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影瑶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装饰艺术

宋代是我国瓷业兴盛时期,大江南北窑场众多。由于各地自然气候、地理环境、资源材质、工艺制作、烧成技术不同,各窑场产品的装饰艺术也丰富多采,几大名窑更是争艳斗丽;千峰翠色的越窑、雨过天青的汝窑、晶莹润泽的官窑、金丝铁线的哥窑、纹样雄奇的磁州窑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吸收和借鉴了各名窑的艺术手法,结合本地制瓷胎土釉料的特点,融汇成特有的装饰风格。它以胎质细薄、釉色莹润、造型丰

富、纹样灵秀,在南北各大名窑中独树一帜。

一装饰的工艺技法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装饰工艺新颖、技法娴熟、手法多样,有划花、刻花、印花、剔花、镂空、捏塑、贴花等。而且常常在同一器物上采用两种或多种工艺技法,以达到装饰丰富的艺术效果。

划花、用竹制或铁制的针状工具,在器物坯体上划出线条,组成纹样。运针如笔,划出的线条粗细一致,如同中国画的铁线描,细劲流畅,生动活泼,简炼概括,多用于表现花卉、卷草纹样的轮廓线。如南宋《青白釉划花缠枝卷叶纹梅瓶》(图1)。还有一种划花是用相似于梳篦的工具,在坯体上一次划出排状的线条,运力均匀,划痕细密、等距,装饰性强。多用于表现花叶上筋脉、纹理、波浪、云气和纹样外的空白地。

刻花、主要运用“半刀泥”法,在坯体上刻出线条,经过刻、削,修整组成纹样。“半刀泥”刻花是先在坯体上用直刀刻出纹样的轮廓线,再在轮廓线外用斜口刀尖沿轮廓线深刻,刀刃贴坯体表面浅刻,斜刀阔削纹样外的部分,形成从里到外一边深一边浅的斜坡状刀痕。观察素胎刻花有更清晰的刀痕,如南宋《素胎贴塑四灵盖罐》腹部(图2)的花卉。图3是当代刻花匠师在坯体上刻“半刀泥”,瓶口的云纹、胫部的水波纹和正在刻的龙纹上有斜坡状的刀痕。刻花运刀犀利酣畅,刀法圆转灵活,常与划花相结合,如在刻花的纹样上或纹样外之地,再用划花篦划出花叶的纹理。如北宋《青白釉刻花折枝牡丹纹碗》(图4)。

印花、将坯体套在刻有纹样的模具上印出纹样。印花大多运用在碗盘盏碟等圆器内壁和器物内心上,与圆器成型的印坯工序同时完成。首先要制成器物模具,并在其壁上阴刻纹样,经素烧而成。做坯成型时,坯体与模具的造型和大小相当;稍干,再将坯倒套在模具上,在坯体外壁四周轻轻按拍,使坯体的内壁上印出阳文纹样。干燥后上陶车修削坯体外壁,使其厚薄匀称,表面光洁。再施釉,修圈足。印花纹样严谨、精细,可以成批生产,造型和纹样规整统一。如南宋《青白釉印花凤凰牡丹纹碗》(图5)。剔花、用刀具把纹样轮廓线外的空地雕剔去掉一层,使纹样凸起。剔花运刀深刻,剔地平坦,纹样前后重叠有高度和层次,产生立体浮雕感。如南宋《青白釉剔花花卉纹尊》(图6)。

镂花、又称透雕、镂雕。用刀具在坯体上镂雕出空隙以达到设计要求。主要用于熏炉盖、灯、盏、瓶座上。镂花有阴镂和阳镂,即把纹样镂空和把纹样外的地镂空。镂空的空间要均衡、匀称,与工艺制作相宜。镂花镂出的空间具有实用价值,又有玲珑剔透的装饰美感。如南宋《青白釉镂雕香薰》(图7),盖面透剔阳纹卷曲花卉。

贴花、又称贴塑。采用捏塑或模制的方法制成各种小型人物、动物和花卉的圆雕造型作为一个部件,再用坯泥浆将其粘贴在器物的装饰部位上。多用于瓶、尊、壶、炉等器物上。如北宋《青白釉注碗》(图8)的盖纽塑成蹲狮状。

捏雕、一种是采用手捏和雕塑方法对器物的某一部位作造型上的修饰。如各式瓶类的口沿装饰成菱花式、海棠式、荷叶卷口式等,器物腹部的瓜棱式、荷花瓣式等。或再在这些部位上加以刻花纹样的装饰,两者和谐统一相配合。另一种是手捏和雕塑制作圆雕,作为独立的艺术形象。如北宋《青白釉胡人牵马俑》(图9)。捏雕有人物佣、戏剧佣、菩萨、观音及各种动物等。各种瓷佣大都实心捏塑,再雕刻,钩画,少数为模范成型,施青白釉。圆雕艺术还有支以枕面的瓷枕。

点彩、在施青白釉的坯体上,用一种赭褐色的紫金釉加点斑点装饰。经过高温烧成,褐色点彩出现晕散,青白釉烘托的褐斑十分醒目。主要用于瓶盒上和各种瓷雕人物的头部、衣饰、动物头部。如北宋《青白釉点彩粉盒》(图10)。青白瓷装饰主要是在坯体上用竹、铁制的刀、针等工具,刻、划、剔、镂等方法表现纹饰。在操作时,首先掌握坯体的干湿程度。坯体太干,奏刀时,刻线上容易出现崩裂斑驳的痕迹;坯体太湿,坯泥的粘性影响运刀的速度。其次,掌握刀刻的力度、刻坯的深度。力度过强或刻坯太深则易伤坯体,过弱或太浅则不能受釉汁,烧成后,纹样不清晰。第三,掌握奏刀的速度。运刀时胸有成竹,达到运刀如笔的流畅效果。以上三方面体现出宋代青白瓷刻划花装饰的精湛技艺。

二纹样的题材内容

青白瓷装饰题材广泛,以植物类的各种花卉为主,动物类的鱼藻、珍禽、瑞兽次之,也有人物、佛道故事等。以下简述常见者。

植物类:多数为折枝式或缠枝式。牡丹花,有单朵盛开、双双怒放,有凤凰牡丹,寓意富贵吉祥。莲花,有莲开并蒂、莲花风叶、莲花水波、莲花游鱼、莲池鸳鸯等,高洁淡雅,香远益清。还有器物口沿外壁刻仰莲瓣,或器物造型呈荷花、荷叶形。菊花,有端庄团菊,秋华明艳。还有梅花、芍药、栀子、石榴、荔枝、茨菇、萱草等。

动物类:龙纹,多以捏塑圆雕形式贴于龙虎瓶上。刻划龙纹,小目长鼻,体态矫健,四周云气缭绕。凤纹,有凤穿花丛、凤衔瑞草等。雁纹,有芦苇飞雁。鱼纹,有双鱼比目、水波游鱼、游鱼荇藻、鱼戏莲花。还有鹿、鹤、喜鹊、鸳鸯、虎、狮等。

人物类:常见有婴戏图,形式多样,多以刻划赤身孩童嬉戏攀花,形态活泼可爱。

此外,还有辅助纹样:莲瓣纹、水波纹、云气纹、如意纹、回纹、圈纹、涡纹、弦纹等,在器物的口沿和胫部作边饰。

青白瓷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与被装饰的器物实用功能和特定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碗盘类日常用器物装饰纹样多为花卉、鱼藻等,瓶尊壶类多为花卉、瑞兽,而明器类多为龙虎龟蛇四神、十二生肖、花卉次之。

三装饰的艺术特色

(一)刻线美-——一刀一画皆匠心。

青白瓷装饰纹样的形式美感首先通过刻划坯体表现出来,而刻划的线条美妙生动。青白瓷纹样的刻线是因刀法的变化而产生的。刻线主要有四种刀法。侧刀法,即“半刀泥”法。正刀法,在纹样轮廓的外边缘垂直刻入坯中,刻出阳纹。平刀法,以篦状刻刀工具,刻划出多条等距阴纹线条。划刀法,即划花。运用以上刀法在坯体上刻线产生的美感表现在:

1、芒角飞动。从刀触及坯体开始,运刀需要一定的力度和速度。随着流畅的手法,轻快的动作,侧刀、正刀的挥动,刻出的痕迹锋芒毕露,芒角分明。芒角,在中国书法学上指笔锋。梁武帝(萧衍)《观钟繇书法》云:“夫运笔邪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墨池篇》)。苏轼诗云:“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有芒角,就是有生气、神彩。在坯体上运刀精确,刻线刚劲,清晰利索的线条给人以芒角飞动之美感。其次,由于刀刃深入到坯体中,自然有一种阻力。因而形成一种“涩”与“留”的审美意趣,流畅中带有凝重,活泼中带有沉着之感。

2、婉曲流畅。青白瓷纹样的刻划线条都是由各种形态的曲线组成,许多曲线本身就是造型单元。有优美的新月状、有柔媚的美眉状、有舞动的水袖状、有荡漾的水波状、有弯曲不定的卷云状等等,这些曲尽其态的线条,寓柔于刚,充满张力与弹性,丰富多样的曲线交织在一起,犹如一曲交响乐,气脉在其中循环往复地回旋着,性灵在悠悠不尽地流淌着。图4的刻花着重表现纹饰的“线”,用“半刀泥”刻的花叶轮廓线,起刀尖锐,刻的弧线表现出极大的张力,收刀横截而止,构成流畅飞动之势。而南宋《青白釉刻花缠枝牡丹纹带盖梅瓶》(图11)的刻花,着重表现纹饰的“面”,花瓣、叶片和花茎都是由双刀刻划而成,纹样的轮廓线刻得深,线条清晰,纹饰外的地上篦刻的排状线条细而密。两种刻线疏密有致,有节奏、韵律感。

关于曲线,西方美学家有许多精辟深刻的见解。英国艺术理论家荷迦兹在《美的分析》中“论线条”说:“曲线,由于互相之间弯曲程度和长度都不相同,因此具有装饰性。”“波状线,作为一种美的线条,变化更多,由两种弯曲的,相对照的线条组成,因此更加美,更加吸引人。”“蛇行线赋予美以最大的魔力”(载《美术译丛》年第1期)。而青白瓷刻划的曲线错综交织组成一幅寓意吉祥的装饰图案,鉴赏者从中获得无限遐思,体会到审美娱悦。

(二)釉色美——清光淡影总澄明。

1、表现在质地莹润。宋代彭汝砺《送许屯田》诗云:“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盛赞青白瓷釉之美。典型的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胎质细腻坚致,釉色白里泛青,莹润匀净,坯体上刻划的花纹都可以在釉下清晰映光影,因此青白釉又称“影青”釉。青白釉以“铁”为主要发色元素,是一种在高温还原焰烧成条件下呈现出来的釉色。宋代景德镇配制的坯釉都是用石灰石为主要熔剂。石灰釉的特点是,氧化钙含量在0.6分子当量以上时,即使釉用原料中铁的含量很少,经过还原焰烧成,也会产生淡青的色调。因此,宋代青白瓷是当时景德镇常用釉料在一定烧成条件下的产品。其熔融度好,在高温下流动性适中,与胎体结合非常致密。青白瓷在一般情况下青白釉层厚度约为1—1.5毫米,当釉层厚时釉色则加深。

2、表现在自然渐变。青白瓷一次性施用青白釉汁,圆器采用蘸釉和荡釉法,琢器采用浇釉法。因此,侧刀刻出的线条靠纹样的内侧深,所以积釉汁厚,色调浓,为青绿色;外侧浅,釉色渐次淡,为青白色,纹样的线条深浅导致釉色浓淡的变化。以上两种特征在刻花纹样中十分鲜明。图4、图11刻花中釉色随斜坡状刀痕而渐次加深,分别烘托出纹样的“线”和“面”。整个篦刻的地又有一层蒙蒙的釉面,增加了层次感。在图5印花、图6剔花中,花瓣表面经过修饰,釉层厚薄不同产生釉色深浅的柔和过渡。花瓣与叶片的外沿都较高,受釉最薄(高温烧成时釉的流动性),釉色最淡。又因釉色纯净透彻,刻划剔印的纹样,在釉色的烘托下明快自然,给人以清新素雅的美感。

青白瓷釉浑然一色,光润、素洁、淡雅、晶亮,充分体现了釉色美。

(三)纹样美——单纯精致有巧思。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纹样含有一般装饰纹样造型和组织构造的法则:如变化统一、对比调和、均齐平衡、条理反复、节奏韵律等。而青白瓷独特的形制、材质和工艺,使其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尤为突出。

1、平面构图。纹样形象多不重叠,视点分散,着眼点放在一个展开的平面上。以挪移、穿插、揖让、避就等手法,将自然景物装饰化,布置在器物特定形态的表面,构成适合纹样,如图5中,以阳线组成的双凤牡丹纹平铺在碗内斜壁上。

2、抽象变形。一般纹饰变形先把握自然物象的外部特征,取舍、提炼、修饰、变形。青白瓷纹样主观意识强,因此外形十分夸张,线条也非常简洁。图4牡丹花、图12、13(线描图)水禽、婴戏仅仅数笔(刀)就钩画出动态特点。抽象变形还提炼出如莲花、菊花、牡丹花花瓣典型特征、排列秩序等。3、弧面均衡。为适应工艺制作条件,纹样大多装饰在碗盘内心、内壁、瓶的肩腹部。碗盘壁相对较厚,内壁印坯方便,又有观赏画面整体感和舒适感。其骨式多样,构成各异,大体为均衡式。如碗盘圆形纹样,以“S”为中轴线组成上下、左右呼应,不作对称的适合纹样。圆形适合纹样骨式有团式、旋式、涡式、放射式、上下倒置式、直立式等。其特点是构图较灵活,变动性强,划分自如,以适应立体器物装饰部位弧面的限制。有时采用一种相让手法突破规范要求,在两个单元纹样之间相互穿插,一揖一让,以达到整体完美效果。在瓶、尊、炉的肩、腹部隆起面上以带状条形的装饰,采用循环式的二方连续纹样,纹样以平接和错位法产生节奏韵律感。如南宋《青白釉印花双耳三足炉》(图14),圆鼓的腹部上下,采用两层印花如意纹,每层以如意形为单位,上下错位相接,在隆起的形态上巧妙地勾划出连环、往复、重叠等骨式。又如南宋《青白釉刻花重弦纹梅瓶》(图15),丰满的肩部刻缠枝莲,腹部至足刻重复弦纹,纹样单元中两朵莲花一仰一俯,卷草起伏生波,花草流畅自如,灵活多变,姿态优美,匀称稳妥,以篦划纹作地,在青白釉的映衬下,纹样益显得生动。

从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装饰的风格特点:

简洁、莹润。青白瓷装饰太多是用简单的刀具在坯体上刻划,以简练生动的线条表现高度概括的纹样。一次性施釉,釉面光润匀净,釉色明亮清澈,整个器物为一种有瑶光的纯净色釉。在单纯中表现色调自然渐变,充分体现出景德镇青白瓷质地的美感。

淡雅、清新。青白瓷釉色白中隐隐映现出青色,而刻划纹样的釉色又较器物釉色略深,素影纹样在淡雅中显得清新。纹样为适合立体器物的造型特点,以各种长短、大小弧度的弯曲造型单元构成,产生舒展轻快的节奏和韵律。









































治疗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ly/79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