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景德镇历史上有两座汪王庙

前记

汪氏44世汪华是徽州汪姓的显祖,在隋代末年群雄割据,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之际,他高举义旗,率军占领了歙宣杭睦婺饶六州,保境安民,使百姓免受战乱。这六州分别是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

在以后的十多年里,汪华治理六州,为政宽宏,使六州百姓安居乐业,深得广大人民爱戴。李唐兴起后,汪华适时率六州归顺大唐,平定江南,维护了国家统一,再一次使百姓免受刀锋之苦,被唐高祖“授以方牧可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饶州诸军事,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后又封“左卫白渠府统军”,继授“忠武将军行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太宗伐辽时诏为“九宫留守”,并辅朝政。

汪华死后,徽州一府六县相继建立了许多汪王(公)庙。唐朝之后,在六州境内建有很多汪王庙,供民众瞻仰礼拜。在后人看来,汪华既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的地域神,又是徽州汪氏的祖宗神。

汪王庙是徽州乃至江南六州民众祈福避灾的庙堂,也是汪氏子孙追念祖先祭祀的祠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

寻访

浙江吴山汪王庙遗址被众多汪氏宗亲所知,然而,还有很多散落他处的汪王庙。近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竟成镇青塘村发现一座汪王庙的踪迹。

现今,这座庙已经荡然无存。据村中老人讲,这座汪王庙占地面积约七八十平方米,并不大,就建在村头的两棵樟树旁,面朝昌江河。解放后因破四旧而被生产队拆除,拆下来的砖瓦等废料被现场掩埋荒废。之后,村民在此开荒种菜。如今,两棵樟树已有百余年历史,汪汪庙却踪迹全无。唯一留存的是老一辈人的回忆。

年,青塘村委会建设新农村,美化村庄环境,围绕大樟树建设休闲场所时,按老一辈人的说法,在樟树底下立碑,刻上“汪王庙原址”,告知后人,这里曾经有一座受人礼拜的菩萨庙。

年初,在景德镇城乡环境大整治活动背景下,村委会在立碑处建公厕,将此碑挖出遗弃在一旁。后有村民拾起,靠放在樟树脚下至今。

释疑

青塘村有一座汪王庙,应说明该村曾经有汪姓望族,否则不会建庙。但是,笔者寻访却获悉,青塘村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都未曾听说村中曾有汪氏望族居住,也不知晓这座汪王庙是何时何人所建。目前该村主要姓氏有王、罗、包、李、刘、杨等。

由此可想,要么是汪氏早年迁徙离开,要么是家族没落,人丁渐少。

青塘的汪王庙的前后始末目前无法考证。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青塘村与浮梁辖区隔河相望,处于昌江河道U字型处,北望浮梁新城,南接观音阁,其所处的位置曾有“官道”。据有关资料介绍,从浮梁县旧县治(今浮梁古县衙一带)到景德镇城区,有长约20华里用石板铺成的“官道”。城外有一小石桥,过桥即为城门,上有石板刻字曰“江南雄镇”。城门东依石埭山、西临昌江水,是个险要雄关。进城门,有石径直达镇内。进门靠左边沿石阶而上,就有一古阁——“观音阁”。

古时浮梁辖景德镇,自古就有一瓷二茶之说。徽商走此官道来往于浮梁和景德镇做生意,沿着昌江河贩运瓷器和茶叶,自然绕不过青塘,有徽商汪氏宗亲定居青塘,而后建庙祭祀也有可能。

其实,从青塘沿着昌江河顺流而下不过七八公里的珠山西路与瓷都大道交接处,就有一个汪王庙社区。据传说,此处也有一座汪王庙,但现在无从考证,只留下一个地名而已。

笔者认为,景德镇作为古时的工业重镇,因一瓷二茶,自是广受商贾青睐之地。景德镇的这两座汪王庙更有可能是早年迁徙至此的商贾所建。

以上所说为一家之言,欢迎广大宗亲斧正,或提供线索。

通谱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jt/12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