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瓷都毛家庄

《清河》微刊 .7-

民间瓷都:毛家庄

文/刘殿光

  

“毛家庄的盆,小沟的炭,青龙的炮仗,杨家港的席子”。旧时,毛家庄的瓷器在柳林及周边县乃至陕北一带赫赫有名,沿着前毛家庄、后毛家庄、屈家沟、胡家垣一条沟里,分布着数十座磁窑。村民们祖祖辈辈都在做瓷,可以说家家有磁窑,人人做瓷活,好多人家用烧坏了的大瓷缸垒堎筑墙,在阳光的照耀下黑黝黝、亮铮铮。窑洞、馒头状磁窑和黑黝黝的瓷器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发展历程

毛家庄陶瓷生产始于何年何月,没有史料可考,但历史相当久远。从土改时的土地证档案中发现,年本村有瓷窑8.5座,其中张凤丹1座,张玉禄1座,毛万岐1座,毛安忠1座,毛景明1座,毛秉良1座,毛秉温2座,毛凤鸣半座,主要分布在前兴厂(新农村修建时占用)、土地庙、阳洼上、后厂、当中厂、各嘟则、弯弯、后碗厂等地,其中后碗厂在年转为柳林县陶瓷二厂。

《吕梁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柳林卷)记载了毛家庄两座瓷窑,一座为毛家庄磁窑(新发现,代码—),位于柳林县柳林镇毛家庄村中。坐东向西,东西长12.92米,南北宽4.4米,占地面积56.85平方米。始建于民国九年(),根据《柳林县志》记载,原址历史久远,无法考证。现存瓷窑以石料、瓷砖修建,瓷窑为窑身与底座组成,腰身外观呈梯圆型,上为尖顶,窑身直径3.8米,瓷窑高12.9米,主要生产瓮、罐、盆、碗等粗瓷制品,有灯树、煤油瓶、捣蒜罐、工艺品等,现毛玉峰瓷窑属保存完整的工业遗产,它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另一座为前毛家庄瓷窑(新发现代码—),位于柳林县柳林镇前毛家庄自然村中。坐北向南,东西长7.4米,南北宽7.3米,占地面积54.02平方米。始建于民国十九年(),根据《柳林县志》记载,原址历史久远,无法考证。现存瓷窑以石料、瓷砖修建,瓷窑为窑身与底座组成,腰身外观呈梯圆型,上为尖顶,窑身直径5.3米,瓷窑高8.9米,主要生产瓮、罐、盆、碗等粗瓷制品,有灯树、煤油瓶、捣蒜罐、工艺品等。现属保存完整的工业遗产,它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

近代毛家庄陶瓷业的发展经历过两次高潮期。第一次在4年—年的农业合作化和大跃进时期。4年陶瓷业由个体户组成毛家庄瓷业社,当时有职工18名,仍是传统的手工制作,主要生产瓮、坛、盆、罐、盘、碗、灯树等粗瓷制品,7年生产11.6万件,年上升为55.44万件,后于年引进新的工艺设备试制民用细瓷制品,年试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年生产细瓷制品89.68万件,年虽然受文革冲击仍生产50万件。年毛家庄陶瓷厂(原瓷业社)分为柳林陶瓷一厂和陶瓷二厂。一厂设在青龙,二厂仍在毛家庄。陶瓷二厂于年更名为柳林县耐火材料厂,厂址仍在毛家庄。当年两厂共生产日用陶瓷制品83.92万件,年上升到.34万件。年二厂更名为柳林县耐火材料厂(厂址毛家庄村),年一厂更名为柳林县陶瓷厂(厂址青龙村)。县营集体企业柳林县耐火材料厂年有职工81人,固定资产15.7万元,当年生产民用粗瓷制品35万件,产值20.1万元,实现利润0.39万元。此后陆续修建了压机瓦工房1处,窑洞12孔,倒烟窑3座,产品库1座,新增瓦机1台,球磨机1台,压陶管机1台,开始生产耐火材料、机压陶管、机制陶瓦等。年职工增加到92人,生产民用粗瓷19.5万件,机制陶瓦25.5万块,耐火材料.5万吨,总产值22.2万元,实现利润2万元。年产品结构调整为以生产建筑材料为主,年生产民用粗瓷制品0.94万件,耐火材料.5吨,年实行抵押承包经营制,生产耐火材料吨,机瓦10.4万块,民用粗瓷制品0.89万件,总产值32.1万元。耐火材料厂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年有职工7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名,平均技术等级6级,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4.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7.1万元,主要生产设备23台。80年代初,随着县营集体陶瓷工业粗瓷制品生产的减少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以粗瓷制品为主的个体陶瓷专业户逐年增多。

毛家庄陶瓷业的第二次高潮期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毛家庄瓷业社转为县营集体企业后,村里的陶瓷生产主要以生产小队和大队所有的瓷窑为主。年改革开放以后,毛家庄个体户兴办陶瓷业出现高峰,前、后毛家庄村村民先后建起瓷窑30多座,其中前毛家庄建起瓷窑二十几座,加上原有生产队瓷窑共达到72座。每座瓷窑年收入2万元左右,产品主要销往晋西、陕北、宁夏地区。年以后毛家庄瓷窑以烧制耐火材料——瓷砖为主。每座瓷窑年收入10万元左右。20世纪90年代土焦生产遭到限制后,焦炉停止建造,瓷窑生产随之凋弊,到年本村瓷窑全部关闭。

年12月,柳林县文物普查队在前、后毛家庄、屈家沟、胡家垣四村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大批近代磁窑群,经深入查访,此地历史上就有烧瓷业,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走向辉煌,俗称“民间瓷都”。历史上共有72座磁窑,现存较完整的有中华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的磁窑45处,每座磁窑均以石头及瓷砖修建,窑顶呈尖整体呈梯圆状,窑窖宽7.5米,长8米,高8.4米大小不等,主要用来生产瓮、缸、盆、碗等生活用具和小件工艺品,以黑釉为主。据史料记载,解放后曾有多家个体户联合组成毛家庄瓷业社,用传统的手工制造生产大瓮、小瓮、坛子等民用粗瓷制品,后于年引进新设备工艺试制民用细瓷制品,年批量生产。普查组认为,此次磁窑群的发现,势必改写我县瓷业史。由于上世纪末进行过新农村改造建设,其地貌和地表建筑都遭到了一定破坏,但可喜的是能有如此多的较完整磁窑被保留下来,尤其是他的工业程度和工艺水平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历史代表性,所以说此次发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毛家庄瓷业的成因,一是毛家庄村土地资源贫乏,村民无法单纯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二是毛家庄村具备发展陶瓷业的资源条件,附近有瓷土矿,有水源,有烧制陶瓷的燃料以及掌握制瓷技术的能工巧匠;三是有销路,紧邻的柳林镇自古号称“小北京”,是商业重镇,晋陕通衢,产品通过太军公路可远销中阳、离石、交口、石楼及陕北、宁夏各地。因此,瓷窑、瓷器、瓷艺成为毛家庄的历史、文化、手工艺和地方特色。

自然条件

毛家庄具备了生产陶瓷的基本条件,瓷土矿、水源、燃料及销售。

毛家庄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当地及附近拥有丰富的黄土、石灰石和矸子泥。黄土含氧化锰,是烧造黑釉的主要原料,石灰石是烧造白釉的主要原料,因此,毛家庄各窑口以烧造黑白瓷为主。

瓷料。主要是矸子泥。本村矸子泥泥窝子主分布在贺家洼沟、猫沟、寿仙庙沟、胡家垣沟四处。黄泥遍地都是,三氧化二铁含量比较高,即含铁较高,用来做釉料,这就是黑釉。矸子泥是当地沟畔风化的岩石,也叫高岭土,是一种非金属矿产,一种以高岭石族粘土矿物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呈洁白细腻、松软土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粘结性、悬浮性和结合能力,赋予瓷泥、瓷釉良好的成形性,使陶瓷泥坯有利于车坯及注浆,便于成形。

燃料。毛家庄沟里,以产煤而出名,特别是小沟(现柳林煤矿所在地)的炭品质优良,顺理成章成了烧制陶瓷的燃料,与南方用柴烧的陶瓷相比,用煤烧成的粗瓷更有雄厚之感。

水源。过去毛家庄制瓷主要使用沟道的小泉小水,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后,使用三轮车、拖拉机、蓄力车在附近的清河里拉水,后来用上了自来水。

销售。柳林是晋陕通衢,商业重镇,当地、附近各县及陕西、宁夏一带居民生活以及酿酒、做醋等行业对瓷器有广泛的需求。

工艺传承

毛家庄以前90%人和做瓷有关,每个瓷窑都有窑主、大师傅、技术工人和学徒,有的窑主就是大师傅,目前可以统计的大师傅有20来个。每座瓷窑的生产劳动者由四人组成,即大师傅1人,二师傅1人,和泥、担水各1人。生产工人与窑主的股份分成是三七分割,窑主占70%,工人30%。窑主负责采原料、拉炭、买釉子等一切材料,并负责产品销售;工人负责捏坯、装窑、烧窑、卸窑,活多时临时找几个帮工。大师傅主要负责瓷器的成型,控制烧制火候,掌握全套技术,收入最高。还有一些师傅是画工,专门负责瓷器图案的描绘。技术工人和帮工是短期的,在各家磁窑间奔波,哪里有活去哪里。以前从学徒到技术工人,再到大师傅,需要从体力活开始,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选料、摔泥、配釉、制坯、烧成、装窑等键技术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学习。门里出身的学徒从小耳濡目染,长辈又肯教,所以学的快。那些不沾亲不带故的学徒,只能打打下手,做些脏活累活,比自家人学的时间要长。有些临时雇的帮工中比较机灵的,也有跟着师傅们偷学技艺成为大师傅的。

主要制品

毛家庄生产的主要是黑釉粗瓷,产品品种有大瓷和小瓷之分,大瓷包括担瓮、坛坛、接盆、送饭盔盔、灯树等。小瓷有大碗、小碗、海碗、碟子等。

瓮,一般是底小、口大、口略向外敞,分担瓮、八斗、五斗、三斗四类,口径一般为厘米、70厘米、55厘米、40厘米,高度约为、、75、60厘米。这样的分类既方便于大、中、小瓮相套烧制和运输,又方便用户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坛子,底部和口部小,中间靠上部分最大,直径与高度与瓮当,但大多比瓮要小,分三斗坛和斗坛。瓮和坛子主要用于存放粮食,其中最小的斗坛主要用于存放酒、醋、米,腌制咸菜等。盔子,像小的坛子,在盔子上部两侧烧制有耳,可以穿上绳子,便于手提,主要用于农民下地时提饭或家人中午送饭到地。盆子,分大盆、二盆、三盆、四盆,类似于现在的脸盆、面盆,主要用于洗菜和面、洗脸洗脚,较大的盆子叫接口,分小接口、饮羊盆、大接口等,主要用于洗衣服、喂牲口等。

制作过程

泥料的选择和加工

首先是采泥。采泥的关键是把顶层泥、中层泥、底层泥一次性采全,俗称五花泥。采泥的办法类同于采煤,不同的是识别泥料的优劣,要用口咬,口感细腻者为上等料,口感粗涩者为次等料。勤劳智慧的毛应祥先生是当时识泥、选泥、采泥的民间高手,他的选泥水平最高,采泥技术最好,担泥效率最佳,他一个人采泥,两三个人都担不完,别人两三个采泥,都赶不上他一个人担运。

其次是掺泥。掺泥也称和泥。泥料担运回厂区后,要用碌碡或粉碎机碾压成粉状,过筛后取其粉沫,再加上适量的水进行搅拌,大、二师傅掌握干湿、拌料,搅轮子工负责担水,用铁锹捋成一堆,一锹一锹反复的捋,也可用脚踩踏,必须搅拌均匀,软硬适当。弄好的泥要存放在窑洞里,盖上湿布焖上几天,防止干燥。每掺一次泥土需要半月二十天,或更长时间。

制坯

制坯也称捏坯、转轮子,是大师傅的活气。二师傅的主要任务是跑外场,拍坯、饮水、和泥。制坯是在放置在能转动的轱辘车上的一块圆形的石盖上进行。先做瓷器的底子,放一块泥在石盖上用手或木锤反复捶打成平圆形,约2寸厚,就是瓮、罐、盆、盔的底。然后把制作坯体的泥分成小堆,用木锤反复砸打,打出泥的劲道。制坯体时自下而上进行,将和好的泥搓成直径约10厘米的泥条,将泥条沿着手臂一直搭到肩膀上,双手拿泥,左手在里用食指和大拇指用力向下一捋,同时右手向上一抹,一点点、一圈圈将泥牢固的捏在一起,盘成瓮、罐、盆、盔体的形状,叫做盘条。做大瓮的过程分5个环节,第一节做到40厘米左右高后,将泥坯移到室外面晒晒太阳,让坯体具有一定的立度和硬度,以便于承受上面部分的压力。操作过程中,一般要连续做二三十个这样的泥坯,做好一个移到室外一个,这样等最后一个做好后,第一个泥坯就晒好了,可以开始第二节坯体的垒加。从第二节开始,每次加高20厘米左右。每一节加工好后,都要像第一节一样移到室外让太阳快晒,如果晒的工程中坯体上面变硬但下面很软,就要把坯放到室内,让上下里外均匀阴干。在开始第三节之前,要用木板一圈圈拍打坯体使之结实而平整,此时要把坯的形状包括底部全部整出来,因为再往上就够不着底部了。如果拍打过程中感觉坯体太硬,可以在坯体表面刷一层泥浆再拍。第三节加到90厘米左右,第四节加到1米,第五节加到1.3米,烧好后收缩到1.2米,翁的口和底要做的厚一些,壁要薄一些。在做最后一节时,离口二寸处划一条凸槽,以便于搬运,叫做画楣。在做后面几节的时候也要像前面一样用木板拍打平整,使坯体结实而好看。最后要把坯体整体拍一遍,拍打时左手用小圆垫子衬在内部,右手拿木板均匀拍打,自下而上一圈圈对着打,防止烧成后裂缝。

坯体拍好后要晾一个小时,等用手摸坯体有了力劲才能上釉。如果坯体太干要先刷一层泥浆,如果坯体干湿不均釉子容易开裂,必须干湿恰到好处。旧时多靠自然风吹干,上世纪六十年代发明了熏瓷,在地上挖坑形成火道,将半干的瓷坯置于火炕上烘干。在自然凉干后上黄土釉子,口沿上刷白土釉子,一来是为好看,二来为利物发光。

上釉

上釉也叫刷泥糊糊,是用黄土加水调制而成。在坯体凉干后上黄土釉子,口沿上刷白土釉子。

上釉之前,要先把釉拌匀,用筛子将釉过滤一次,再搅拌均匀。上釉时用瓢子舀上釉料,沿着坯体的内外侧快速均匀的浇一遍,以釉汁不流到底部为好,底部的釉子可用刷子刷上。上好釉后要放在太阳地晒一晒,隔一会跟着阳光转动一下,让釉子均匀受热。晒到能用绳子搬动时,将坯体抬到室内,慢慢阴干3-5天,等用手敲击感觉上下声音比较清脆而一致时,就可以入窑烧制了。

烧窑

装窑。一般三天可装一窑。一窑装60—90柱,小窑60柱,大窑90柱。装窑时用大器套小器的办法层层套装,一共可装四层,一般顺序是,一层装担瓮、八斗瓮、五斗瓮、三斗瓮、各丁丁、灯树(或送饭盔盔);二层所装物件与一层相近,不同的是先装小件,后装大件,用小件套大件的办法,把瓷件反扣在一层上,不同的是二层上取消了灯树;三层装担瓮、八斗瓮、五斗瓮、三斗坛、斗坛、坛盖、套盆(大盆、二盆、三盆、四盆);四层两套盆对扣,有小接口、饮羊盆、大接口、粉盒、小粉盒、小接口、饭盔。

装窑时要注意大器套小器,器口对器口,在上下层器口对器口的边缘上,要垫一圈软的耐火泥,从第二层开始需要用窑顶口设置的滑轮、绳子将大器体掉起,在器底对器底的面上洒上一些粉碎的像沙子一样的耐火泥料。要注意互相套着的坯体之间以及相邻的坯体之间留有空隙,避免粘连,并在坯底垫三块窑钉,在坯体之瓮间空隙垫上扠(半圆形瓷垫,有大小两种),扠一般在第二层使用,用它把倒放着的坯体连接起来形成整体。装好的坯和窑门之间留的空间要大一些,作为火塘。装好后要在观火口能看见的地方放两样东西,一个叫鸡鸡,一个叫架。鸡鸡是用做釉的黄泥搓成的一个手指大小的小棒子,插在架上,架是用一团耐火泥捏的人形物,装窑时在观火口能看见的地方放两样东西,一个叫鸡鸡,一个叫架,鸡鸡用黄土泥捏成(手指般粗细),放置于瓷泥捏的人形物上,将鸡鸡和架放置于坯体上,作为观察点。

垒窑门。垒窑门前,要将柴和煤放入留好的火塘,用耐火砖和黄泥把柴和煤一层层垒起来,最后在耐火砖的表面糊一层做釉子的黄土,它比黄泥粘的更结实,不容易倒塌。窑门垒到中间位置时,要留一块砖大小的洞作为观火孔,鸡鸡和架(也称太上老君的“手指”)必须在观火空能看到。

烧窑、出窑。点火后,头一天的温度可以达到度左右,此时不要关闭窑顶的口子,以便于排出窑内的水分。水分排出后要封闭顶部的口子,开始升温,每隔20分钟左右添一次煤,一直把炉温升到0度以上。期间要注意通过观火空密切观察火候,如果火候不足烧出来的釉会发雾并有浓重的黑斑,火候过了釉面会变薄釉色局部会偏红,必须烧的又黑又亮才是好瓷。大约烧四五天时间,当架子上的鸡鸡被融化成流体时说明火候已满,就可以停火了。然后让窑温慢慢降低,过八九天就可以出窑了。出窑时要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架在窑顶固定一个滑轮,以便于吊运烧好的瓷器。

传统的民间瓷业是建立在落后的农业社会的手工业,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业文明带着他的商品器宇轩昂地向全球推进,从此,古老的手工业在机器的轰鸣、齿轮的飞转中迅速凋零,一个理性世界则在流水线上高速生成”,20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陶瓷业以自动化、高技术、高质量、低成本迅速占领市场,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粗瓷的替代品塑料、铁器、不锈钢等不断涌现,更加轻便、美观、实用,毛家庄“物美价廉”的民间陶瓷由于细瓷原料的缺乏、资金技术的落后而逐渐失去竞争力,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煤炭开采业加工业的蓬勃兴起,毛家庄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新的转折和进步。但是,自然、纯朴、代表一个漫长时代的毛家庄民间陶瓷将作为一种历史、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工艺、一种文物而永载史册,久久传颂。

作者简介:

  刘殿光,中共党员,历任柳林一中、一小教师,柳林县监察局干事,县纪委办公室主任、常委、正科级检查员、副书记、常务副书记,县纠风办、治超办主任,县水利局局长,现任县老干系统党委副书记。

《清河》投稿邮箱:beiguo

.







































甲氧沙林搽剂
哪的白癜风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wh/64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