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9大瓷器介绍
对于中国瓷器来说,景德镇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并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景德镇确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起源于汉代,是中国最早的的白瓷生产地,质量极佳,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美誉,是称誉世界的古代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而在它生产的瓷器当中,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可以分为以下9大类。
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等特点。原始青花瓷在唐宋已经出现,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斗彩瓷
斗彩又称逗彩,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成化年间,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金代磁州窑系统已有红、绿、黄彩等相结合的釉上彩制品。明宣德时,斗彩初露芳容。
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
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是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被称为世界上最昂贵的艺术品。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至乾隆时期。但雍正时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
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延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特少。
变色釉瓷
变色釉瓷亦称“异光变彩釉”。釉色随光源不同而变化。以高级细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及铈、镨、镱等混合稀土氧化物为着色元素,经一定工艺处理,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在适当的烧成温度下,产生物理与化学变化,生成一种新的固溶体。能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改变颜色,如在太阳光下呈淡紫色,在日光灯下显天青色,在水银灯下是深绿色,在高压钠灯下呈橙红色等。
颜色釉瓷
颜色釉瓷是江西景德镇传统陶瓷烧造的珍品,其釉色可谓五彩缤纷,晶莹夺目,被誉之为人造宝石,是瓷都四大传统名瓷之一。颜色釉瓷是指在釉中掺入不同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为着色剂,施在瓷器的胚胎上,再将胚胎高温焙烧,烧成后呈现不同颜色的瓷器。由于窑变的不确定性,每件颜色釉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绝品。
其红釉光艳华丽,青釉素洁雅致,黄釉明朗清晰,花釉斑驳古雅。而结晶釉则更变化无穷,爆发出大小不一的品花,花团锦簇,光芒四射,其艺术效果之妙是难以形容的。
古彩瓷
古彩是从“大明五彩”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使用的是红、黄、绿、蓝、紫等多种带玻璃质的彩料,也成五彩。其特点是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
新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种,旧称洋彩,光绪年间,先自德国后自日本输入的“洋彩”亦称“新彩”开始在景德镇盛行,这种颜料色彩纯正鲜艳,是一种低温釉上彩绘颜料(烧成温度约℃—℃)由铜、铁、锡、锰、钴等多种不同金属氧化物制成。颜色极为丰富,其中部分红色系列的颜色中含有黄金。其特点是表现力较强,可以任意画出浓淡条理,并可随意调配颜色。
雕塑瓷
雕塑瓷也称“象生瓷”,系仿人物、动物、植物形象的立体造型瓷器,兴盛于清代乾隆期间,简称瓷雕。陈浏在《陶雅》中称:“景德镇其制最佳,但凡象生器皿,色目非一,人物鸟兽,指不胜屈。”其制作技法包括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等,有时根据作品需要,几技并用,集融捏、镂、刻于一器,十分有艺术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ms/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