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肯定工匠的创造价值才是景德镇工匠
一句话景德镇民窑都在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追求利益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他们要生活,何况工匠终归是工匠,工匠本身并不是工程师、按字面理解就是具有某项手艺特长来讨生活的人。所以作为经营主体,工匠必须平衡投入与产出。他们必须用尽可能省的投入实现所期待价值产出的最大化。
好工匠之所以对工艺精雕细琢,之所以不断钻研不断创新,背后的驱动力就是实现价值,或者说利益的最大化。
让甘处卑微地位安守本的工匠们耐住寂寞不求市场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确实是有点难度的。
匠人们要吃饭,民窑产品其实就的紧跟市场的步伐,什么卖的好他就做什么,甚至不需要过度的原创想法,仿名家,照抄其它市场上的现有品牌,一把利坯条刀,直口钳子,补水毛笔就可以成为一部分匠人的干活工具,当然完成的成品结果是:产品粗糙,经不起细看。
晚明王世懋《二酉委谭》中描述景德镇时,有说到“民既富,子弟多入学校,然为窑利所夺,绝无登第者”的记述。意思就是在以前富裕的景德镇人都是选择读书的,所以景德镇的工匠来自八方,绝大多数是清贫的,没有受过多少教育。
“不会读书就去坯房学徒”的想法景德镇的父母至今也这样对自己的小孩说,可见学手艺在很多人眼里终究是下下策,只是一个不至于饿肚子的特长。
这其中有家长的无奈,但也包含着一丝希望,能吃苦且心灵手巧靠做瓷器过上小康日子的工匠不胜枚举;他们通过口传心授自己点点滴滴的经验,发挥各自的小窍门、小聪明,将帝王、将相、富豪、宫廷艺术家、艺术鉴赏家、收藏家等诉求都用自己的笑聪明和大智慧来有效融合,于是总会有一些工匠过的很好,也一部分依然过的不好。
有人说景德镇是没有城墙的城市具有包容性,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因为传统手工匠人终究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注定这个产业必须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包容性,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份包容性才让制瓷业的门槛太低,没有祖传不要紧,多走走跟个师傅,总也能学到一技之长。
但这种武林高手的独门绝技一家继承,肯定不是工匠精神所为。这是单纯和原始的归属关系,不是一个健全的培养体系,这样的情况下“工匠精神”就是一座空中楼阁,变得毫无意义,这一点对于当下这个充斥速成诉求和快餐文化的功利社会尤为具有启示作用。
而在欧洲和日本的工匠精神之所以可以精益求精,是因为不仅有特长学校,更有工业行会可以做为一个保护工匠的体系来推动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动力,当然也就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各种工匠技术的有序传承、不断改进和广泛传播。
无论在哪,工匠精神”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一定需要保障的,包括肯定工匠的创造价值,给予创造者的切身利益,更为重要的,要让更多人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意识、才会有更多工匠愿意为追求卓越品质而放慢脚步精益求精。责任编辑:曾雅娴
编辑:余劼
美编:文俊超
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化江西「ID:whjx_huabao」
投稿/咨询/交流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tw/11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