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瓷器是怎样烧成的下回看御窑6
明(68-)清(-9)时期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
景德镇在宋代被用皇帝的年号叫成景德镇(年),在元代设立“瓷局”(78年),在明代“瓷局”被改建为“御器厂”(69年),在清代康熙年间改称“御窑厂”。
明清景德镇瓷的突出特点是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得到巨大发展,胎细洁白,釉层光润,造型千姿百态,纹饰繁多精美,品种丰富多彩,“其彩色,则霁红、矾红、霁青、粉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
一、明代的景德镇瓷明代景德镇的瓷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兴盛时期,明代御窑厂瓷器以青花、斗彩、五彩、白瓷为主要产品,主要从几个方面看:
、继续在青花瓷的路上前行明代的青花瓷和白瓷发展很快,在明代的青花里,以“永宣(即永乐+宣德40-45年)青花”为最好。永乐、宣德的青花瓷青翠浓郁,是明青花的佼佼者。永乐时期创烧的青花玲珑瓷,透亮清雅,令人耳目一新。
明宣德青花瓷盆Dishwithdragonamidwaves46-5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首先,从永宣青花里,就能感受到盛世的气息。龙画得凶猛,很有气势,也有力量。
永宣的青花还有一点无可替代,用的颜料是大名鼎鼎的“苏麻离青”,而这种颜料相当稀缺,永宣之后就渐渐消失了,所以永宣青花瓷,就特别珍贵。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由于苏麻离青钴料的广泛使用而大放异彩,声誉不亚于同期精致新颖的甜白瓷、脱胎器。成化、弘治、正德青花瓷改用国产平等青为主,色调比不上永乐、宣德青花浓郁,所以另辟蹊径,朝着加彩或细致的表现力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效果。嘉靖、万历年间回青的使用,使青花瓷带青紫色调,浓艳而强烈。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各式彩瓷,品种十分丰富。
、釉里红大大进步。洪武青花瓷尚存元青花遗风,有着明显的过度时期特征。而釉里红则较元代要鲜亮纯净,纹饰也清晰的多。
明初还有很多釉里红,红色会晕染得到处都是,这是因为温度过高了,红色快要烧飞了,开始流动起来,万幸的是,窑工控制住了温度,将它们强留了下来,出窑后,瓷器上就会布满这种“飞红”,倒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仍然较少,发色或较淡或偏灰,永乐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的发色极佳,浓厚鲜艳似宝石,也有淡红色的,这与当时的透明白釉提炼已达到极高水平有关。宣德以后釉里红走下坡路,直到清代康、雍、乾三朝才得以复苏,这时的釉里红发色较为纯正艳美。就这样,景德镇的工匠们和“釉里红”一直斗了近00年,终于在雍正的时代,才烧出了更完美的釉里红。
、明代的颜色釉成就显著明代在颜色釉瓷上取得显著的烧造成就,彩瓷的品种丰富多彩,“其彩色,则霁红、矾红、霁青、粉青、冬青、紫绿、金、银、漆黑、杂彩,随意而施。”瓷器进一步从“素雅”走向了“多彩”,完全进入了彩绘世界。这使得中国瓷器的风格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黄釉盘,明弘治(-),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此盘高4.4cmm口径.4cmm足径cm,内外壁黄釉,外底白釉,落青花双圈楷书“大明弘治年制”款。黄釉是弘治颜色釉最负盛名的品种,也是整个明代黄釉烧制最成功之作,又称“娇黄”“鸡油黄”。全黄是至尊之色,属宫廷用器,高贵典雅。
永乐创烧的铜红釉,是景德镇御窑颜色釉瓷的开山之作。宣德祭红釉纯净沉着,不浮艳不妖冶,自有一派端庄富丽风貌。
-明永乐红釉高足碗北京故宫教院藏清宫旧藏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明卷7页
此碗高0.7cm,口径9cm,足径4.cm。碗里施白釉,内壁饰暗花云龙纹,碗心饰葵花,花心内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暗款。外壁满地施咋釉,釉面匀净,发色呈鲜艳的红色。
4、明代的彩瓷得到巨大的发展明朝之前,唐宋的瓷器都喜欢在单色釉的颜色上做文章。单色釉也称“一色釉”。由于瓷釉内含不同化学成分,瓷器烧成后就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如青釉、黑釉、褪釉、绿釉和白釉等。但是,“青花瓷”的釉是透明的,真正起装饰性的,是釉下的钴蓝图案,这就属于“彩绘瓷”了,明清的瓷器,都以彩绘瓷为主,一开始主要是青花,后来,彩绘图案越来越丰富。
明代开始,景德镇瓷除了瓷胎趋向薄、细、白,在器身书写年款和堂名款这两点之外,在成型工艺上既能够烧造气势恢弘的大龙缸,又能烧制精美俏丽的薄胎瓷。
明御器厂有青翠浓郁的永乐、宣德的青花瓷,透亮清雅的永乐青花玲珑瓷,堆脂砌玉的永乐甜白瓷,纯净沉着的祭红釉瓷,精巧雅致的成化斗彩瓷,明艳活泼的万历五彩瓷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宋元时的各大名窑大多黯然失色,而景德镇瓷业则如日中天,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进入明代中期后,中国的“至精致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景德镇从此进入了一花独秀、独领风骚五百年的辉煌时期,一举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5、成化斗彩瓷世代流芳宣德时期,在彩绘工艺上新创釉下青花与釉上三彩(红、黄、绿)相结合的斗彩工艺,但成化时期的斗彩瓷成就最高。当时受明宪宗皇帝酷爱小巧精致工艺品的影响,景德镇御器厂的瓷器面貌有了一个非常显著的改变,一改永宣时期气势恢宏的风格,呈现出一种精致小巧的优雅风格。
成化御窑瓷体态轻盈胎骨俏薄,因而无论是胎瓷制作还是纹饰彩绘都具有创新性,自成风貌。景德镇彩瓷的本地发源是元釉里红和元釉上红绿彩(五色花),至明洪武、永乐又相继发展了釉上红彩绿彩、黄彩,以及成化斗彩。
斗彩又称“逗彩”,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的一种结合。斗彩是预先在00°C高温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绘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C的低温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北京故宫教院藏品-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明卷66页
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世代流芳的鸡缸杯。胎骨俏薄通透,几乎到脱胎地步,釉面匀净晶莹,胎釉结合紧密。而纹饰是成化新创的青花斗彩工艺。这款鸡缸杯高.cm、口径8.cm、足径4.cm。胎薄体轻,近光透影,绘画精细,外壁绘纹4组:一组为兰花柱石,一组为芍药柱石;其余两组各绘五鸡5只,雄鸡昂首啼鸣,母鸡啄虫哺雏,三只小鸡在周边觅食。足内有青花楷款“大明成化年制”。鸡缸杯在明万历时已十分昂贵。《神宗实录》载:“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只,值钱十万。”此杯为稀世珍宝。
明代嘉靖时期景德镇釉上创烧了完全意义上的釉上五彩瓷,开创了中国彩瓷的新篇章。至万历,景德镇五彩瓷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成为御用瓷的一个新宠。明代嘉万五彩工艺将我国的彩瓷历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二、清代的景德镇瓷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顺治八年(65),清室即开始沿袭明代宫廷旧制,下令烧造‘黄龙碗’。但当时百业待兴,清政府对官窑生产无暇顾及,故官窑作品很少。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的制瓷业得到空前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制瓷技艺更加娴熟精湛,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可谓集南北历代名窑之大成,景德镇瓷业步入辉煌时代,登上我国古代陶瓷的极盛颠峰。
、康熙时期的御窑清廷选派官员督理景德镇制瓷,从而开创了以督陶官姓氏称窑的先例。比如“臧窑器”,即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于康熙二十年至二十七年驻景德镇督烧的各种单色釉,品种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等。“臧窑器”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镇御器厂制瓷的水平。
而代表康熙晚期景德镇御器厂制瓷水平的是“郞窑”,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7)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窑事时烧制的瓷器,主要仿宣德、成化器,有青花和脱胎白瓷,尤以“郎窑红”“豇豆红”最为名贵。[]
郎窑红色泽浓艳而不浮躁,釉色晶莹透彻,釉面呈冰裂纹,常在器物口沿留白,俗称“灯草边”。
-清康熙郞窑红观音尊
高4cm,口径0.7cm。现藏南京博物院。口缘包金,口沿有一排整齐的白釉,微泛青。通体红釉,釉汁浓厚,釉面匀净,无垂流现象,为典型的郞窑红釉器。
康熙青花料色青翠艳丽,釉汁莹彻明亮,呈现蓝宝石的光泽。绘画讲究中国画的水墨韵味,有“料分五色”之说。所谓“料分五色”即将青花料色分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个色阶,笔触之间极富层次。
康熙五彩瓷绚丽多姿,较之眀万历,色彩更加瑰丽丰富,画工更加考究精妙。除用红、黄、绿、兰、紫外,还以黑色、金色来调和各种色彩,使画面更加色彩缤纷、高雅华丽。
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
“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全套个,均采用半彩装饰手法,在外壁绘制节令花卉,并题诗一首。外底落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款。
康熙时期所用瓷器胎土淘炼精细,质白缜密,坚硬纯净,素有“糯米汁”“似玉”之称。更兼釉质细润,紧密熔于胎骨之上,浑然一体。[]
康熙时期在吸收西洋铜胎珐琅艺术的基础上烧制出了瓷胎珐琅彩。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珐琅彩的研制开始于康熙二十七年(),此直到康熙五十八年(79)后才终于烧制成功,历时0余年。
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清宫旧藏
此碗高7.cm,口径5.cm,足径5.7cm,里光素无纹饰,外部仿铜胎珐琅器皿烧制,黄色为地,粉蓝绿彩缠枝牡丹八朵,足内粉色料双栏书“康熙御制”四字楷款。
珐琅彩瓷是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画的一种创新彩瓷。珐琅彩瓷在清廷档案中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珐琅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彩绘瓷器。珐琅彩瓷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由宫廷画师以宫内进口的珐琅颜料绘制,由造办处烧制。工艺极其复杂,工本十分昂贵,数量极为稀少。珐琅彩瓷,始于康熙,兴于雍正,盛于乾隆,也衰于乾隆。珐琅彩瓷由兴至衰前后不及百年,传世极少。
、雍正时期的御窑)雍正时期珐琅彩瓷有了多方面的进步。
一是雍正六年(78)七月,在雍正皇帝的亲自干预下,怡亲王直接领导造办处自炼珐琅料取得成功,终于实现了珐琅料的国产化,从而大大推进了珐琅彩瓷的发展,珐琅彩瓷进入兴盛时期。
二是克服了康熙时期生坯涩面挂彩的工艺局限,取得了在白瓷釉胎上直接施彩的重大工艺突破。洁白的瓷胎上更能显现珐琅彩料色的娇妍明丽。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瓷,诗书画印俱佳,充满中国传统审美元素,风格清逸高雅,一派文人中国画风貌,表现了东方文化韵味。
三是雍正珐琅彩瓷,其胎釉均极为精良,器物型制端庄秀美,纹饰彩绘清丽高雅,艺术品位极高。后人评价雍正珐琅彩瓷称之有四绝:“质地之白白如雪,一绝也;薄如卵幕,嘘之而欲飞,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珠,鲜艳纤细,蝶有绒毛,且颈颈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
)粉彩瓷。造办处内炼珐琅料成功后,就经常下拨宫廷珐琅彩料给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御瓷,这样,景德镇御窑厂在珐琅彩工艺技法与五彩结合的基础上,创烧了一个新的彩饰品种——洋彩瓷,即粉彩瓷,从而开辟了陶瓷装饰的一片新天地。雍正粉彩瓷色泽粉润华滋,较之五彩瓷更显得柔和俊逸,娇艳明媚,故而相对五彩而言又称粉彩为“软彩”。雍正粉彩其色彩之明媚柔丽,娇妍清丽,装饰之精巧秀逸,简约疏朗,将陶瓷装饰艺术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清雍正粉彩花蝶纹直口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瓶高7.6cm,口径4.cm,足径.6cm。通体施白釉,白釉上用粉彩绘折枝桃一枝。上绘粉白色桃花盛开的8朵、半开的朵、花蕾6个,蝴蝶4只,底青花双圈6字楷款。此瓶形态优美,绘画笔法自如,是雍正粉彩器中的佳作。
)祭红。祭红是景德镇陶工在明宣德时期创烧的著名红釉瓷,它以铜为着色剂,生坯上釉,置于还原焰气氛中,在50℃-80℃温度下一次烧成。祭红釉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人们在配制祭红釉料时,往往将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掺入釉料中,真可谓不惜工本。即使这样,成品率也极低。正因为它难烧,它比其它色釉更名贵。景德镇有个传说,一位老窑工受命为皇帝烧造高温红釉瓷,由于温度不够高而久烧不成,老窑工的女儿为解救父亲,跳入窑火之中。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其焚身的窑炉时,发现烧成的瓷器呈现出鲜血般的红色。红色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窑工女儿的血染红了陶坏,就把这种红釉瓷,称为“祭红”。
祭红瓷在明中晚期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在景德镇陶瓷馆的数万件藏品中,祭红只有九件半,那半件是明代宣德年间的祭红,收藏时只剩下了残缺的一半。
乾隆祭红釉以呈色浓艳稳定著称。比如下面:
清乾隆祭红釉玉壶春瓶-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瓶高0cm,口径9cm,足径cm,器表霁红釉,外底白釉,底落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浓艳的釉色与优美的造型,突显出皇家气概。
4)斗彩。到了清代,斗彩工艺又有发展,特别是雍正时期引入粉彩与金彩,首创以青花料在坯体上勾勒纹样轮廓,成瓷后再以粉彩颜料填画,拼斗成完整纹样的斗彩新工艺。这样,釉下青花与釉上加红、黄、绿、紫各色于一器之上,粉彩的明丽、青花的幽靓,各种色彩皆有阴阳之分,争妍斗艳,相得益彰,令人耳目一新,较之康熙以前的斗彩更别具一番华丽之美。
清雍正斗彩缠枝连纹盘-江西藏瓷全集-清代上页
5)窑变釉。雍正时期的另一创新是研制成功“窑变釉”,即在单色釉中添加其它成分,使之在高温下流淌变幻,从而使原单色釉变得如霞光般绚丽斑斓,流光溢彩。
雍正王朝尽管只有短短的年,却使中国的陶瓷彩绘在历史上登上了一个艺术的峰巅。乾隆窑变釉继续发展,不乏精品。
清乾隆窑变釉石榴尊江西省博物馆藏
此器高9.7cm,口径cm,足径9.5cm。玫瑰紫窑变釉,外底酱釉,刻篆书“乾隆年制”款。
、乾隆时期的御窑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这个时期的瓷器制造为满足宫廷需要,制作不惜工本,胎釉精良细腻,器形新颖奇特,工艺精巧新奇,装饰繁缛华丽,绘画工整考究,无论是烧造工艺还是彩绘技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谓登峰造极。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细腻,色彩华艳富丽。
清乾隆粉彩百鹿双耳尊。现藏于景德镇陶瓷馆。
此尊高45cm、口径6.5cm、足径4.cm,通体施白釉,上绘山林百鹿图。底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款。
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由原来多用白地着彩发展为多种彩色相配,或以开光,或以各色地勾出图案纹饰,具有铜质珐琅的效果。雍正时开始的彩色地轧道工艺[]此时亦大量流行,有的骂我,上下部分别模仿铜质掐丝珐琅图案,腹部饰粉彩纹饰,或开光绘景物、御题诗句,立意新颖,堪称独创。”[4]
)乾隆时期的一大特色是各式各样的镂雕粉彩瓷。
镂空透雕的香熏、花篮、灯罩等,更有双层透雕的转芯瓶、转颈瓶等等,其构思之奇妙、制作之精确、结构之严密,均可谓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清乾隆粉彩透雕转心瓶。现藏于景德镇陶瓷馆。
此瓶身的纹饰绘画工巧,调色华丽,艺术水准高,制作难度大,充分体现了乾隆御窑的烧制水平。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除白地粉彩和色地粉彩外,还盛行轧道工艺,俗称“耙花”,极为精致。这一时期的粉彩瓷,纹样极为工谨细腻,色彩极为华艳富丽。
)乾隆时期还流行象生瓷,仿动物、植物、瓜果,仿青铜器、竹器、漆器,仿玉石、珊瑚等等,其色泽质感无不惟妙惟肖,几可乱真。
4)乾隆时期景德镇颜色釉也极为丰富,各个时期的历代名窑器均可仿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朝康、雍、乾三代,御窑瓷器生产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以来所有精品,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的高温铜红釉、缸豆红的烧制技术,独步一时。还有天蓝、洒蓝、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雍正珐琅彩、粉彩非常精致,制瓷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景德镇基本可以做到想烧什么、就出什么。乾隆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清三代御器厂的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景德镇外销瓷的生产在康、雍、乾也达到高潮。明代中后期,景德镇外销瓷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器成天下走”,产品远销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其中欧洲市场需求量十分兴盛,是最大的买主,产品包括克拉克瓷、纹章瓷、教会用瓷等。清代早期和中期,欧美市场向景德镇大量订制各类餐具、茶具等,特别是欧美对中国瓷器和中国茶的同时追捧,大大促进了景德镇瓷器在欧美的外销。
三、御窑的退场与陶瓷文化的传统延续但是,盛极之时,东洋的日本,借鉴中国和朝鲜的制瓷技术,制瓷业逐渐发展,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人终于造出了自己的瓷器,开始疯狂地追赶我们了。
更重要的是,时代要变了,世界和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大动荡、大转折的历史进程,景德镇瓷业以“御窑”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生产体系和组织形式等方面都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了。
所以,从嘉庆、道光开始的晚清六朝御窑只是沿袭前朝,无甚建树,且衰象渐露。特别是经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王朝更加动荡不安,衰败加剧,景德镇的瓷业也就因时局而每况愈下,寥败凋敝。终于,在咸丰五年(),御窑厂停止了生产。后来,同治中期及光绪初期的“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促使了短暂的“同光中兴”,景德镇御窑勉力复苏。同治五年(),御窑厂又逐渐恢复生产,但其光景却是今非昔比。至宣统,清王朝日薄西山,风雨飘零。最终,在清宣统三年(9),景德镇御窑厂终告寿终正寝。
景德镇御窑厂这种专为朝廷、皇宫烧造瓷器的机构和机制,如果从明洪武二年(69)设置御窑厂算,历经54年,如果从78年元朝为枢密院制瓷算,那就历经65年。在这多年的时间里,景德镇御窑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建有衙署、作坊、窑房以及附属的祠、庙、亭、阁等。这里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资金,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
景德镇御窑厂年,景德镇御窑厂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景德镇陶瓷在今后岁月的发展留下了基因和传统。
虽然,御窑厂关闭了,御窑制度结束了,但是,景德镇瓷器、瓷业、瓷都、瓷工等陶瓷文化的魂还在,火还没灭。景德镇瓷在历史的潮流中艰难前行,终于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开始的工业化进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时代、以及高质量发展时代,景德镇瓷器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全面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有了不断的新发展。
[]参见耿宝昌:《清初景德镇御器厂瓷器》;曹淦源《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瓷器述略》,《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清卷),中国摄影出版社年版,第页、第页。
[]参见耿宝昌:《清初景德镇御器厂瓷器》,《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清卷),中国摄影出版社年版,第页。
[]俗称“耙花”亦称“锦上添花”。
[4]参见耿宝昌:《清初景德镇御器厂瓷器》,《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清卷),中国摄影出版社年版,第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tw/10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