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说到蓝色你会想到什么?大海?蓝天还是小巧的蓝莓?如果这种颜色与瓷器结合起来,又会是什么样子?
我曾在故宫博物院看到过一只梅瓶,小口,短颈,丰肩,像亭亭玉立的古典美人,最特别的是颜色,蓝如深海,色泽莹润。只一眼,便不可自拔的爱上,从此知道这梦幻般的颜色叫做霁蓝。
霁蓝釉梅瓶
清末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记载: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因此霁蓝也常被人们称之为“霁青”。霁的本义按《说文》解释:雨止也。即雨过初晴天空之蓝,犹如水洗。
景德镇窑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
如果把这样的隐喻,引入到杯子的设计中去,会是怎样的结果?一个杯子后面的故事有很多,一阵喧哗后面的感触唯独自己知道。经历过磨炼的陶瓷,在出炉后却显得宁静、安心。这是平静中的生命力,是对于日常生活的热爱。
所以我们决定以此做一款杯子,它应该充满幻想,如海一般的包容,如星空一般的梦幻,同时还要赋予它生活的诗意。
少年时喜读宋词,尤记秦观《踏莎行》的首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多年以后,整阙词已经忘了,但始终不曾忘怀“雾失”、“月迷”两个词。单独拿出来看,也是一种迷离奇幻的美境。
秦少游被称作“词心”,他能将极为纤细幽微的感受表达得恰如其分,“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在词人笔下,“雾”和“月”成为了主体,缠绵悱恻,若即若离。尽管前路茫茫,依旧哀而不伤。
定名诗意的瞬间,我们取“雾失”、“月迷”两词,怀着思古求新之念,设计了这对霁蓝釉本金对杯。
去年一经推出后备受读者的喜爱,今年我们特意邀请了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陶易执笔绘制。升级后的“雾失月迷”对杯,传统手工制坯,外施霁蓝釉,高温一次烧成,蓝如深海,亮如宝石。
好的霁蓝,宛如宝石般的恬静之美,而这种恬静之美,取决于釉料的温度和釉料的流动感。
釉料的流动会产生不均匀的变化,凸起的结构不容易积釉料,就会显得颜色偏浅,而凹下去的结构容易沉积釉料,颜色就会显得深沉。浓淡的变化如同宝石形态厚薄显现出来的玻璃感一样,考验的是匠人对色感的把控。
杯内施以影青,青白如玉,有雨过天晴之感,与本金描绘的圈口相映成趣。“雾失”为高杯、“月迷”为矮杯,形制浑圆。我们通过调整原杯形口径,便于日常的收纳和叠放,同时分写在一高一低杯上的两词排列出了诗句的效果,这正是我们的小器物所要传递的与文化同行的乐趣。
如此,约一知己,取“雾失月迷”杯,围炉共饮,此处便是桃源。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和网络)
点击下图或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点击下图了解好茶专家最新推荐
客服邮箱
service
lifeweek.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wh/10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