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早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纹饰研究
青花瓷纹饰是一种特殊的装饰手法,将之绘于陶瓷表面,既能美化陶瓷,又能展现其丰富的内涵。作为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花瓷纹饰在各时期的艺术特点和陶瓷鉴别中具有重要地位。
清朝是中国陶瓷发展的终极阶段,青花瓷纹饰在其中也达到了顶峰。
通过对早期景德镇民间窑炉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类:唐代的民间瓷器在风格和特点上相较于前两个时期有显著区别,并显露出强烈的时代烙印。
同时,它的演变过程与所处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
在清朝时期,景德镇的民间窑场通过改革改造,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还扩大了生产规模。特别是在康熙年间,随着海禁的解除,中外之间的商贸活动变得更加活跃,这推动了我国陶瓷技术的创新,使得民间陶瓷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中国精品陶瓷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而国外对中国陶瓷的大量需求也为景德镇民间陶瓷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顺治青花瓷以其独特的动植物纹饰图案和丰富的人物纹饰而著名。其中,麒麟芭蕉和独角瑞兽是最常见的纹饰,人物形象高大逼真,威武雄壮。
同时,还有许多别具一格的人物纹饰,如八仙祝寿、罗汉、竹林僧人、仕女、婴戏、太白醉酒、五老观画、天女散花、指日高升、科举及第、历史故事、晋爵图、列国人物故事、西厢记故事图案等。
此外,顺治青花瓷的青铜器装饰也十分丰富,常以叶片、秋叶和岩洞为装饰,展现出豁达开朗的特点。其中,顺治年的青花彩绘人像(图1)是一幅典型的代表作,画面中充满了花草树木、草地、洞穴、盆栽和花树,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三人坐在庭院内,身边站立着一位戴着花冠的仆人。这件彩绘精良,图案生动逼真,充满历史痕迹,是鉴定顺治年间陶瓷年代的必备物品。
顺治帝的花鸟纹陶器(图2),外壁绘有翠绿的竹子和繁茂的兰花,另一面则描绘了两只在半空中飞翔的燕子。
图3展示了一款顺治蓝花洞雕花盆,盆壁上的图案同样采用了蓝花洞雕。这款花盆中,兰草、翠竹等象征着士大夫高尚品格的花卉是顺治时期最具特色的装饰元素。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康熙朝特别是中期,青花瓷的装饰艺术达到了巅峰,呈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在花卉纹饰方面,康熙朝继承了传统的一缠枝纹,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出了新的缠枝纹饰。
在龙纹的设计上,康熙朝的龙是一种既威猛又充满力量的巨龙,这种龙的形象在清朝的官方瓷器中一直沿用到宣统帝朝末年。
这些装饰展示出当时社会的特征,以身材较高、体格较直为特点,但身体比例并不十分协调。例如,康熙时期的“红拂传”图木锤(图4),器身以唐朝神话传说为题材,绘制了一幅蓝色的人物画。
这幅画中的长胡子隋朝宰相杨素,旁边站立着两位丫鬟,一位是红拂女,另一位是坐在左边椅子上的少年将军李靖。
这位红拂女因为仰望李靖,而最终嫁给了他,成为他事业的重要支持者。这幅画用一些富有寓意的图案进行点缀,让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花盆是康熙年间的创新之作,形状像古代洗涤用的木棍。而它的颈部、腹部都装饰有精美的图案,如通体的青花纹饰、颈部的高山流水和腹部的主题纹饰。
画中的文人坐于山间石台之上,观赏山水美景,显得悠然自得,充满了生活情趣。
在康熙盛世中,尽管社会安宁,经济繁荣,但仍有一群忠于汉族的才子,不愿为清朝效力,选择在深山隐居,这一现象反映了社会的部分现实。
此时的装饰以花鸟为主题,山水画为辅助,人物画则相对较少。在技法上,这一时期的纹章表现出笔触轻柔,注重层次感,多选择简单明快的图案,注重主体突出,增加图形的艺术性。
因此,在乾隆时期,装饰图案都显得十分明快。在这一阶段,雍正瓷器的纹样擅长运用技法,尤其是留白法,突出了这一时期明快、清淡的色彩。
相比于康熙朝,雍正朝的青花瓷图案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例如,“刀、马”图案在康熙朝颇为常见,但在雍正朝和乾隆朝却逐渐减少。
从纹饰上看,雍正时期的民窑青花图案注重吉祥寓意,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自然随性的画风,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格。
例如,图6所示的雍正青花人物诗文纹饰提梁水缸,一面描绘了湖泊之上的一叶带篷小舟,另一面则配以诗词,形成了一幅寓意吉祥的画面。
三个文人正在棚下交谈,其中一人手指远方的美景,船夫在船头弯腰划船,画面清新而美丽。康熙时代的青花瓷图案,多取材于日常生活,用日常材料进行装饰,展现了一种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趣味。
相较于官方窑炉,民间窑炉更面向普通民众,因此,它们的产品可能略显粗糙和普通。
为了赢得普通民众的喜爱,我们生产的陶瓷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创造出他们钟爱的商品。在康熙年间,青花瓷的装饰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内容、内涵和技艺都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这个时期的瓷器,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古朴而庄重,充满了浓厚的古风气息。青花颜色以绿色为主,鲜艳且精细的绘画工艺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独特韵味。
康熙时期的盘枝纹,不仅仅是对传统装饰艺术的沿袭,更是一种在时代演变中进行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对明朝名贵瓷器图案的模仿和改进上,以及对动植物图案的选择上。
通过将传统的缠枝花形与蝙蝠、葫芦等元素巧妙结合,形成了一种寓意丰富的图案,象征着福运、子孙繁衍等多重意义,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蝙蝠缠绕葫芦的图案。
在装饰设计中,我们会将缠枝纹、桃纹和如意纹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复杂而独特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在康熙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展现出独特的创意和审美。
当时,瓷器的装饰风格不再以富丽堂皇为主,而是更加注重清爽和雅致。在这一阶段,陶瓷图案强调简约与自然,留下大量的空白空间,让人们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
青花图案清新淡雅,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这款陶瓷上装饰了各种吉祥纹饰,如云龙、龙凤寿字、缠枝莲等,同时还融入了西厢记、文王访贤等人物纹饰,以及诗句、画中藏诗等文学元素。
这些纹饰和元素都体现了清朝康熙后期的清丽脱俗风格,笔法细腻,布局疏朗,图案简单明了,题材鲜明,风格鲜明。
而且,这些陶瓷还注重整体性,很多上面都有诗词和印章的装饰,将中国的书法和绘画完美地融合到了陶瓷之中,给人一种高雅的感觉。
利用疏朗与留白为主的设计手法,配以植物、动物、人物、吉祥和题字等图案,打造出精美的装饰效果。这种特色与雍正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乾隆的审美取向密切相关。
此时的政治局势稳定,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社会气氛和谐,人民淳朴。青花瓷的装饰也深受这样的环境影响,反映在陶瓷艺术上。
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雍正皇帝。
他对艺术和美学有着独特的视角,顺应帝王的品味是古往今来的默契,而得到帝王的赞美也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因此,许多民间窑口会以某种方式取悦帝王,将文人的情感转化为文人的诗歌装饰。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图案充满了时代的印记,对后代的青花瓷图案产生了深远影响。每个时期的装饰都各具特色。青花瓷是青花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青花瓷的装饰特点,可以推断出青花瓷的时期。
这不仅展现出当时的社会环境,更映射出工匠们独到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比如,顺治时期的对外商品禁令,促使手工艺者在绘制装饰图案时,既要符合民众需求,又要反映出当时封闭的社会气氛。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图案既有对晚清传统的继承,又进行了创新,主要以岩洞和梧桐叶为素材,反映出顺治时代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
康熙时期的贸易以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为主,旨在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时,商业陶瓷的大规模销售也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康熙年间,盘枝纹为主,且进行了二次创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色。缠枝图案寓意吉祥和祈愿,从中可以感受到康熙时代的社会氛围轻松且繁荣。
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在装饰上突出了“雅、秀”二字,充分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风范,展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
[1]冯先铭《中国陶瓷史》[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3]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4]张云芳《浅谈清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xw/1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