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的一封信关于景德镇学院产教融合项
致华萃的位小伙伴。
大家五一快乐,我来晚了。文章有点长,感谢你看完。
今日的第一次大家好。景德镇学院产教融合的项目自年11月15日我有幸参与,至今已历时天。
当时我们的团队面对复杂的情况无从下手,产教融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项目,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多数时候都在考验我们的统筹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最重要的是,非常考验我们的专业性。
从一开始数次会议的课程内容框架梳理,到后面熬夜奋战筹备对学院各领导的汇报会,学员疑问的解答会。
到中途的连轴转的每月,每周,每天的具体课程筹划、教学资料准备、不同性格的43位学员的组织和管理……
再到最后终于亮相在大众面前。
我作为项目的组织者之一,也作为直面观众的汇报者之一,接受了许多非议,也收获了一些褒奖,都是我成长路上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个过程中,我很幸运有一群值得信任的伙伴,他们给予了我非常强大的支撑,也是我前行的动力之一。
首先是三位领导的信任,谢总决定拿下这个项目,并多次在忙碌的行程里抽时间与我们开会梳理思路。百玲姐协调最关键的人支持我们,让项目得以延续。
以及非常重要的,抗下景德镇学院这个项目,并让我们能放手一搏的鄢老板和她们的团队。
其次是参与项目的核心成员,邓茜协调资源,在项目的开始组织大家分组指导,以及在一些关键节点提相应建议。
朱敏协调市场,从直播到推文,再到分群-单点推送消息,协助调试等,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成果呈现。
王胜民在景德镇当地协助推进项目,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动盖章,走流程,为老师们谋福利。
小梅则是默默承接了很多大家看不见的工作,为我分担了很多很多。杨界则是入职后就跟着我在武汉—景德镇来回跑,既要推进项目,还要参与课程。
酒店到学院路程远,学院上课早,早上6点半出发,晚上7点半回程,这几个月连轴转没有休息,也没有说请个假,休息一天,不去学校了……
连来参与的一线老师都说:从没上过强度这么大的课程。还有各位的每一个朋友圈转发,都助力我们被更多人看见。
????????????/
景德镇学院的产教融合项目,对我们意义非凡,高度够,难度大,体量足,完整地实施下来。
我个人决定把它列入华萃里程碑的事件之一(如果你点赞,我就认为你也认可这件事)。
同时,器成的新课程体系,我们花了数年时间筹备,但准备推出时,无论内外,都觉得抽象。大家认可我们的理念,也认可我们的课程设计,但对于参与却有些犹豫。
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成果因为保密性,而暂时无法大范围地发送,只能与一些专家等点对点地面谈。
景德镇学院的项目其实是对我们转型,以及新体系的系列实践项目之一。
系列实践项目还包括厦门的基教展会,重庆的教研活动,景德镇昌江实验学校的公开课,以及我们筹划的多个项目等等。
这其中肯定有不足之处,统筹,传达,设计,呈现……我们都在逐步调整。
过去一年,我们进行了数十次测试与实验,从对个人到对一个群体,从小学到大学,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领导到教育专家……
比较荣幸地收获了能给我们一定鼓舞的反馈——我们的理论经得起实践。
???????????/
第二次大家好,有点长,感谢你看到这里。
商场如战场,第一名才有话语权。这一类的项目,我们接触后,第一个反应都是:要做,而且要做好。
年会上我们说,华萃是一个可以行兵作战的队伍。其实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看不见的战争,管理层组织资源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调整企业航向,销售在外经营,交付在外奔波,后方与看不见的敌人作斗争……
华萃是一艘大船,我们有优秀的船长,也有优秀的副舵,还有足够团结的船员。
这是决定我们沿途能停靠多少港口,航行多远多久的关键因素,而后是决心和战斗力,以及谋略与战术。
当然这一路风浪汹涌,潜藏暗礁,大家需要小心翼翼,但也别辜负沿途的风景,别忘了出航的初心。这是一场值得期待的冒险,我们庆幸始终在路上。
另外我们需要借助科技,策略和智慧的力量,努力向着“核潜艇”,“战舰”的方向转型,那样才有可能航行进更远更大,和更有趣的海域。
衷心地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我们。
历时近5个月的景德镇学院产教融合项目成果汇报今晚8点即将结束,来一组数据吧,应该可以给大家一点点信心。
·自4月12日起,截止至5月7日,共计25天,直播观看人数累计人次,报名人数人。
·成果推文点赞数累计次(刷新以往记录),次在看/转发(刷新以往记录)。
·累计回收教学成果17个大类,这类成果有多处用途。第一用于学校对外展示,第二对于我们日后承接产教融合类项目有数据支撑。第三是学员们个人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经历之一。他们会被更多的人看见。
此次个人教学成果5类,共计份,项目式教学成果8个大类,共计57份,班级成果1大类,共计2份。
接下来会进入项目的收尾阶段,包括产教融合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撰写,五位核心导师团会议等等。
还有为我们这次成果贡献了有力力量的19艺术教育的43位学员成绩核定和3位优秀学员,优秀小组的证书拟定和颁发等等。
以及感谢参与了这次项目的18位《共益计划》的老师(排名不分先后)。
吴颉依(上海市教育学会青浦清河湾中学),肖春玉(南昌市红岭学校),余圆圆(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刘丽(重庆市茶园新城中学)。
潘黎(东莞市轻工业学校),蓝宇华(广州市晓园中学),仓蔓(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学校),梁静禹(聊城市运河书画院/太原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
张志伟(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吴漫红(广西梧州市第一中学),闫小春(西安市高新第五小学),沈锐(重庆市鱼洞第二小学校)。
毛成(宁波市行知实验小学),潘裕玲(高州市大井镇中心学校),陈举(定西市临洮第一实验小学)。
周璐(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分校),夏悯霞(佛山市京师励耘实验学校),吴雪蔚(重庆市大学城人民小学)。
*
同时感谢中央美术学院邱志杰教授,南开大学教授任兵,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庄育婷博士等等的认可与推荐。
感谢邱教授推荐我们的项目参与团中央展览(提名),任教授帮助引进进入全国高校科研能力养成社群(3大群),庄博士引进进入科研社群(5大群)......
感谢各位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
???????????/
第三次大家好,(是的我还有)。
我最相信的,就是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除了专业与学校以外,我们希望可以把更多更先进知识,让少年们提前接触,从而有更多问题从心里诞生,而后他们能带着这些问题,向着星辰大海前进。
我们的愿景,也是我们要持续去做的东西,包括以下三点:
1.让更多人了解项目式学习。了解它的优越性之一是帮助孩子学会做明智的选择。通过与校方协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共同构建以精通,自主和目标为核心的学习机制。
2.将学习模块的概念融入课程体系。我们将借鉴布鲁克·布里扎德博士为儿童转折点项目开发的“学习模块”概念框架,以及萨米特中学十六个学习模块的概念框架,与学校共同协作,让学生具备一部分未来世界需要的素养。
3.让更多人了解核心素养。以及未来世界学生必须具备哪些通用技能,如何培养和有意识地训练这些技能,希望我们的合作伙伴可以将这些项目训练融入自身的教学体系,让更多学生能受好奇心的驱动而自主学习。
当然,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现实障碍,我们需要准备的东西很多,我们需要更多的力量加入进来。一起构建更科学合理的课程,更丰富多样的课堂,更广阔有深度的学习渠道。
道阻且长,但前途光明,希望大家多一些信心,也希望大家拥抱更广阔的市场,有更远大的梦想,更缜密的计划,以及踏出更坚实的步伐。华萃加油。
??????????????杨麒豪JoeYang
?????????????1年05月07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tw/1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