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窑说瓷景德镇千年历史之山水风貌
18世纪初,在景德镇经常可以看到一位身着黑色长袍,胸悬十字的传教士,他是法国人,名叫昂特雷科莱,中文名字叫殷弘绪。他对景德镇作了详尽地考察,康熙五十一年(公元年),他在一封发往欧洲的长信中,作了详细具体的介绍,其中对景德镇的风貌他是这样描写的:
景德镇处在山岳包围的平原上。镇东边缘的外侧构成一种半圆形。有两条河从靠近镇边的山岳里流下来,并汇合在一起。一条较小,而另一条则很大:宽阔的水面形成了一里多长的良港。这里水流流速大大减缓了。有时可以看到,在这宽阔的水面上并列着两三排首尾相接的小船。从隘口进港时首先看到这样的景色:从各处袅袅上升的火焰和烟气构成了景德镇幅员辽阔的轮廓。到了夜晚,它好像是被火焰包围着的一座巨城,也像一座有许多烟囱的大火炉。也许这种山岳环抱的地形,最适于烧造瓷器。
这段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景德镇所具有的山水特色和瓷业特色的瓷都风貌。
景德镇位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都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层层叠叠的大小山峰密布全境,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以低山、丘陵为主,也夹有面积不大的平原。境内河流以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山的昌江为主,自北向南,纵横全境,支流有东河、南河、西河等,犹如蛛网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瓷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其中。
境内山脉属黄山山脉的余脉,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东部与本省婺源县交界处群山林立,峰高谷深。东部有境内第一高峰五股尖,海拔l6l8.4米。
昌江为境内主要河流,起自北部边境倒湖,止于波阳县姚公渡。自东北向西南贯穿本市,境内流长公里,主河道落差47米。
昌江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境,有二源。一支来自祁门县、黟县边界大洪岭;一支来自祁门县东界西坑,二水在祁门县城合流后西南行,源出祁门、贵池两县边界古牛降南侧山岭间。主流自东北向西南曲折回旋至王一桥,汇陈田诸水而南下倒湖入市境。因为水来自昌门(亦为阊门,即今祁门),故名昌江。
东河发源于皖赣边界的白石桥南侧山地,从凤凰嘴入昌江,主河全长53公里。
南河源于婺源县五花尖的南麓,过车田入市境。河水由东向西,然后南行,注入玉田人工湖,经南安入昌江,河长68公里。
西河起自皖赣交界的分水岭西侧,自北往南流,斜穿城区的西岸,流入昌江,河长为55公里。
城区就在碧水涟漪的昌江两岸,江水穿城而过。南河环绕于东南,西河贯穿于西岸,形成了三水环城之势。
景德镇城区远古的山水风貌我们可以从地名和有关诗文中想见。
在不大的城区内,地名叫山和岭的有珠山、苦珠山、饶家山、凤凰山、猪婆山、向阳岭、枥木岭、东司岭、九皇岭、蔡家岭、观音岭、生意岭等。有山岭就有山坞,叫“坞”的地名有:薛家坞、秧田坞、金家坞、和尚坞、江家坞、罗家坞、杨家坞、道士坞。从此我们可以想像景德镇地区当年丘陵起伏,青山丛林的景象。
有山水,就有桥梁。叫桥的地名有:十八桥、韦陀桥、杨家桥、始蟆桥、落马桥、通津桥、观音桥、五龙桥、小桥上等。
可以想见,早年城区密布着许多宽窄的溪流港汊,因而出现了许多“桥”,在那千回百转的溪流上,小桥流水,苔萦藤攀;波平似镜的溪水上,一座座多姿态的石桥或木桥,横卧碧波,与高低起伏的靑山交织一起,构成了景色秀丽、别有风韵的城乡风光画面。
以上景象有诗为证:
五代时,和凝有《珠山》诗:“山色川光南国天,珠峰千仞绿江前。萧萧伫立秋云上,多是龙携出玉渊。”珠山后是御窑所在地。
宋代,彭汝砺有《再游五龙庵》:“向年来峰顶,林木正青葱;今年来峰顶,林间霜叶红。古院山僧横田东,磐声松色白云中。”五龙庵在今景德镇宾馆所在地,当年是一派田园风光。
随着瓷业的发展,景德镇城区早年的山水风光发生了变化,称山不是山,称坞不是坞,称桥不见桥和水。景德镇的城镇风貌逐渐染上了瓷业的色彩。
原著:周荣林
窑窑:阿宝(编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xw/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