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明景德镇葫芦窑技术源流的考古学观察

哪里治白癜风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窑炉技术是陶瓷生产中重要的技术环节,它的进步标志着制瓷技术的重大改进。葫芦窑这种独特窑形,满足了景德镇元明时期不同种类瓷器的烧造需求,为这个时期市场的扩大提供了烧成保证,是景德镇成为瓷都的重要技术条件之一。厘清景德镇葫芦窑技术的源流,对进一步探索景德镇窑炉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学界就景德镇葫芦窑已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是南方龙窑和北方马蹄窑技术优势的结合。支撑此观点的证据可以归纳为:1.在葫芦窑出现之前,景德镇曾有使用马蹄窑的历史。2.葫芦窑的排烟孔设在后壁并有独立的烟囱,是运用了马蹄窑半倒焰的技术。3.葫芦窑起伏的两个券顶犹如两个“馒头”,火焰会随着窑顶下降而下降,似乎与马蹄窑类似。这三个证据是否能成立呢?这只能回到考古遗迹上具体分析。

一、景德镇葫芦窑及其出现以前的窑炉遗迹

本文仅在景德镇地区内讨论葫芦窑的技术源流。景德镇迄今已发掘窑炉共35座,其中龙窑8座、马蹄窑17座,葫芦窑10座、现将晚唐到明中期的有详细数据报道的窑炉遗迹整理(表一)。虽然五代短暂出现了马蹄窑,但从晚唐到宋元时期景德镇制瓷中心与偏远区域主要都使用龙窑。元末出现了新型窑炉——葫芦窑。明代早期御窑厂继续使用葫芦窑烧造。并根据明崇祯时期《天工开物》的绘录,葫芦窑至少到明末仍为民窑使用。

窑炉类型

地点

烧造时间

全长

(m)

火膛

长、宽、深(m)

窑床长、宽、高(m)

窑床坡度(从窑头到窑尾)

排烟系统

龙窑

湘湖镇兰田村

晚唐、五代到北宋初

28.7

1.3、1.46、0.7

长25.75、宽1.7-1.9、高不详

19°、22°、23.5°

不详

马蹄形穴窑

王港乡坑口村

五代

残长0.68

不存

长0.68、宽2.1、高1.5

几乎没有

后壁挖凿烟道,三条与顶端汇聚

马蹄窑

湖田

五代

5

不详、1.26-2.29、

0.19

长2.06、宽1.62-2.38、高不详

基本没有

后壁砖砌三条平行烟道

龙窑

竟成镇小港嘴村道塘里

五代或北宋早期到北宋中晚期

18.25

0.8、1-2.4、0.8

长12.1、宽2.6-2.8、残高0.3-1.65

18°

有排烟室,与窑床的隔墙下有两排排烟孔,每排14个

龙窑

湘湖镇盈田村凤凰山

五代到南宋

21(水平长)

0.9、2.4、1.5

长15.75、宽2.25-2.5、残高0.15-0.7

2°、16°、23°

后壁不见排烟孔,后壁中部有圆形坑下凹可能是排烟室的底部

龙窑

湖田乌鱼岭西南

宋代

残长25

不存

残长25、宽2.85、残高2

12.56°

窑尾无存

龙窑

湖田乌泥岭东坡

宋末至元初

残长13

不存

残长13、宽2.9、残高0.6

14.5°

有一烟道

龙窑

湖田南河南岸

元代

残长22

不存

残长22、宽3.4、残高0.7

15°

窑尾已残

龙窑

丽阳乡碓臼山

元末

24.2

1、3.5、1

长22.2、宽3.4-4、残高0.05-0.75

15°

窑尾圆收,不见排烟孔设施

葫芦窑

湖田南河北岸印刷机械厂

元末

21.1

不详

前室长4.1、款4.5

束腰处宽2.74

后室长17、宽3.75

12°

不详

葫芦窑

御窑厂(珠山北麓)

明洪武至永乐

10.66

1、3.2、0.96

前室长1.46、宽3.2-3.78

束腰处宽不详

后室长6.9、宽1.96-2.28

8°-10°

弧形内收,不见排烟孔

葫芦窑

丽阳乡瓷器山

明早期

残长11

0.69、3.6、0.57

前室长1.63、宽3.6

束腰处宽1.98

后室长7.16、宽3.4

4°、13°、6°

窑尾圆收,未见烟囱迹象

葫芦窑

湖田乌鱼岭东

明中期

8.4

2、0.5-0.6、不详

前室长2.2、宽1.9-3.7

束腰处不详

后室长4.86、宽1.9-3

4°-10°

窑尾残

表一景德镇唐代到明中期考古发掘窑炉的基本数据

结合表一可见,迄今景德镇考古发现的葫芦窑都具备以下共同特点:1.中间束腰,形成了前后两室;2.窑尾圆收,尾部不设排烟孔。虽然考古发现的10座葫芦窑窑形不尽一致,但由于具备这两个特点而明显不同于龙窑和马蹄窑,可视为同类。

景德镇葫芦窑的形成历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湖田南河北岸印刷机械厂的元末窑炉形成明确的前室、后室之分,和窑尾圆收的结构特征,是景德镇葫芦窑的雏形。第二阶段的代表性窑址为明中期丽阳瓷器山葫芦窑以及明中期湖田乌鱼岭葫芦窑,其窑长较第一阶段缩小一倍左右;前、后两室的长度都大大缩短,比例也大大缩小,优化了前后室的比例关系,形成了典型的葫芦窑结构。

窑炉结构的特点能充分显示其技术类型,我们可以将葫芦窑的结构分别与马蹄窑和龙窑进行比较,辨析其技术源流。

二、景德镇葫芦窑与马蹄窑的关系分析1.景德镇五代马蹄窑的来源

景德镇历史上有两段时间出现过马蹄形窑,第一次是五代,第二次是明中期。但景德镇五代出现的马蹄窑并非是当时北方马蹄窑影响的产物。

隋唐以来,北方马蹄窑烟室与窑床面积比例明显增大,增加烟囱的抽力,是技术进步的体现。如陕西黄堡唐代窑炉遗迹85THY6,烟囱与窑室的面积比例大约为1:3至1:4之间,河北曲阳县涧磁村五代地层发现的残窑,烟室与窑床面积比例更大,达到了1:2.8的程度。据秦大树研究,唐五代到宋代,北方马蹄窑形制还发生了从细长向宽短发展的变化。宋元时期北方的耀州窑、山东淄博窑、河北磁州窑、河南汝窑,甚至重庆涂山窑都延续了这些结构特点。而南方唐代广东地区的马蹄窑则不同,不仅没有很大的烟囱,烟道往往比较细长,且仅三条。或平行直上,或至顶部汇聚为一个出烟孔,其抽力远不如同时期北方马蹄窑。

景德镇五代的马蹄窑和同时期南方马蹄窑一样,与砖瓦窑关系紧密。浮梁县王港乡坑口村窑炉的形式与汉代砖瓦窑十分近似,其三条烟道并未与窑室隔绝,而是直接于后壁凿出。西安市北郊草滩区阎家寺村发掘的2号窑炉就是如此。赣州五代至北宋早期的“第二务”砖窑,其烟道设置与浮梁县王港乡坑口村的五代窑如出一辙。但这种砖瓦窑技术并非景德镇五代窑炉技术的主流,且其烧制技术也明显劣于龙窑,到宋代景德镇窑业大发展时期,马蹄窑都不再使用,也因此并未对元末的葫芦窑产生影响。

2.与马蹄窑半倒焰技术的核心结构的比较

那么明代的马蹄窑是否影响了同时期的葫芦窑?或者葫芦窑是否通过我们现在难以溯源的方式吸收了马蹄窑的半倒焰技术呢?这可以通过对葫芦窑的结构特征予以分析判断。

马蹄窑半倒焰形成的关键结构,不在于窑顶的弧度而在于窑尾底部的吸烟孔与烟囱组成的排烟系统。吸烟孔设在窑尾底部,上升的热气流由于烟囱巨大的吸力,倒向吸烟孔,形成半倒焰型。而葫芦窑没位于窑尾底部的吸烟孔,烟囱直接设置在窑尾顶部,火焰沿着葫芦窑后室流向尾部后,直接从窑尾顶部的烟囱流出。虽然成熟葫芦窑起伏的窑顶,外形类似两个连续的“馒头”,但不可能将热流引向窑炉底部。由此可见葫芦窑并未吸收马蹄窑半倒焰的核心技术。但它却显现出与景德镇龙窑密切的关系。

三、景德镇葫芦窑的技术来源1.对景德镇宋元龙窑技术的直接继承

首先,元末葫芦窑雏形虽然已具备收腰的结构特征,但它仍未脱离龙窑形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长度几乎与元代龙窑相当。第二、仍采用龙窑借助坡度实现一定抽力。第三、虽然湖田南河北岸印刷机械厂窑具有束腰结构,但后室非常长,更类似一个有圆形窑头的龙窑(图一)。

图一元代湖田南河北岸印刷机械厂葫芦窑

其次,葫芦窑的“天窗”是龙窑投柴孔的结构延续。由于龙窑窑身较长,倾斜的管状特征又使其具有较大的火焰抽力,必须分段投柴,以保证窑温。同时投柴孔还是龙窑控制还原气氛的重要结构组成。而景德镇葫芦窑在不同阶段都具备窑身分布多个投柴孔的特征。不仅雏形期葫芦窑“窑身存在局部追加燃料的投柴孔”,且从《天工开物》的绘图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窑身的“天窗”,且其位置比例也与龙窑近似。

最后,葫芦窑窑尾圆收不设排烟室或排烟孔的结构特征来源于本地元代龙窑的窑尾改良。烟室无论在龙窑还是马蹄窑中,都是十分重要的结构组成,它独立出现是窑炉技术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景德镇宋代龙窑全都具备独立排烟室。但元末丽阳碓臼山龙窑却出现了独特的窑尾设计,即窑尾圆收,不设烟室(图二)。此后葫芦窑继承了这种窑尾设计。因此发掘者认为这是景德镇龙窑向葫芦窑过渡的雏形。

图二元代丽阳乡碓臼山龙窑

以上三点可见,葫芦窑的主要技术因素不仅源于龙窑,其窑尾的变革也继承于景德镇龙窑的改良,传承关系十分紧密。

2.束腰结构的技术源流

葫芦窑的束腰结构是窑形变异的关键,是一个特殊的结构组成,但这个结构仍然来自于景德镇龙窑的技术探索。考古发现宋代凤凰山龙窑火膛两侧各用废弃的圆筒状匣钵,匣钵底朝外堆砌,其目的就是使火焰集中收拢。由于清代以前景德镇窑炉都烧槎柴,其热值最小,焰长介于煤炭和松材之间。当景德镇龙窑的宽度增大,火膛随之变宽时,较宽的火膛不利于热能的聚集,景德镇宋代龙窑才发展出了用匣钵砌于火膛两侧,缩小火流通道用于拢火的技术。葫芦窑的束腰结构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在不同窑炉位置对于同一技术原理的应用。从葫芦窑的雏形到成熟,前后室比例的不断变化,体现了窑工对于束腰结构的不断摸索。而葫芦窑的“束腰”其实就是本地龙窑收拢火焰思路的进一步探索应用。

四、结论

综上,通过对不同阶段葫芦窑结构特征的分析,以及与龙窑和马蹄窑结构特征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葫芦窑不仅在原始阶段与龙窑十分接近,甚至在成熟阶段,其关键的结构因素仍然来自景德镇宋元龙窑。特别是葫芦窑窑尾圆收和束腰的特殊结构,都来源自景德镇宋元龙窑的技术改良。而与以往认识不同的是,通过对比分析,葫芦窑的结构特征中没有马蹄窑核心技术特征的体现,更没有宋元以来马蹄窑改良的先进技术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葫芦窑是景德镇工匠在龙窑技术基础上,为适宜于本地制瓷条件进行的窑炉技术创新。

本文由作者根据原文精简,原文刊登于《东南文化》年第6期,更多内容敬请登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ly/1226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