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给广州捐赠了大批珍贵文物的百岁老人故
年10月15日,曾经给广州及内地其他地区的博物馆捐赠大批文物的香港著名实业家、文物鉴藏家,广州市政协港澳委员杨永德先生离世。今天,他的追悼会在香港举行。
杨永德
杨永德先生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第一批用坚实行动响应的港澳同胞。他在广州投资设厂,为广州的发展献言献计,大力支持广州的文化事业。为此,他先后被广州市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光荣称号和“广州市杰出贡献奖”。
如今在杨永德伉俪捐赠的基础上,广州的南越王博物院已经建起了全国最大、最精的历代陶瓷枕馆藏,亦借此成为国内唐宋时期瓷器重要的收藏机构之一。
记者从南越王博物院了解到,院方已于第一时间向杨永德先生家属发去唁电。院方在唁电中写道,杨永德伉俪捐赠的历代陶瓷枕“数量多,品类全,而且窑口众,是无价国宝”。
“我不是大富之人,但我要尽自己的能力把它收集保存,为保护祖国文物出一分力”,杨永德先生当年论及收集、捐赠历代陶瓷枕的初衷,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动。
香港和海外收藏中国古陶瓷枕最多最精的大藏家
年,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办的活动中,杨永德被评为“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
他以自己多年来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对文化遗产不遗余力地抢救与奉献,赢得了人们的敬意。
杨永德原籍广东鹤山,年10月出生,先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读书,毕业后到香港随父经商,主要经营米业,后任香港义和隆米业公司和香港宝法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商务之余,他又是香港一位著名的文物鉴赏家。他的收藏以古陶瓷为主,兼及书画等,如在海外的齐白石等近现代中国名家的画作。
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杨永德把视线转向宋代陶瓷枕,在他看来,陶瓷枕既是实用器,又是艺术品,其造型、釉色、装饰手法变化多样,饱含朴实的民间韵味,有些枕上题写的诗词或格言还具有道德教化的寓意。
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持荷娃娃腰形枕
“我看到许多唐宋枕头不为人重视,这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遗产。”杨永德说。经过长期的努力,他与妻子在中国香港以及英国、日本等地收集了大批珍贵的唐、宋等时代的陶枕、瓷枕。“杨永德对中国古代陶瓷枕的研究之深、收藏之精,享誉遐迩,素为世人所瞩目,是中国香港和海外收藏中国古陶瓷枕最多、最精的一位大藏家。”,南越王博物院的专家评价。
杨永德与夫人杨张瑞贞女士认为,收藏文物不宜敝帚自珍,而应公诸同好,独乐不若与众同乐。年,他们将多年珍藏的多件中国唐至元代陶瓷枕捐赠给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今南越王博物院前身之一)。这批藏枕数量之多,品类之全,窑口之众,在当今之收藏单位中亦属少见。
前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曾在《枕——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一书的序言中如是写道:“杨先生倾多年搜求之所得,无私奉献予国家及公众,使中华民族文化之光更加灿烂地昭示世界。国宝无价,报国有心,先生风范,令人敬佩!”
杨永德伉俪收藏陶瓷枕捐赠仪式
年2月,“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作为永久性公开展览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幕,展柜均由杨永德先生亲自设计,灯光柔和,藏而不露,柜前还有一块小平板,可以让观众做笔记。年9月,结合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历年的征集及研究成果,展览进行了全面更新升级,以件由唐至清民国时期的陶瓷枕的庞大规模,展现中国陶瓷枕的发展脉络。
年全新升级后的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场景
南越王博物院的专家介绍,杨永德伉俪捐赠枕的窑口以唐宋以来北方主要产瓷区的河南、河北为主,举其要者有河南省巩县的唐三彩枕和绞胎枕,密县和登封窑的珍珠地划花纹枕;宝丰清凉寺窑的青釉枕、三彩枕、绿釉枕及双狮座枕;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的白地黑花枕;河北省磁州窑的黑白花枕、绿釉枕;定窑白釉枕和黑釉枕;亦有山西和陕西窑的制品,如山西晋南地区的白釉划花卉、文字枕和褐釉虎形枕;陕西耀州窑的茶末釉狮枕,还有安徽寿州窑的黄褐釉贴花枕;也有出自南方的湖南、江西等地的瓷枕。如唐代的长沙窑釉下彩枕,景德镇窑的影青枕等。
北宋-当阳峪窑-三彩刻莲凫纹腰形枕
北宋-定窑-珍珠地划婴孩纹腰形枕
金代-定窑-褐地剔牡丹花擎荷娃娃枕
金至元代-磁州窑-白底黑花“枕赋”铭长方形枕
晚唐-巩县窑-黄釉绞胎菱花纹长方形枕
由于这些瓷枕出自民窑,其装饰题材主要采自自然景物和民间生活情景,亦有寓意吉祥的,反映着当时当地的民情风俗。此外,还有作人物山水书画和诗文题咏的,其中一件长方形的磁州窑诗文枕,枕面书《枕赋》篇,洋洋洒洒全文两百五十九字,为诗文枕中唯一。
这批枕中一件天青色釉的如意形枕尤为重要。此枕器表薄施天青色釉,布满针尖状的小砂眼,开片密布,胎呈香灰色,通过30倍显微镜观察,釉色中的玛瑙结晶形成星光点状若繁星,底部胎上也有稀疏的玛瑙结晶体。这些特点与一九八七年河南宝丰大营镇清凉寺北宋汝官窑遗址出土的汝瓷标本和附近窖藏发现的汝官窑瓷器的釉和胎的特点相一致,经专家鉴定确认为汝官窑瓷枕。汝窑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但传世的汝官瓷不足百件,十分难得。这个汝官窑瓷枕不仅是传世汝瓷中器形最大的一件,而且又为汝瓷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珍罕难得。
记者从南越王博物院了解到,目前馆内共收藏枕类文物件,时间上启唐宋下至近现代。其中以陶瓷枕最多,共件,是国内文博机构中水平最高的同类馆藏。
捐赠国宝瓷器给国家独乐不若与众同乐
年,象岗山南越王墓被发现。南越王博物院的专家介绍,当时国家文物局派出专家到广州负责维护保护南越王墓墓室建筑的任务,但维修进行仅半,加固岩石用的化学药品已用完,国内无货,工程眼看就要停工。杨永德获悉后主动提出帮助采购。他先后两次拿着广州快递寄去的中文、英文配方,找遍香港化工原料行都无货,后来他又向国外发去五封急电,终于在美国和日本购到这些保护墓室石头用的化学原料(仅原料价近5万港元),并派出专车送到象岗工地,使墓室修复工程如期完成,并于年国庆前夕向中外观众开放。
著名考古学者麦英豪(左一)和杨永德(中)
年2月28日,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第一期工程完成,出土的部分珍品正式展出。6月间,杨永德在参观时得知二期工程经费不足的困难,主动向广州市文化局资助万港元做二期工程部分经费。为扩大南越王博物馆的对外影响,他又牵头组织选送部分南越王墓出土玉器到香港展出,并将展品编印成大型彩色玉器图录出售,所得收入归博物馆作发展基金。全部费用(含保险、筹展、印刷费)共万元,均由其赞助。
杨永德在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建设现场
杨永德被聘为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荣誉馆长的聘书
而杨永德与祖国文化遗产的结缘不独南越王博物院。在他的收藏中,还有两件经英国买回、属国宝的精品,一件是写有明代“天顺年”款的青花炉,一件是酱釉书“永暦”瓷。“永暦”是南明的年号,在瓷器中极为罕见;而有“天顺款”的明代瓷器,在中国大陆仅山西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连故宫也没有。杨永德认为:国家最大的博物院故宫也没有这个标本,我个人不必收藏。于是在年,他把上述两件名瓷捐送给国家文物局。新华社香港分社为此举行了接受捐献的仪式。后来,中央文化部邀请杨永德和夫人杨张瑞贞到北京,向他颁发褒奖状。
同一年,杨先生还把所藏的岭南画派杰出画家冯湘碧在抗战前于广州六榕寺创作的四连屏山水画巨作送回六榕寺,丰富了该寺的文物藏品。
此外,年至年间,杨永德先生及家族投资农业逾亿港元,在粤西开发3万多亩山地。种植50多万株荔枝、龙眼,还在天津市、河南省投资农业;在番禺开发荒山,作果园与鱼塘,其后全部无偿捐赠给中山大学生物系作教学基地。年他在广州白云区投资设立白云模具厂,在此基础上于年成立宝法德白云玩具厂;年在深圳宝安投资建“宝法德玩具厂”等。他还捐资家乡鹤山,建共和区南庄小学、共和区敬老院等。
他本人一再叮嘱:“我个人的捐助很小很小,只是尽我一点薄力,至于捐助的款项,千万不要提到多少钱,否则有违我的本意。这是微不足道的。”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通讯员霍雨丰
图/南越王博物院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刘丽琴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zx/13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