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详细最清晰的南昌大都市区规划

今日江西省住建厅今日发布《南昌大都市区规划(-)》,随小编一探究竟!文章后面有惊喜哦南昌大都市区总体规划指导思想按照“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科学谋划南昌大都市区发展,加快南昌核心增长极建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年。其中近期为-年;远期为-年。

规划层次及空间范围1)大都市区:南昌大都市区包括南昌市域,抚州市的临川区、东乡县,宜春市的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奉新县、靖安县,上饶市的余干县和九江市的永修县,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2)大都市区核心区: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范围包括南昌市辖区和南昌县以及安义县的万埠、长埠、石鼻和长均等乡镇,总面积约平方公里。发展思路突出开放、绿色、协调、创新、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国家和江西省发展战略,对接区域发展格局,保障生态底线,强调自然与人文特色发展,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乡统筹,增强核心辐射带动能力,提升南昌大都市区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南昌大都市区定位江西省核心增长极、长江中游区域中心、中部地区开放发展新高地、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生态人文都市。总体发展目标打造核心增长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城镇群,把南昌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开放节点城市和现代宜居都市,打造“实力南昌、创新南昌、开放南昌、智慧南昌、美丽南昌和文明南昌”。经济发展目标1)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完善:年南昌大都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年均增长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0:42;年南昌大都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年均增长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8:48,先进制造业地位不断稳固,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完善。2)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年南昌大都市区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RD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达到40%;年南昌大都市区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以上,RD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达到60%。社会发展目标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年南昌大都市区城镇化率力争达到70-75%;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缩小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城镇化率的差距。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保持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全覆盖。人口结构不断优化: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人才培养使用的新机制,提高人口素质。

生态发展目标生态文明机制健全完善:严守生态优先的发展底线,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锚固自然生态格局和基底,形成大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严格管控各级城镇开发边界,形成集约紧凑的大都市区空间格局。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推行落实: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能源结构战略转型和调整:年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达到40%。构建高效、低排放的发展模式,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远期比年降低50%,主要污染物在年基础上降低30-40%。加快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建设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区,推进“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以郊野单元、环城绿环、楔形绿地、城市公园建设为重点,构建完善的开放空间网络体系。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于8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南昌大都市区发展战略1)区域协同战略:深入推进昌九一体化和昌抚一体化,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扩大参与区域资源配置的经济合作与竞争,提升区域影响力。构建区域核心增长极,全面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2)底线保障战略:增强可持续发展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全面融入环鄱阳湖生态城镇群体系,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资源环境紧约束下的人口、用地弹性应对。3)结构优化战略:优化空间结构,通过跨行政区的资源协调共享,有效破解南昌中心外围二元发展格局,依托多层级的轨道交通体系构建网络化、组群式的大都市区空间体系。4)特色彰显战略:建设“鄱湖明珠、中国水都”,培育区域旅游休闲体系,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实施赣抚下游尾闾工程以及抚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传统村落的文化影响力,彰显大都市区历史文化魅力。全面对接一带一路

全面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省市在产业、经贸、能源资源、人文等领域的合作水平,突出与东盟、中东欧、俄罗斯等市场开展贸易促进活动,把南昌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

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

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地区、海西经济区所在省市的对接合作,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多向合作、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区域开放新格局。通过沪昆、京九、昌景黄等区域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构建南昌与武汉、长沙等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之间的“2小时交通圈”以及南昌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的“一日通勤圈”,提升南昌在区域城市网络中的地位。加快赣江高等级航道建设,通过昌九组合式交通枢纽统筹推进各类交通设施建设和多式联运,构建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调发展推动赣鄂湘三省建立健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着力提升南昌大都市区与武汉城市圈、长沙都市区基础设施互联、产业发展协调、生态文明共建以及公共服务共享水平,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强南昌与武汉、长沙互动合作,推进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作配套、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南昌-武汉-长沙“中三角”核心城市群,进一步增强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沿江(沪汉蓉)、京九、沪昆和向莆走廊联动发展。推进昌九一体化发展1)守住底线,优化昌九空间组织模式:昌九走廊处于九岭山和鄱阳湖生态交界区域,包括庐山世界遗产、鄱阳湖和柘林湖等重要的自然、文化、生态要素,生态敏感度较高。昌九一体化应采用组团式空间结构,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严控城市蔓延,避免昌九连绵化,重点发展昌北、永修、共青城等重要节点。2)共筑枢纽,建设昌九组合交通枢纽和开放口岸:依托赣抚下游尾闾工程,提升赣江航道船舶通行能力,构建九江-南昌港互动互补的组合港模式,与长三角港口群形成喂给联动;完善南昌、九江港的集疏运体系,增加九江货运滚装码头泊位发挥组合港优势,提升昌九综合运输走廊的运输能力,适时增加联系通道;以空港联运为依托,强化昌北机场的区域航空枢纽功能。3)蓝绿交织,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休闲网络:通过地区生态保育机制和国家公园体系的建设,形成包括鄱阳湖、庐山世界遗产、青岚湖、军山湖在内的滨湖蓝色生态旅游发展带和柘林湖—梅岭的临山绿色生态旅游发展带。4)设施共享,促进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研究:设立昌九一体化发展基金,推进金融、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同城化,促进科教文体资源共享。5)新区引领,科学建设赣江新区:依托南昌大昌北地区、永修和共青城沿昌九发展廊道一线建设赣江新区,形成长江中游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地区重要开放高地和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先行区。推进昌抚一体化发展

1)强化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完善生态保护合作机制,重点推进抚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源头保护,推进抚河源生态补偿试点,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建设抚河绿色生态廊道。支持抚河流域纳入江西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重点范围。2)打造昌抚立体综合交通走廊:打造昌抚一体化的全方式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向莆货运专线,利用向莆铁路开行城际客运列车;利用昌抚大道构建城际快速联系通道;疏通抚河航道,强化与南昌新港的联系;建设抚州机场,发展支线航空业务。3)推进昌抚旅游联动:发挥抚州旅游资源特色,推动抚州融入南昌都市区旅游板块,打造南昌旅游休闲后花园。加快建立统一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建立“昌抚城际快列+景区直达快巴”等模式的旅游绿色通道,大力推进旅游便利化服务。4)强化昌抚产业分工协作:落实南昌和抚州两市产业区板块对接,引导昌抚产业分工协作,促进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联动发展,引导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特色产业错位发展,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抚州转移。

构建昌抚一体示范区

依托福银(昌抚)高速、国道,以临川区为中心,包括云山、唱凯、罗针、大岗以及进贤县的文港、李渡等乡镇,建设昌抚合作示范区,打造南昌与抚州合作的战略支点。

南昌大都市区人口及城镇化至年,大都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万人,大都市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约65%,城镇人口达到万人;至年,至年,大都市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75%,城镇人口超过万。南昌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以生态为本底、以区域交通廊道为空间发展骨架、以交通时距圈层为空间发展依托、以城镇组群为空间统筹重点,形成“一核、三组、四廊”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一核”:指包括南昌市辖区、南昌县和安义县部分地区的大都市区核心区。“三组”:在大都市区东南部、西南部和北部分别形成三大城镇组群,分别是抚州城镇组群(抚州中心城区、云山、唱凯、文港、李渡等)、丰樟城镇组群(丰城中心城区、樟树中心城区、八景、临江等)和昌北城镇组群(桑海、永修县城、马口、艾城等)。“四廊”:以南昌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形成放射状的四条发展廊道,包括沪昆走廊(鹰潭-南昌-高安-新余-宜春)、京九走廊(赣州-南昌-九江)、向莆走廊(南昌-抚州)和景铜(景德镇—南昌—铜鼓)生态走廊四条主要廊道,四大廊道形成“夫”字形发展结构。南昌大都市区城乡空间体系

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级中心——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包括:规划大都市区中心城市即南昌中心城区;规划大都市区副中心城市两座,为抚州城区和丰城城区;规划大都市区县级中心9座,分别为高安城区、樟树城区、余干县城、进贤县城、东乡县城、永修县城、奉新县城、安义县城、靖安县城;副县级中心3座,分别为云山镇、大城镇和温圳镇;规划大都市区重点镇21座。规划大都市区一般镇84座。

南昌大都市区用地发展导向

按照集约发展的原则,除了区域性设施用地外,年大都市区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建制镇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年大都市区内城市及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建制镇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平方米以内。

次区域发展指引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思路,将大都市区划分为都市化地区和生态特色发展区,形成7个次区域,实行差异化的发展引导。其中:都市化地区主要包括大都市区核心区、昌北城镇发展区(昌北空港、桑海开发区和永修)、丰樟高城镇发展区(丰城、樟树、高安)和抚州城镇发展区(临川、东乡)。该区应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突出区域特色和建设优美环境,保障城镇化健康发展。生态特色发展区主要包括湖东特色发展区(进贤、余干)、九岭山生态人文特色发展区(奉新、靖安、安义)和阁皂山生态特色发展区(丰城及樟树南部)。应以生态保育和恢复为主,寻求经济发展诉求与区域功能要求的契合点,适度发展生态型产业,引导城镇相对集中、集约发展。南昌大都市区城乡统筹建设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大交通的框架格局,加快都市区干线公路网与乡村道路系统的连接。推进大都市区交通“全域管理”,以多种方式助推城乡客运市场发展和农村客运公交化,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卡通。依托“镇村联动”,推进各级城镇的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向乡村地区延伸,加强乡村设施网络建设,统筹安排公共交通、给排水、环卫、邮政、通信、消防及综合防灾等设施布局。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需求变化,构建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按照“中心城区(副中心城区)-县级中心(县级副中心)-重点镇-一般乡镇-中心村”5个层次,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构建覆盖大都市区的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体系。至规划期末,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达到国家标准和江西省的相关要求。南昌大都市产业布局

1)产业发展方向: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构建优势突出、多元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金融、商贸流通、创意中心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工业:重点打造光电信息、航空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新材料、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高技术产业;优化提升轻工纺织、食品饮料、绿色家电、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服务业:以金融商务、服务外包、生态旅游、文化创意、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商贸为重点,积极发展健康养生养老、科创研发服务、中介服务、会展论坛、教育培训等服务业。生态农业:以优质粮油、高效蔬菜、水产养殖、生态畜牧为重点,积极发展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水果等特色产业。另外,加强同二产、三产的联动融合,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产品流通、特色品牌培育、农业休闲观光等关联产业。

2)产业布局:大都市区产业形成“核心+廊道”的布局方式,即以大都市区核心区为核心,向外沿昌九、昌鹰、昌宜、昌赣、向莆形成五条产业廊道。大都市区核心区为大都市区核心增长极,包括南昌市区、南昌县城、向塘、昌北等,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总部、服务外包、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经济和光电、航空、汽车、医药、材料等创新经济,实现产业动能转换。积极培育智能装备、互联网经济新业态、新型消费、创新创业等新经济增长点。昌九产业廊道依托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云山经济开发区,形成南昌北面产业发展廊道。发挥现有有机硅等产业基础,利用靠近机场的区位条件,积极开展有机硅创业基地、产品研发中心和行业协会建设,增强有机硅产业关联度和配套能力。积极培育机电和新型材料产业。昌鹰产业廊道依托进贤工业园、东乡经济开发区等,形成南昌东面产业发展廊道。进贤县主要发展壮大医疗器械、钢结构以及文化产业集群;东乡县以轻工纺织、汽摩配件产业集群为重点;余干县则重点发展食品、能源及建材产业集群。昌宜产业廊道依托高安新世纪工业园、奉新工业园等,形成南昌西面产业发展廊道。高安以建筑陶瓷及材料、光电及新兴产业为重点;奉新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适度发展林竹木加工、旅游产品制造等绿色轻工产业。昌赣产业廊道依托丰城高新区、城北经济技术开区等,形成南昌西南面产业发展廊道。丰城以资源循环、机械电子、精品陶瓷、新能源及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樟树以中药、盐化工、食品酒业为重点。另外,依托省级园区建设返乡务工人员创业园和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区。向莆产业廊道依托金巢经济技术开发区、昌抚合作示范区等,形成南昌东南面产业发展廊道。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医药、金属加工新材料、新能源及纺织服装产业等工业以及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服务业,积极打造成南昌及海西经济圈产业转移承接基地。

南昌大都市区铁路系统规划

客运铁路系统主要以快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市郊铁路为主干,普通铁路为补充。快速铁路形成“两横两纵”的网络布局。横向包括沪昆客专和昌景黄客专;纵向包括京九客专和向莆铁路。利用客专与城际铁路组织开行“八放射”的城际班列。建设“六射一联”市郊铁路的网络。大都市区货运铁路系统由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组成。主要以向莆货运铁路、南昌-修水铁路、南昌-万载铁路和南昌西环线为主,以京九铁路、沪昆铁路、京九铁路抚州支线、丰洛支线、吉武铁路和鹰梅铁路为辅助。

南昌大都市区公路系统规划规划大都市区形成“一环两联八射”的高速公路网格局。中心城区外围高速成环;“两联”为西绕城高速外绕线和东乡-昌傅-奉新高速;“八放射”包括(南)昌九(江)高速G70、(南)昌铜(鼓)高速G60N、(南)昌上(栗)高速S38、沪昆高速G60西段、(南)昌宁(都)高速G、福银高速G70南段、沪昆高速G60东段、(南)昌德(兴)高速S36。依据江西省省道网规划加密大都市区内国省道网,规划国道网形成以南昌为核心的“十射一联”结构,“十射”包括G(永修方向、樟树方向)、G(永修方向、抚州方向)、G(高安方向、东乡方向)、G、G(靖安方向、余干方向)和G;一联为G。南昌大都市区航空规划扩建昌北国际机场,新建第二条跑道,飞行区等级为4F,年旅客吞吐量万人次。建设昌北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实现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公交、长途、自驾、出租车等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迁建青云谱机场,选址位于瑶湖东侧,占地4亩,满足中航工业洪都现有产品及后续产品试飞要求。新建抚州机场,定位为支线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年旅客吞吐量50万人次。推进樟树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定位为支线机场。新建高安、奉新、靖安3个基地通用机场,丰城和余干规划2个一般通用机场。南昌大都市区水运规划

结合赣江尾闾工程,规划“两横一纵”的高等级航道网络格局,“两横”为信江、赣江东河和信江西大河,“一纵”为赣江。恢复抚河河道通航能力,重点推进赣江高等级航道网建设。

南昌大都市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

大都市区综合交通枢纽包括核心枢纽和辅助枢纽两级,形成“三心十一辅”的布局结构,形成多式联运的交通运输体系。三核心枢纽包括昌北综合交通枢纽、南昌西站客运交通枢纽、向塘综合交通枢纽。十一辅助枢纽包括:南昌站枢纽、南昌东站枢纽、永修枢纽、奉新枢纽、安义枢纽、高安枢纽、丰城枢纽、樟树枢纽、抚州枢纽、东乡枢纽、余干枢纽。

南昌大都市区供水规划积极探索都市区区域和鄱阳湖流域水源地联动,建立水资源联动机制,适当建设一些区域性水厂和供水管网,进行跨区域供水,提高都市区供水的安全。南昌大都市区排水与污染治理规划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收集系统的建设,落实水功能区管理,全面实施纳污总量控制。坚持统筹布局、安全环保的原则,加快城乡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形成与建设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南昌大都市区能源供应规划

完善都市区电源建设,规划新建彭泽核电(4×万千瓦)电源和引入鄱阳湖区域的风能,规划扩建新昌电厂和黄金埠电厂,积极与抚州电厂对接。加强与华中电网的联系,逐步建成KV电网,加密KV高压电网,预留4条特高压电网走廊,形成环绕都市区核心区的KV环网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城市能源供给网络中的使用比例,优化区域能源结构,都市区燃气管网要与江西省天然气管网顺利对接,利用现有的燃气输气干管,逐步接入到都市区各个地区。

南昌大都市区环保环卫规划

年大都市区内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5%以上。垃圾处理场布局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方式。

南昌大都市区综合防灾规划分片区、按城市重要等级进行防洪设防,按标准加高加固防洪堤的建设。推进大都市区内治涝工程、鄱阳湖蓄滞洪区以及鄱阳湖区重点圩堤达标建设和1-5万亩圩堤、单退圩堤等防洪工程加固整治和建设。消防规划遵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都市区消防站布局按照国家消防站规划规范要示,消防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最远点,每个消防站的责任区面积为4-7平方公里。按“平战结合,平灾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城市防灾系统,增强城市综合发展能力与防护能力,达到最佳的建设与防护效益。可结合居住区地下停车库设置,出入口宜设于交通方便的地段,以利居民就地逃离。南昌大都市区海绵城市建设引导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有条件地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加强南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重点保护南昌市“一城、三街、四片”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心城区深化对历史地区的总体风貌要素的全面保护,严格保护传统街区整体环境和文化特色,适度引入文化创意、展览、教育等功能。推进抚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入挖掘抚州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特色与内涵,构建科学合理的保护框架体系,统筹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抚州历史文化,统筹保护与发展,积极启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

推进历史文化名镇临江镇保护与开发,保护临江古镇的传统街巷空间格局、沿河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体现古镇特色商业文化、“药都”文化、科考文化和宗教文化。推进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开发,包括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分别为罗田村、贾家村;1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分别为白马寨村、厚板塘村、水南村、京台村、陈家村、浯溪村、汪山村、前后万村、李家村、周坊村、民国村、朱桥梅村、上池村,及时编制保护规划,重点保护村落的历史空间格局、周边自然环境、传统建筑以及生活文化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

传统特色村落保护传统特色村落保护结合新农村建设、生态观光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等开发建设,大都市区内重点保护传统特色村落共12处。南昌大都市区旅游规划布局

整合大都市区生态景观资源、旅游资源,以南昌市、鄱阳湖、庐山西海等旅游目的地为主体,构建大都市区“一带三圈、一核三心”旅游空间布局体系,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目的地。环城游憩带:整合大都市区区域旅游资源,依托区域绿道网,建设串联永修、靖安、奉新、高安、樟树、丰城、抚州、东乡、余干的大都市区环城游憩带,并衔接三个游憩圈。环湖游憩圈:主要包括鄱阳湖、金溪湖、军山湖、青岚湖、芳溪湖、韩家湖等水系区域,发展定位为世界级生态湿地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业转型示范区。环山游憩圈:主要包括梅岭、九岭山、庐山西海等区域,发展定位为国家级养生度假胜地。环丘游憩圈:包括阁皂山、竹山、罗山等区域,发展定位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示范区。

南昌大都市区国家公园建设

大都市区重点建设鄱阳湖、云居山-柘林湖、九岭山和昌东(包括青岚湖保护区域)四大国家公园。试点国家公园管委会机制,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适度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着力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选择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间最行之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模式。

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发展规划

1、核心区人口与城镇化

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打造核心增长极,壮大城市规模,以产业发展引导人口集聚;以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有序推进进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至年,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约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7%,城镇人口达到约万;至规划远期年,南昌大都市区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达到约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85%,城镇人口达到-万。

2、城市发展方向与战略空间布局

基于鄱阳湖和梅岭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保护要求,核心区东、西方向不宜发展,重要的生产资源主要沿京九、沪昆廊道聚集。因此,大都市区核心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主要为向北、向西南和向南。与区域发展战略对接,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对应,规划提出将南昌大都市北翼的昌北片区、西南翼的石埠片区和南翼的向塘片区规划作为南昌重要的战略潜力地区,纳入南昌中心城区发展框架,预留用地,承接人口疏解与中心功能外溢,是大都市核心区的副中心和新兴增长极。

3、城市开发边界

为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划定南昌城市开发边界:北至桑海开发区与永修县边界,南至G60沪昆高速公路,东至塘南,西至石埠,边界范围内总用地面积约平方公里。

4、核心区空间结构

按照建设“揽山临湖”的山水都市发展要求,控制东部鄱阳湖滨湖生态敏感区的发展,西部新建撤县设区,高速公路外移,梅岭揽山入城,城市向昌北、石埠和向塘拓展,形成“东湖西城,半环城市半环湖”的总体空间格局,形成“多中心+多廊道+圈层式”的空间结构。“多中心”指建立由一个南昌城市主中心,昌北、石埠、向塘三个城市副中心,多个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组成的多层次功能网络。“多廊道”指对应大都市区的发展廊道,包括沪昆走廊(鹰潭-南昌-高安-新余-宜春)、京九走廊(赣州=南昌-九江)、向莆走廊(南昌-抚州)和景铜(景德镇—南昌—铜鼓)生态走廊。“圈层式”指将大都市区核心区由内向外进行差异化发展指引。其中,内圈为更新提升地区、中间圈层为优化拓展地区,外围圈层为战略潜力地区和郊野发展地区。

5、核心区综合交通规划

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由高速路、快速路共同构成双环骨架路网,即高速环线和快速路内环线。高速环线由东绕城高速、西绕城高速和南绕城高速构成。快速路网结构为“六横三纵”,六横为北外环快速路、孔目湖大街-富大有路、九洲大街、昌南大道、小蓝大道和富山五路,三纵为枫生快速路、高新大道和天祥大道。其中,利用以昌南大道、天祥大道、富大有路-孔目湖路、枫生快速路组成大都市快速内环线。

2)城市铁路(轨道)系统规划

核心区与外围县市及核心区内部的交通联系主要以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为支撑。市郊铁路系统布局结构为“六射一联”。城市轨道网格局结构为“环+放射”。依据《南昌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调整》的轨道网络规划方案,新增增6、7和8号线形成市区轨道环线,新增9号线联通西南片区和东北片区,1、2、3、4号线延伸与市郊铁路在昌北机场、九龙湖和向塘枢纽换乘衔接。货运铁路包括现状南昌西环线、沪昆铁路和京九铁路,新建向莆货运铁路、南昌-修水、南昌-万载铁路、龙头港疏港专用线。向塘西站和乐化站作为南昌铁路货运主枢纽。

6、核心区产业布局规划

规划形成五个产业片区,分别为核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昌北临空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区、望城都市产业区、昌南先进制造产业园。核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依托红谷滩金融商务区、红谷滩新区商业中心、八一广场中山路商业中心发展高端商业、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大昌北临空经济区主要依托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发展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瑶湖创新中心、昌东都市型产业园发展航空产业、光电产业、生物医药、科创研发、创意设计、大数据等产业。昌南先进制造产业区主要依托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武阳中小型创业园等发展汽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医药医器等产业。望城都市产业区主要依托望城开发区发展都市型产业、楼宇经济、休闲旅游、总部经济等。

7、核心区公共服务规划

1)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目标

围绕市民幸福,以健康城市、学习型城市、友好城市为发展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发展面向未来的服务全生命周期、全口径人群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均等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体系,提升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宜居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结合中心体系布局形成主中心-副中心-地区中心-社区中心四级布局方式。

2)文化设施规划

至规划期末,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文化中心。昌南新建江西文化艺术中心、象湖文化中心;完善滕王阁西南新洲地段的省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形成集文化、旅游、展览、科技为一体的市级文化娱乐中心。昌北城红谷滩中心区建设图书馆、青少年宫等市级文化娱乐中心及红角洲文化中心。国际会展、文艺活动、体育赛事、对外交流活动等举办频率不断增加。

3)教育设施规划

提高发展质量,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开放度。大力发展高等和中等教育,完善昌南瑶湖、昌北红角洲两处大学园区,完善位于蛟桥片区的教育园区。旧城区内部分高校逐步迁入新大学园区。提高高等教育与社区的融合,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和加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完善现有学校设施,各居住区均按国家有关标准相应配备中小学、托幼,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高教学质量。老城区改造要充分考虑中小学、幼儿园改(扩)建用地及配套的需要。

4)体育设施规划

按照市级-片区级-地区级布置体育中心。市级体育中心主要完善现有江西省体育中心、红角洲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和瑶湖江西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举办重大体育赛事预留场馆空间。

5)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建立市和区(县)医疗救护中心、疾病控制中心网络,完善社区配套设施。按“医院——医院——医院”分级分类设置医疗设施,医院均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配置,形成覆盖全市、分工有序的多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中心城急救半径3公里,郊区急救半径10公里。

6)养老设施规划

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构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满足多元需求”的养老设施空间格局。

8、核心区旅游规划

综合考虑中部六省旅游联合开发、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验区建设、城市格局改变等外部因素影响,形成“一廊一带、一核五区多点”的旅游空间格局。

“一廊”为沿赣江文化旅游走廊,集中了文化休闲、创意旅游、旅游服务中心等功能,是核心区文化与旅游功能最集中的地区。

“一带”为南昌市的环城游憩带,构成了南昌市近郊及中远郊旅游合作及发展的重点。环城游憩带在丰富南昌市旅游产品体系、增强南昌市旅游吸引力方面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一核”为南昌中心城区,是旅游服务核心,辐射带动整个南昌旅游的发展,构建要素齐全的旅游产业体系,完善配套的服务功能和带动性强的辐射作用。

”五区”为山地生态休闲区、湖泊生态休闲区、近郊休闲区、文化休闲区、鄱阳湖生态休闲区,是核心区内的旅游吸引物密集区。

“多点”为多处旅游景区和重要旅游景点。结合重要的公园、湿地、文化集聚地等形成旅游景区。结合南昌十大文化符号规划重要的旅游景点。

9、核心区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南昌历史城区的保护框架为:“一城、三街、七片”。“一城”为规划范围内的历史城区,保护古城的格局、形态,以及控制整个古城的风貌景观。“三街”:为位于历史城区内的3个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贤仓历史文化街区。“七片”:基于南昌所特有的景观风貌格局,以及城区内存有具有一定历史风貌地区的现状情况,规划的3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以及4个内湖环境风貌区。分别是滕王阁历史文化风貌区、八一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三眼井历史文化风貌区、东南西北四湖环境风貌区。

10、核心区生态与绿地系统规划

对接区域生态系统,强化“环、廊、楔、园、网”的生态空间结构,明确环廊、三圈层的生态控制要求。郊野发展地区以郊野单元为生态保育基地,优化拓展地区以环城生态绿环、楔形绿地为锚固,更新提升地区以滨水景观廊道、城市公园为主体,构建生态化、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开放空间体系。核心区水系构成“一江通三河,九龙串十珠”的空间结构,“一江”即赣江,“三河”即抚河、玉带河与乌沙河,“九龙”指昌南城区五纵三横河道和昌北城区的乌沙河,“十珠”为瑶湖、艾溪湖、青山湖、东南西北湖、象湖、梅湖、前湖、礼步湖、黄家湖与孔目湖。

11.核心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供水

核心区内主要取用赣江水为水源,同时积极完善抚河和水库为应急水源引水工程。考虑到核心区北部(临空经济开发区)位于赣江下游,水质不能满足饮用水要求,因此规划引潦河水为水源。

2)供电

预测到年核心区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人均综合用电量千瓦时,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时,最高用电负荷万千瓦。在核心区西部范围外规划设置一座水电站(洪屏水电站),装机总规模为万千瓦。不足的电量从湖北、长沙、鹰潭等地引入。

3)燃气

构建由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和江西省燃气管网的多气源供应格局,形成供需平衡,气源结构合理,主干管网互联互通,应急保障体系完善的现代化城市天然气系统。

4)邮政、通信

构建以高速、泛在、智能、融合、安全为典型特征,形成“海、陆、空、天”一体化的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信息通信按需服务的能力,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城市,全方位、高能级地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加强重要无线电台站保护工作。

5)固体废物处理处置

结合都市区垃圾处理场规划布局,在核心区范围及周边设置三座垃圾处理场,分别为麦园垃圾处理场(处理规模为吨/日)、城东垃圾处理场(处理规模为吨/日)和泉岭垃圾处理场(处理规模为吨/日),总处理规模为7吨/日。

6)雨水排水及海绵城市建设

核心区范围内实现雨水系统全覆盖。新建地区实行完全的雨、污水分流,有条件的已建合流系统逐步改造为分流系统。

雨水排水系统暴雨重现期标准,都市区核心区重要区域为5年一遇,一般区域为3年一遇,立交为10年一遇。治涝标准为50年一遇一日暴雨不淹重要建筑物。

7)污水排水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治理为主的方针,逐步完善污水排水系统,保护好城市水源,改善水环境质量。新建地区采用分流制排水。有条件的合流制排水地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污水处理率力争%。

8)核心区综合防灾

规划预留主要防灾轴,核心区发展建设过程中,应保障其最小宽度控制在40米以上,控制重大、特大灾害的规模效应,防止次生灾害大规模蔓延。

根据“就近避难,快速疏散”的要求,利用现有和规划建设的公园、绿地、体育场、大专院校等旷地以及地下空间,建立布局合理的避难场所网络。

创新南昌大都市区体制机制建设

1、建立大都市区联席会议制度

建议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发文成立南昌大都市区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由领导小组召开由各省支部门以及南昌、抚州、九江、宜春和上饶等城市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商讨区域性发展事项和重大建设工程,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制度化的沟通、协商和决策,有效推进大都市区的经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协调发展。

由联席会议审议和推进大都市区各专项规划的编制、战略性发展地区的规划管理、区域生态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控、鄱阳湖流域的管理协调、生态敏感地区的一体化规划管理、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等事项的区域协调或合作。

2、建立相邻行政区的沟通和意见征询机制

永修的发展应与昌北临空经济区和桑海开发区发展相协调,丰城发展应与樟树发展相协调,高安-大城的发展要与南昌石埠地区发展相协调,抚州中心城区的发展应和昌抚一体化示范区及进贤南部地区发展相协调,鄱阳湖滨的县市发展应相互协调,安义、靖安和奉新发展应相互协调。

涉及跨政区和与其他政区比邻的规划建设事项,应征求相关政区的意见,如有分歧意见需报上级主管部门协调或裁决。各市在报送省级部门审批规划和建设项目时,应一并上报相邻政区的意见及采纳情况。

3、推动“多规协调”工作

依据大都市区规划,汇总规划、国土、林业、交通、水利、环保等部门的专项规划,将有效的控制线和斑块成果建立数据库,建设统一编制期限,统一空间坐标系,统一分类标准的多规协调平台。

4、突破产业发展体制性障碍

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打破企业、行业垄断和地方壁垒,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逐步实现大都市区的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大都市区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联盟,构建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组织机制;建立大都市区协调发展引导基金,专项用于产业协调发展项目支持。

5、在环境保护领域引进市场机制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优化环境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作用。研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可能性,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坚持排污者付费、市场化运作、政府引导推动原则。推进环境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在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领域,采取特许经营、委托运营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试行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对污染场地治理和区域环境整治等,以环境绩效合同方式引入第三方机构来承担治理任务。建立阶梯水价机制,运用市场手段鼓励节约用水行为、树立节水意识。明确生活、生产、特殊用水等不同目的的水价阶梯制度,严格控制农业、工业用水量。

6、创新城乡社会治理模式

差异化的实施评估考核办法和管理机制。围绕分区差异化发展的目标、管控要求和空间政策,明确差异化的实施评估考核办法和管理机制。积极促进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生态环境等政策的配套实施。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wh/102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