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中将再度引爆江西人泪点丨定了南昌要
今天是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星期六
要闻
●江西,你怎么这么牛?28年9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详情
好消息!
近日,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更名为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啦!
你可能要说
变个名字很了不起么?
且看江报君细细道来
解读
从“所”到“院”有多牛?!
经江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月4日已更名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资料显示,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年挂牌成立,它的前身是年成立的江西文物工作队。年,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升格为正处级单位。记者了解到,目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依旧是正处级,人员、经费不变。
据悉,在全国省级层面的文物考古研究机构,目前只有陕西、河南、四川、重庆再加上江西5个省份称之为“院”,其他的称“所”。
有专家表示,由“所”变“院”,这意味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从过去相对事物性的文化机构转变成更加注重学术研究的科研院所,这也意味着江西有望尽快结束长期靠“外援”撑场面的局面。
硕果
28年9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28年来,收获了9顶“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桂冠,几乎是每三年一个“十大考古新发现”,江西获奖密度之高全国罕见。1.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年度)2.丰城洪州窑窑址(年度)3.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年度)4.进贤李渡烧酒作坊遗址(年度)5.景德镇明清官窑遗址(年度)6.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年度)7.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年度)8.景德镇乐平南窑遗址(年度)9.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年度)
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江西瑞昌铜岭商周铜矿矿冶遗址,位于江西北端的瑞昌市夏畈镇的幕阜山东北角,为商周时期的遗址。
该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中国大规模开采铜矿的历史至少已有三千余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矿冶遗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大型铜矿遗存,是中国青铜文明的象征之一,对于研究中国青铜文明的发展进程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丰城洪州窑窑址洪州窑遗址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洪州窑始烧于东汉(25年~年)晚期,发展于东晋、南朝,唐代中期达到鼎盛,至晚唐、五代逐渐衰落。
洪州窑遗址发现于年,遗址内现已发现窑场遗址30余处,主要分布赣江两岸,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平方米。共揭露窑址5座,出土各类青瓷和窑具标本余件。此外,遗址内还发现有隋代至唐代的依山坡以砖或砖坯砌筑的龙窑遗迹。
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两遗址相距约米,其中吊桶环遗址应为仙人洞居民狩猎的临时性营地和屠宰场。时代在距今2~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及距今1.4~0.9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进贤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李渡烧酒作坊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李渡镇。文化堆积主要为元、明、清三个时期。遗存除酿酒相关的设施外,还有大量的陶器碎片,其中以酒具最为丰富。
该遗址是中国年代最早、遗迹最全、遗物最多、时间跨度最长且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型古代白酒作坊遗址,也是中国酒业的国宝,酒文化的重要代表。
李渡烧酒作坊的发现,为中国元代已生产蒸馏酒的论断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实物依据,证实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关于李的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创之。”
景德镇明清官窑遗址景德镇珠山御窑厂遗址是元、明、清三代专造宫廷用瓷的皇家窑厂,一九八三年被公布为景德镇市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保护范围为:东至中华路,西至东司岭,北至彭家弄,南至珠山路。其保护范围为5.43万平方米。景德镇御窑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管办瓷厂。这里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资金,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成为真正的无价之宝。御窑厂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瓷器的祖国,而宋、元、明、清四代官窑则是中国古瓷中的精华。四代官窑瓷器是当时技术水平最高的工匠为满足帝王和朝廷之需,用质地最优的原材料制作而成的,其造型与纹饰也都出自宫廷画家之手,因而这类瓷器无论是在当时或是现在都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瑰宝。
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李洲坳东周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的一坑多棺形墓葬。墓葬形制奇特,埋葬风格独具特点,为全国仅见。出土的丝织品文物,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丝织品,其中的染色织锦服饰,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服装,可以改写中国纺织织造历史和文化史。
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华林造纸作坊遗址位于江西省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东溪行政村的周岭自然村。发现于年,年和年两次共发掘面积多平方米。清理出元代抄纸房遗迹及各类与造纸相关的遗迹。延续生产时间又历经宋朝、元代、明朝,时代顺序清楚,功能相互关联,几乎可以完整再现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所记“造竹纸”有关原料加工的一整套工序。它是中国第一个经过考古发掘的古代造纸遗址,对研究我国古代造纸科技发展史有重要研究价值。
景德镇乐平南窑遗址龙窑全景(由东往西)
景德镇南窑位于景德镇市下辖的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是景德镇市境内目前已知的最早窑业遗存。南窑遗址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运输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码头、储料池以及烧造产品的窑炉等遗迹,再现了南窑唐代制瓷的真实面貌。
酱釉腰鼓
考古专家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遗物,推断出这座龙窑是特色鲜明的中晚唐时期龙窑,并认定这是迄今为止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也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南昌海昏侯墓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数件出土文物创下了全国首例,对于复原西汉列侯葬制和园寝制度价值巨大。海昏侯墓园平面呈梯形,有长达米、保存较完整的墓园墙,墓园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
●江西人,今天请为这位流泪的抗洪将军送送行!↓详情
2月10日下午,微博
军报记者发布了一则的消息,缅怀董万瑞将军——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第31集团军军长、98年长江抗洪前线总指挥,“为这位戎马一生、德高望重的老人祈祷,98年他泪送抗洪战士,今天我们泪别老将军,一路走好!”而被刷屏的这张照片正是由江西日报社九江分社副社长燕平拍摄的。昨天下午
许多江西人看到这条消息后
尘封已久的回忆被唤醒
他们纷纷转发这条消息
并用自己的方式缅怀这位将军
将军有泪不轻弹
让我们穿越回98年
在九江大堤上寻找将军的身影年8月7日是九江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长江九江城防大堤被撕开一个5米多宽的决口,很快就扩大到40米、60米,狂泻的洪水以44米高的落差直扑九江城,全城42万人民群众即将陷入灭顶之灾,万里长江将在这里改道,京九大动脉就会在这里被拦腰切断。
一场气壮山河的九江决口抢堵战打响了!
董万瑞,这位曾经指挥过“成功五号”和“联合96”演习、威震台海的将军,接到命令后紧急飞临九江抗洪一线。将军的话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军人,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死保死守长江大堤,没二话可说。
若不迅速扼住这滔滔洪水的喉咙,美丽的九江城就将很快成为一个水下世界。将军忧心如焚,他在装满矿石和煤炭的驳船上来回巡查,亲临每一个急难险重的位置进行具体的指挥。摄氏40多度的高温使这个57岁的大堤上最年长、军阶最高的老军人不知多少次湿透了军衣。
强烈的紫外线的长时间照射,使他瘦削的脸庞,不仅同大堤上奋战的成千上万的官兵一样的黑,而且在鼻梁和面部的其他地方被晒脱了一层皮,泛出了对比强烈的肉红色。但他疲惫却依然炯炯有神的目光,嘶哑却依然铿锵有力的话语。
董万瑞将军一直坚持在一线指挥,整整三天的70多个小时里,没合过一次眼,只吃过一个包子和一碗面条,危急的形势和山一般重的责任,使他吃不下睡不着,生命的热能仿佛是在一种极限状态下燃烧着。
9月15日,班师凯旋那天,董万瑞将军在接到中央军委和国家防总关于部队回撤的预先号令后,特别通知部队,悄悄上车,不要惊扰九江市民。有的部队从大堤上撤下来后,把驻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个烟头一片纸屑;有的部队把群众的慰问品又转赠给灾民;还有不少部队派出官兵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部队撤离的消息不胫而走。九江20多万群众自发聚集在大堤、车站和街道、公路两旁,挥泪送别子弟兵。
98抗洪不能忘记的画面
年夏,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军民干群团结一心,在中华大地谱写了一出威武雄壮的抗洪壮歌。
太累了,战士倒在地上就睡着了。
年灾区民众送别抗洪大军的场景
年灾区民众送别抗洪大军的场景,孩子举着“长大了,我也要去当兵的”牌子
那年
无数人义无反顾地报考了军校
只是
当昨天的孩子成长为今天的军人
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却离开了
98抗洪纪念MV永远怀念董万瑞老将军
图/江西日报社九江分社副社长燕平摄
“当天在网上看到这条消息时,我简直不敢相信。”作为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江西日报社九江分社副社长燕平告诉江南君。当朋友圈到处在传播,军报记者也发布了这条消息时燕平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燕平回忆:董万瑞将军是8月7日下午乘战备值班直升机紧急飞临九江抗洪一线,当时九江决口的消息震动全国,而大家都没有封堵决口经验,也不知道能不能封堵住。在九江执行抗洪任务的有北京军区、南京军区和武警部队的战士约三万多人。董万瑞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他临危受命,任南京军区九江抗洪一线的总指挥。
燕平说:“老将军那年五十七岁了,每天都在烈日暴晒下,在大堤上坐镇,连续指挥了五天五夜。有人提出让董万瑞将军上指挥船,那里条件相对好些,但被他谢绝。“我要和战士在一起,决口没堵住,我绝不下来。”于是防洪史上的一个奇迹在这里诞生:8月12日下午堵口成功,将军和士兵用血肉之躯堵住了九江决堤。
“老将军为人非常低调!”燕平说,作为一名记者他在堵口现场采访董万瑞,对将军进行拍照,董万瑞严厉地说:“不要拍我,你去拍拍战士们。”
“当我得知他的儿子董三榕排长在九江城防堤56号闸口抗洪时,想采访这对抗洪父子兵,他对部队宣传同志说不准采访,这是军令!”
“九江决堤封堵成功后,抗洪取得胜利,抗洪部队开始陆续撤离。在部队撤离的最后一天,我早上五点多起来,六点多到了当时的九江体育场,部队从这里出发前往火车站。从体育场到九江老火车站,路不长,大概两公里,却走了很长很长时间,九江当天万人空巷,沿途全是送别的百姓。”燕平告诉江南君,八点多钟时燕平在接送部队专列的站台头部拍摄,那里很多学生在送别抗洪战士,大家难舍难分,拥抱、哭泣。“那时候的相机是胶卷的,我在那儿拍摄了还剩十五六张胶卷时开始往专列的站台中部走,发现一群人也在送别子弟兵,里面正有老将军董万瑞,我就站好位置。当时他的表情很凝重,一直看着车厢里的战士。当火车汽笛拉响,他把左手举起和战士们挥别,眼中已满是泪水,场面非常感人,我就拿起相机,拍下了这送别的一幕幕。”
燕平说,在对老将军的采访中能深深感受到老将军对子弟兵们真挚的爱。他有幸做为一名记录者记录下这感人的一幕,感谢老将军,他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铁面将军,布衣情怀!二十年来,很遗憾一直没有机会去南京拜访他。”燕平说到这儿哽咽着,他说老将军为人非常低调,不以这张感人的照片沾沾自喜。董万瑞在训练中对战士非常严厉,但平时对战士很关爱。在他眼里那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他总是希望我们把镜头、把白癜风的偏方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wh/5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