧,设计摄影有李天文,工作室有小蒋和小燕子,我就坐守在最后面的那座小楼里。(小刘这个称呼,也从那时开始!)

那时候,李老师的行程都会贴在墙上,一年的某月到某月,他会在上海还是美国办展,中间有几天或者1/2个星期会回到景德镇。这些行程都要记好。等他的车快到三宝门口,要都去迎接,没人和我们说过有这么一个规矩,但这是个传统。他和别的艺术家喝茶畅谈的时候,要拿录音笔记住,整理出来,慢慢地这都会是李老师文章的素材。他还有一本很大的素描本,里面林林总总,密密麻麻,记录了任何时间他的所思所想。每一张撕下裱起来,可能都是堪比毕加索的抽象画。(当时我居然能看懂~)

我们都说李老师真的是个神人~当然了,不神,怎么会从一两间茅草房子,建起了如今的三宝国际陶艺村。这里是陶瓷艺术的.

我很幸运,整个大四时光,我都在三宝喝茶、和老外聊天、过着师法道然的日子。

三宝很安静,安静到每天有时候只能听到鸡鸭的叫声,连大宝(那些年养的一只大黄狗)都几乎没什么动静。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所以,我能在那里安心写我的毕业论文;那些外国艺术家们,能静下心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夏日里的蝉鸣,蛙叫,与拉坯机的旋转声相得益彰。

三宝一般不开空调,每个房子里都会烧火炉,炉上不是炖着菜,就是煮着茶。走到哪儿都会有一口茶喝,这是三宝的特色。从浮瑶仙芝、祁门红茶到太平猴魁,香气正浓。

上过《ELLE》的北京大妞儿,在宋庄有自己的工作室。一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tw/1228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