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通论Vol14宋元明考
本期进入宋元明考古学的学习。主要围绕该时期城址、墓葬、陶瓷考古等方面进行梳理。本期也是《考通》二轮复习的最后一章。
本章综述本期主要是宋元明考古学整理。宋代的城市规划,墓葬结构,手工业产品的装饰和风格、审美情趣等都与前代有所不同。从考古发现来看,宋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布局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墓葬的地域性特点变得十分明显,人们的起居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礼制变得模糊,世俗化倾向强烈。复习时既要有宏观思维,也要能够对这一时期的重点内容(考古学分期、城址、墓葬、文化艺术等)有具体认识。命题方向以名词解释为主。建议结合《宋元明考古》(秦大树)、《考古学概论》(栾丰实)等相关著作学习。
本期梳理Ⅰ、城址考古
01北宋东京城
北宋东京开封城位于今河南开封市,前身为汴州城,五代后梁以此为都,升为开封府,改名东京。北宋时期又加改筑和扩筑。
北宋东京城有三重城垣,与唐代宫城居正北中央不同的是,东京城内的宫城位居中央,内城包围宫城,其外再设罗城,形成了以宫城为中心的重城式布局,成为唐代以后都城的典型代表。宫城平面长方形,内发现殿基,疑为主殿,皇城在宫城之北,与宫城共用北墙,东、西、南三面另筑。内城又称旧城,及唐汴州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城门有10,南北各3,东西各2,另外还有两个角门,内城外设有城壕。外城又称罗城,为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平面四边形,外城门有12座,南、西面3,东墙2,北墙4,外城挖有护龙河。
城内街道布局多为十字交叉,最主要的是大街中心的御街。东京东京城在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封位于交通要道,商业发达,漕运便利,但是对防御不利,过了黄河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故开封城在营建上注重防御设施修建。三重城墙都有壕沟,后设敌楼,加筑瓮城。
据文献记载,最迟到北宋中期以后,开封城里的里坊已经取消了封闭的围墙,出现了井字形街道甚至是斜街。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居者多在街道两旁开设店铺,方块里的里坊制度变成了密集的街巷系统,自由临街的贸易形式导致开封城内出现多处贸易中心和多种形式的贸易方式,完全突破了隋唐时期的“市”。
南宋临安城临安城位于今浙江杭州,隋代时期开始设置,五代时期为吴越国都,南宋以临安都。
临安城平面呈腰鼓形,南部和西南部都是丘陵地带,北部和东南部是水网地带,皇城设于南部的丘陵地带,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布局。南宋皇城小于东京城的皇城,位于凤凰山东麓,围绕馒头山,利用自然地形布置宫殿、园林和亭阁。外朝的大庆殿和垂拱殿都位于南部,东北为东宫所在,次要的宫殿、寝殿、后宫以及园囿区都在北部,基本符合前朝后寝的惯例。
皇城城墙均为夯土墙,皇城北面御街两侧为衙署,官署与居民的坊巷间杂。一些礼仪性的建筑和官僚住宅主要分布在居住条件比较好的地段。罗城平面近长方形,南北两面城墙较短,东西两面城墙长二鼓出曲折,开旱城门13,水门5。城市主要街道为纵贯南北的中心御街。
辽上京中国辽代都城遗址,位于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南。辽上京由皇城和汉城组成。始建于天显元年(公元年),会同元年(公元年)基本建成。周长约米,城墙均夯土建筑。
皇城在北,略呈方形,现存三座城门,城墙上筑马面,城门外外有瓮城。大内(宫城)位于皇城偏北部,地势较高可俯瞰全城。大内中的主要宫殿建筑都分布在丘岗高地上。南院发现的两座东西向建筑可能为文献记载的昭德、宣政二殿。北院发现的三组大型台基对照文献应当分别为开皇点,安德殿和五鸾殿,即辽史中所记载的三大殿。
汉城位于皇城北面,平面略呈方形,是汉、渤海等族人以及掠夺来的工匠居住的地方,其北墙即皇城南墙。无马面和瓮城等设施,城内残见南北纵街和东南纵街痕迹。横街两端有突出地表的方形台基,为文献记载的监督市民的“看楼”。横街两侧有狭小工匠居住址。
辽上京城是中国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尽管它是契丹人在汉人的影响下和帮助下创建的,但在北方地区诸族中具有开创之功,对于后来的金、元、明、清等朝代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辽上京保留了许多游牧风习,具有典型契丹族特色,极注重防御,有完整的城防设施,又分为南北城,反映了契丹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防范。
辽上京
金上京城
中国金代初期的都城遗址。位于黑龙江阿城县旧城南,从城市结构上看与辽上京的布局和功能十分接近。历经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三代才建成,号会宁府。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后,取消上京称号,并于正隆二年()毁上京宫殿、宗庙及诸大族邸第,夷为平地。金世宗时期回复上京,于大定年间陆续修复宫殿、城垣。金宣宗兴定元年()上京兵变,再遭破坏。
今存上京城址为世宗时重建。分为南北两城,平面呈曲尺形。城墙夯筑,有角楼、马面、瓮城等防御设施。南城西北部建皇城,长方形,现存午门、五个宫殿和左右廊基址。金上京仿辽上京制度,分南北两城,南城居住女真贵族,北城为工商业区。宫殿布局仿北宋汴梁城,但总体布局散乱,无规划。其防御色彩很浓,表明金初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就已存在。
金中都
金中期以后定都燕京,即明清北京城外的西南部。金海陵王在辽南京城的旧址上扩建,并迁都于此,改名中都。
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外郭城略呈正方形,四边不等长。东、西、南各开3各城门,北垣开4个城门。宫城在全城中央偏西的位置,平面呈长方形。皇城在宫城之南。宫城的应天门,皇城的宣阳门和外郭城的正南门丰宜门同在一条轴线上。宫城的前朝是大安殿,殿北有一条横街,将宫城分成了两个部分,北边为内朝。宫城四周布置了燕林区,带有很强的园囿性。
金中都的街道系统有两套,据考古复原研究,金中都内原属于辽南京城范围内的街道,仍保留了唐代封闭的里坊制度,而金代新拓展的城区部分街道则采用了开放式的街巷,及沿街平行排列街巷的形式。封闭式里坊和开放式街巷共存,是金中都设计的特点之一,也反映了我国的城市规划从隋唐时期封闭式的里坊制向宋以后开放式街巷制的转变。
元上都中国元代都城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五一牧场内,滦河上游北岸。
元上都由宫城、皇城、外城和关厢组成。城墙黄土夯筑,皇城、宫城的城墙还用砖、石包砌。外城方形,没买呢长米,开四门,有瓮城,城内用土墙隔为两部分,北面是御园,南面是官署和作坊区。皇城在外城东南角,方形,城内建筑错落分布,带有离宫色彩。外城的东、西、南三面是关厢,为庶民居住区和集市贸易区,北部有类似兵营建筑的遗迹。
元上都按离宫设计,有很强的园囿性,并极注意防御和对宫城的保护。另外,把居民区设在墙外,突出了此城整体的宫殿性质。
元大都元代都城遗址,位于北京市,包括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年),至元二十四年(年)建筑工程大致完成。
大都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全部夯筑而成,四面辟有城门11座,由外城,皇城,宫城组成。
皇城位于大都城中心偏西南,中部为连续太液池,东北为御苑。太液池西南建有兴圣宫,太子宫和隆福宫。宫城在皇城东部,前殿后阁(承金制),前为大明殿,后寝为延春阁。大都水系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漕运水系统(由高粱河、海子河、通惠河构成),二是宫苑用水系统(金水河将玉泉山水引入太液池)。大都居民区规划整齐,基本建制也称坊,城内九条南北,九条东西大街。内部有各类坛庙、衙署安排合理,等级分明。而后又相继在大都城内发现城门、水涵洞、下水道等遗迹,以及建筑基址,为了解元代建筑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元大都三重城墙的重城结构,继承了北宋东京汴梁的城市格局,同时在城市规划上参照《周礼考工记》安排城内布局,街道系统采用开放式的纵横街巷,城内建筑严格遵照等级制度,布局严谨,循礼有序,成为了历史时期晚期都城规划的典范。
元大都
Ⅱ、墓葬考古
02宋代墓葬类型一、北方地区
继承了晚唐五代的墓葬风格,但在许多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墓葬类型主要有石室墓、土洞墓、砖室墓、土坑墓等几种类型。
用石材构筑的墓室称为石室墓,宋代官方明令禁止使用石室墓,北方地区石室墓发现的并不多,但均为高级品棺葬。
土洞墓和土坑墓在宋北方地区比较常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种靴型土洞墓(唐代中晚期以来最流行的一种形式,宋继承之)土洞墓内部结构在北宋一代基本上没有改变,但使用土洞墓的墓主人身份却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北宋早期使用土洞墓的墓主之中与唐中晚期一样,有低级品官、城镇富商、乡绅等,身份相对不低。而到中期以后,社会经济繁荣,处于上升阶段的阶层不再满足土洞墓限制,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不再使用土洞墓,转而营造砖室墓,并逐步发展到使用建筑和装饰都十分考究的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
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是宋辽金时期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砖室墓。最显著的特征是运用雕砖和壁画两种技法。在砖室墓内表现出仿木结构的斗拱、倚柱、门窗、天花藻井等建筑构件,将墓室完全构筑成现实居室的形状,并在上述构件之间用雕砖和彩绘表现出任务、历史故事、花草等,这类墓出现于唐末,北宋中期以后开始流行,金代鼎盛,元代趋于简化,明朝以后急剧减少,消失。
北宋之前出现的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的仿木斗拱比较简单,墓室壁画上也没有雕砖壁画。北宋以后构件开始复杂,北宋中期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开始大量出现,同时使用这类墓葬的墓主人身份也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大型品官墓葬不再使用仿木建筑装饰,反而趋于朴素,墓壁变得毫无装饰。另一方面,在新的社会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富裕平民,开始大量使用仿木建筑砖雕壁画墓,表现人们生活、文化、意识的内容十分丰富。
二、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是指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这里的宋墓既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又有五代歌割据时期形成的地方文化特点,因此这一时期南方地区的墓葬也可以划分为几个小区。
长江下游地区宋墓材料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分为几种形制: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方形砖石券顶墓,砖室石顶墓或砖石混筑墓,石室墓。
长江中、上游地区内发现的宋代墓葬数量非常多,各地墓葬的形制也很丰富,随葬品也各有特色。
明代帝陵太祖朱元璋孝陵在南京钟山南麓,太祖以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景帝朱祁钰葬在北京西郊金山,其余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统称“十三陵”。从明代陵寝布局上来看,明代的陵寝制度较前代有了明显改变。
1、坟丘由方形变为圆形,称为宝顶。
2、取消了寝宫(下宫)的建筑,扩大了献殿(即上宫)的建筑,在献殿的两边分建配殿。废止了下宫,废止了留宿宫人和模拟省钱日常供奉的形式,至保留了五供台、神厨和神库等与祭祀活动有关的措施,从而突出了祭拜的过程和仪式的隆重。
3、陵园的平面及陵垣从方形改为长方形,分为三重城垣。
4、设方明楼砌宝城。明楼是正方形的城楼,中立墓碑。明楼之后是圆形大坟,称作宝顶,周围砌有砖壁,上砌女墙,称为宝城。
5、从明孝陵开始,对陵前神道石刻的组合做出了调整,不再使用北宋帝陵石刻中常见的石羊、石虎以及碑形浮雕瑞兽等题材。
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明定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十三陵之一,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定陵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外罗城”。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
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主体建筑均坐落在一条中轴线上。定陵地下宫殿在地下27米处,规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组成(前室、中室、左配殿、右配殿、后室)。此外,在陵墓四周还有神厨、神库、神宫监等附属建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等。
明定陵的发现,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地宫结构堪称明代皇陵规制的代表。同时它也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明孝陵
我国古代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自陵园的南端七点下马坊至玄宫所在宝顶,纵深米,依山而建,坐北朝南,三重城垣。主要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道石刻、宝顶等主要建筑。孝陵东边有太子朱标的东陵,西边有殉葬妃嫔的园寝。钟山北麓为孝陵陪葬区。
Ⅳ、遗物考古
04瓷器宋元是中国瓷器的繁荣时期,瓷器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官窑外,民营瓷窑兴起。根据产品工艺、釉色、造型与装饰的特点及同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窑系。著名的瓷窑在北方地区有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
定窑生产白釉瓷器,胎薄釉润,造型优美,花纹繁复,除刻划花纹外,还多用印花。为官府烧造的瓷器,器底常刻“官”或“新官”款。北宋中期定窑创造了覆烧技术,提高了产量,为宋代诸窑中最有影响的窑场。
耀州窑烧造青瓷,兼烧白、黑釉瓷,其青瓷装饰花纹受定窑影响,多刻划花、印花极为富丽。北宋晚期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金元时期仍在烧造。
钧窑是北宋时期北方的另一个青瓷窑场,釉色以天青、天蓝、月白色为主,并有紫红色的窑变,以斑斓的釉色代替花纹装饰,在青釉瓷器中是突起的异军,金元时期北方的许多民窑均烧钧瓷。
磁州窑是北方著名的民窑,以烧造白釉黑(褐)花的瓷器为主,并有划花、剔花及釉上红绿彩、加彩等釉色品种。
景德镇窑是从北宋中期发展起来的,以烧造青白釉(又称影青釉)为主,印花纹饰仿定窑,南宋以后景德镇窑采用覆烧方法,使产量大增。元代烧卵白色的“枢府”釉,同时创烧了青花瓷器和釉里红瓷器。
龙泉窑是继越窑而起的南方青瓷的主流,特别在南宋时期,龙泉窑的工艺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烧制出粉青、梅子青等釉色,达到了青釉瓷器的高峰。
建窑是烧造黑瓷的名窑,在南宋时曾为宫廷烧造瓷器,能在黑釉上利用铁的结晶烧出“油滴”、“兔毫”等不同的纹色,显示了高超的技术。
吉州窑杂仿其他名窑,如仿建窑黑瓷,创烧出黑黄色混合的“玳瑁”釉及民间剪纸贴花的图样,形成了独特风格;仿磁州窑烧制白地黑花瓷器。
德化窑是元代专烧白瓷和青白瓷的窑场,其白瓷的胎釉白度甚高,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
明清时期的制瓷业以景德镇窑场的产品为最精。青花瓷是各种产品中的主流。明初以铜红釉瓷器水平较高,成化时期(~)以斗彩著称,弘治时的低温黄釉,正德时的孔雀绿釉,嘉靖时的五彩及青花五彩都是突出的新品种。在烧制工艺上,明代开创了釉上、釉下彩相结合的技法及半脱胎、脱胎器的工艺。清代釉色品种更多,烧造出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及各种单色釉等。器形品种繁多,装饰题材丰富繁缛。明清瓷器在烧造工艺、造型和装饰上都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钱币宋统一后,随经济的日益繁荣,货币需求量也不断增长。神宗时每年铸钱达多万贯,创历代铸钱的最高纪录。南宋铸钱也很多,因而两宋铜钱传世者甚多。宋钱有以下的一些特点:一是年号钱极多,从太宗铸淳化元宝之后,各帝几乎每改元一次便要铸造有新年号的钱币,对元、明铸钱有很大影响;二是铸大小不同的钱。小钱为小平钱,和开元钱相当。较大者为折二、折三,即合小平钱2枚或3枚,还有折五或当十者;三是钱文书体的多样化,从篆到隶、楷、行、草,应有尽有,有时还用皇帝的亲笔,即所谓御书体,如出现于崇宁、大观钱上的瘦金体,就出自徽宗手笔。铸造货币和书法艺术相结合,也是宋代文明发达的例证之一。
元代纸币较多,故铸钱较少,民间多用旧钱交易。洪武时铸洪武通宝。明和元一样发行纸币,故明中期铸钱甚少。从嘉靖、万历到天启、崇祯,铸钱数量较以前增多。清沿明制,在各地设局铸钱。康熙、乾隆时国家富强,钱币制作较好,到清代晚期渐趋于滥恶。
漆器宋、元时代的漆器两宋曾被认为是一色漆器的时代,但发掘出土许多有高度纹饰的两宋漆器,改正了过去的认识。元代漆器品种甚繁,最重要的是螺钿、鎗金和雕漆中的剔红和剔犀。在元代漆器中成就最高的是雕漆,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的刀法刻出丰腴圆润的花纹。大貌淳朴浑成,而细部又极精致,在质感上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明、清时代的漆器明、清漆器分为14类,有一色漆器、罩漆、描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钿、犀皮、剔红、剔犀、款彩、鎗金、百宝嵌等。
提示TIPS近期我们已经对未修改群名片的同学进行清理,想加群的同学请加2群,入群后尽快修改群名片。备考中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院校研招办~~~
我们的文博考研交流群:
1群:(已满)
2群:(供19级18级同学交流使用)
欢迎小伙伴们进群交流~
笔芯
编辑:梖梖
相关链接:
Vol.13
隋唐五代考古
Vol.12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Vol.11
战国秦汉考古(下)
Vol.10
战国秦汉考古(上)
Vol.9
夏商周考古(下)
Vol.8
夏商周考古(上)
Vol.7
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梳理
Vol.6
黄、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梳理
Vol.5
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Vol.4
旧石器时代(下)
Vol.3
旧石器时代(上)
Vol.2
中国考古学简史
Vol.1
考古学概论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xw/1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