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一名印刷工人,在废品站捡到一枚邮票,

北京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万成交!”随着拍卖员的喊声,一个小木锤重重敲在桌子上。

被拍卖的是一枚邮票。

这枚邮票能够在年卖出这样的价格,实在让人意外。

而邮票的拥有者,是已经下岗的印刷工人孙德胜,他对于这样的价格也十分意外。

“这还是自己在路过废品时,不小心一脚踢出来的东西吗?”

卖废品补贴家用

孙德胜,家住北京,在八里桥附近的一家印染厂工作。

当时的工厂容纳了生活和工作的所有基础设施,所以印染厂的工作,是可以得到很多人倾慕的。工厂设施的完整性,甚至连员工上班时,孩子都可以直接在工厂内的幼儿园上课。

这种铁饭碗似的工作,和优越的基础生活条件,让很多人都望尘莫及。孙德胜也很安于这种繁忙又温馨的生活。

年4月15日,孙德胜觉得多年前家里的废旧纸板和书本,堆在家里太碍事。于是准备给家里打扫一下卫生,将这些年久无用的东西都清理一下。卖给收废品的,好歹比放在家里充作占地方的垃圾强。

当年大多数家庭对废旧纸板和书本的处理方式都是拉到就近的垃圾站,然后卖给垃圾站的负责人。如果情况好的话,还能换个块儿八毛的,也是变废为宝、补贴生活极其重要的一种方式。

可是清理垃圾比他想的要麻烦很多。好不容易整理好了家里的垃圾,拉到了远处的收购站。在收购站老板的帮助下,称完了一车的废品。在计算完毕价格后,孙德胜拿着老板递过来的三块钱。

三块钱现在看来虽说不多,但当时印染厂职工一个月的伙食费也不过是这个数。拿了钱的孙德胜正准备离开时,被一大堆晾晒平铺在废品收购站门口的废纸吸引住了。

年头久远的“废纸”

因为那些纸看起来就已经很有年头了,大概是六七十年代时,工作生活中常见的纸张。大多是一些企业单位记录物件账册的纸,正当他准备走上前细看的时候,脚下成堆的书本差点让他摔了个大跟头,于是他生气地用脚一踢。

但正是这一踢,从一堆书中飞出了一张火柴盒大小的蓝色纸片。

瞬间,孙德胜的全部注意力,被这小小的一片方纸吸引了过去。等他捡起落在地上的纸片,认真一看,却发现这张纸貌似与自己前不久看过的集邮册中的邮票极度相似。而且集邮册中的邮票,还是当时存世极少的蓝军邮。

这个发现让孙德胜欣喜若狂。面对这个极度“意外”的惊喜,他害怕收购站的老板发现这件事会不让他走。孙德胜当下选择拿着这张邮票和夹着邮票的那本书。趁着老板分神忙别的事情,他怀中夹着邮票和书,一路狂奔回到了自己家。

路旁的邻居看到了张德胜神色匆匆,还笑着问他:这是捡到了什么宝贝不想让我们知道吗?

万分欣喜

确实是一个宝贝。张德胜回家后,将怀中的书和邮票珍而重之地掏出来。仔细端详之下,他才发现这张邮票因为在书中夹着,还避免了被水浸湿而损毁的命运。

惊喜之下,为了确认。他又掏出了不久前买的“图像集邮册”,仔细对比之下,张德胜终于确认了,这就是集邮册上所描述的“蓝军邮”。

确认之后的张德胜倍感心安,一是觉得这种邮票价值不菲,可以用作收藏;二是在如今这种有价无市的市场下,蓝军邮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纪念邮票”。而如今这种能引得万人空巷的“宝贝”,竟然落到了自己手里。

也许,在一般人看来,这就是上天送来的发财机会。但是对于张德胜这种对集邮充满了爱好和热血的人来说,这种“有价无市”的珍宝,怎能用来换取金钱?

蓝军邮的故事

为什么一张普普通通的邮票,会如此吸引人,如此“珍贵”?

其实“蓝军邮”作为我国第一套军人专用的邮票,本身就拥有极大的纪念价值。可是这款发行于年的邮票,却在发行了几年之后,不仅中断了发行,有关部门还命令当时的军人将手中现存的邮票销毁?

这是因为什么?

其实在当时,这款仅供“军人”使用的邮票由于没有邮箱代号,在军人与亲友通信时,容易增大对当时的“军事秘闻”的泄露风险。再加上军人的户籍杂乱,难以系统性管理,就让很多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于是有关部门在听闻了这个建议后,决定对这款邮票“延期使用”。

之后,有关部门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当时已经流传出去的邮票进行召回。

无法召回的邮票,则号召当时的军人亲属主动销毁。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能完整保存下来的蓝军邮,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在那个主要通信方式还是书信的年代,邮票就是通信的必需品。能将手中本就缺少的邮票保存下来,实属难得。

“物以稀为贵”就是这款蓝军邮最真实的写照。

孙德胜的“希冀”

在得知自己无意间捡到了如此珍贵的邮票后,孙德胜喜不自禁。而后他又想起当时一同带回来的还有一本书。抱着一丝侥幸,孙德胜盼望书中还夹存着别的珍贵邮票。

于是他将那本书一页一页地,翻了个底儿朝天。但书里面再也没有“飞”出来一张邮票。

孙德胜颇感郁闷,所有的希望都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迅速膨胀,又化为乌有。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顿生挫败感。可转念一想,如今有了这一张,大概已经是天赐的“幸运”了。

此时的孙德胜十分重视那张邮票,他深信此时的生活虽说不算富足,可他对于现状十分满足,而这张小小的邮票,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对他的生活有着强大的助力。

生活的“世事无常”

在将邮票保存好之后,孙德胜的生活就回到了普通又温馨的现实。那枚邮票一直躺在邮票资料书里,时间久到孙德胜自己都快忘记了还有这枚邮票的存在。

如果不是那场波及范围极广地“下岗潮”,这枚邮票大概会跟着他一辈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不少国营企业因效率低下,债务频发,濒临破产。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国营企业员工要直接面对下岗,曾经的“铁饭碗”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让人安心,不少员工下岗后要面对失业浪潮。

更有人每天都在菜市场晃悠,看菜市场的小贩收摊时扔掉的烂菜叶子,他们都会捡回家,只为了孩子或者家人能有口吃的。

在这种时代困境之下,孙德胜和众多饱受摧残的下岗员工一样,担忧着生活如何继续。看着愈加老迈的双亲,和嗷嗷待哺的孩子。孙德胜第一次开始痛恨生活的残酷和自己的无能。

孙德胜的妻子很温柔,对于他总在街上捡拾烂纸片的行为虽说不理解,但也从未出言讥讽。可是眼看家里愈加困难,习惯了工厂闲适的孙德胜又难以找到其他谋生的门路。于是妻子叹了口气,“那些纸片片,如果能换粮就好了啊……”

孙德胜也跟着叹气,但一秒之后他又欣喜若狂,又是哭又是笑的,好像中了什么大奖。

他的妻子看到了着急不已,忙问怎么了。孙德胜喊道,那枚蓝军邮!十年前的蓝军邮!

触底反弹

在孙德胜枯坐数日为了生计愁苦后,妻子的一句话却点醒了他。那枚当时已经是稀世珍宝的蓝军邮,如今肯定可以让一家人度过眼前的苦难。

将近十年过去了,孙德胜略显忐忑,因为他也不知道在多年的环境变迁之后,他还能不能找到那一枚一寸见方,不起眼的小邮票。

话虽如此,但许是下意识对于邮票的保护。孙德胜还是在那本邮票鉴赏的书中,找到了那枚“蓝军邮”。

十年的光阴中,邮票安安静静地躺在书中。精密的保护让他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虽说在捡到这张邮票之后的孙德胜在路上遇到废纸都会多看两眼,但是他再也没有遇到过如此珍贵的邮票。

对于一个爱收集邮票的人来说,这个蓝军邮的意义不能用金钱衡量。但是此时,孙德胜首先要面对的,是家人如何生存下来。

用过的蓝军邮

在两相权衡之后,孙德胜还是拿出了这枚邮票,将它送往了北京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这家拍卖公司的公开拍卖会上,这一枚简单的邮票,吸引了成百上千人的眼光。仅仅竞拍人数,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百余人。

参加拍卖的每个人都如同捕猎的雄狮,已经认准了这枚罕见的蓝军邮。

而孙德胜在幕后听着那一声声的竞价,如同一声声的重锤正正砸在了心口。原本只希望能缓解家庭的磨难,但是当那个数字涨到,后面还跟着“万”的时候,孙德胜的心情就已经难以名状了。

那可是九十年代啊,哪个城市出了万元户都能上报纸的时代。上百万,在孙德胜耳中更像一个数字了,一点概念都没有。

于是在几百轮激烈的角逐竞拍后,这枚邮票最终以万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这个价格,瞬间就刷新了中国邮票拍卖价格的记录。

而对于孙德胜来说,在拍卖行抽取了大概10%的佣金之后,这笔钱依旧可以让家人不愁吃穿,甚至可以过上称得上“富庶”的生活。

“无心插柳柳成荫”,世间的事情好像就是如此戏剧。毫无贪婪之心的孙德胜得到了那个万人垂涎的珍宝,而他不得已的售卖,也只是为了能够让家人过得好一点。

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一股向上的劲头。既不能整日幻想天降好事,也要相信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会有美好的结局在等待着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tw/14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