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丨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这是清代龚轼在《陶歌》中称赞青花瓷的诗句。
青花瓷,又名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青花瓷属釉下彩瓷,是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
提起青花瓷,大多数人会想到“瓷都”——景德镇。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在赓续千年的熊熊窑火里走出来的景德镇陶瓷,有形、有技、有意,享誉中外。
我国制陶历史悠久。据史书上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古时叫新平镇,说明在汉代,这个地区可能就在烧制陶器。
北宋景德元年(),宋真宗赵恒下旨,在浮梁县昌南镇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这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里泛青,雅致悦目,而且已有多彩施釉和各种彩绘。当时,彭器资《送许屯田诗》曾有这样的评价:“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年间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通过揉泥、做坯、印坯、荡里釉、画坯、施外釉、写底款、施底釉、烧窑、开窑等工序,将不起眼的土和石制成泥坯,泥坯又经过一道道工序,最终“脱胎换骨”。每一件瓷器都出自陶瓷手艺人的精心雕琢,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耐心和生命。
上下千百年,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或是纹饰不同,或是画风迥异,青花瓷随时代而肆意绽放。不变的是,它一直以大气典雅的造型,在人们心中占有一席之地。青花所代表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更是历代传承,经世不衰。
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古代文人墨客赋予了青花特殊的内涵。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的“青天”,甚至在解甲归田之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青花瓷自古就以其色白花青、清新淡雅,深受人们喜爱与追捧,其青白二色,更寓意着清清白白、谦逊内敛的君子之风。
更有人称青花瓷为“良瓷”,因为青花瓷在中国是最优良的瓷器之一。“良瓷”发声和“良知”相近,敲一敲青花瓷,听一听声音,意思是要时刻不忘记“良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jt/14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