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元青花瓷器的发色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窑址、瓷片——简述元青花瓷器的发色關於元青花發色問題的探討,這是壹個很敏感的學術問題,我想歸根結底還是陶瓷工藝問題,不懂其工藝,單純的談論元青花發色,肯定不能對元青花的青花發色進行深入的探討,更解決不了長久以來學術爭論。
青花瓷的發色要求的條件很特殊,首先是胎料的配比,其次是青料配比,再是釉料的配比,最後是溫度的恰當性和還原氣氛的控制。明中期以後到現在燒制青花瓷,因為有成熟的胎、釉、青料配方和基本配比,所燒青花相比前期比較容易,加上窯爐的改進,窯溫可控性大大增強,無論是浙江的青料,還是江西本地的青料,其發色不存在明顯的地域之分別,這也就是說:青料不是決定青花瓷發色的本質原因,最主要的還是各料配比融合性和溫度、還原氣氛。壹般情況下,我們看到磁化程度不好,發黃的瓷片,其青花普遍發黑色或褐色,明代民窯為了追求產量,節省燃料和時間,所燒青花瓷器的發色基本偏淡灰。我想這就是其根本原因之壹。
下面壹片元青花高足杯的標本,內外有繪青花紋,器外釉面白凈,青花發色藍艷,而裏面釉面偏黃,其青花發色因受溫度的不均勻的影響而沽料呈藍褐色,與褐彩很類似。
同一片瓷片不同的发色-1(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同一片瓷片不同的发色-2(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这类元青花瓷器标本的发色,主要因釉层薄厚的影响,跟温度的不到位也有关系。
元青花标本(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温度和还原气氛的不同,直接导致青花发色的效果。这个资料标本就能充分说明问题。你能说下面这标本就是褐彩吗?对元青花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显然不是。
元青花标本(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關於元代褐彩和元代青花我們首先要必不可少的談到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蓋罐,按照甲幹算,應該是年下葬的。這也是學術界早先定為元青花延佑型早期青花瓷器的過度產品。但現在很多機構或學者定性為褐彩(鐵為主),並不是青花料(不含鈷),並把它清除出論證元青花瓷器的物證範疇,也因此引起社會上巨大的爭論。
那么,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到底是褐彩还是钴料青花瓷呢?如果单凭检测其盖子的彩料中不含钴的元素就定性不是青花,我认为过于草率,违背元青花瓷器纹饰构图、绘画的演变规律。按照上面的标本发色特点,是不是也因为罩釉的薄厚,温度不稳定,导致烧制过程中也影响钴元素可能挥发或流失呢?从塔式罐观察,其胎的粗糙、挂釉较薄、烧制温度不均匀而偏黄(四灵以下釉偏黄,胎不白),都影响了其发色效果。再从其构图、绘画手法来看,都属于青花瓷器早期的范畴。
即便是褐彩,但都不应该清排除出元青花研究的行列。起码它是元青花瓷器装饰借鉴的最早证据。文物研究首先我们在真品的前提下,要考虑他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局部
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
湖北出土的延佑六年墓塔式盖罐局部
近些年來,從湖田、落馬橋、珠山、風景路、中渡口、曾家弄、戴家弄、詹家弄、薛家塢、藝術瓷廠、印刷廠以及龍頭山發現采集的元青花瓷片標本來看,其發色基本有如下特征:大件瓷器如罐、梅瓶、玉壺春、大盤、大碗、碟等發色普遍都好,小件罐、壺、盤、碗、碟、(YI:缺字)、托、杯、盒等發色質量不均,有發色好的,但普遍發色偏灰青,有的成褐青色。調查發現:元代青花窯址中有幾類匣,漏鬥式匣稱“大器”匣,底不很平;直桶形平底匣稱“小器”匣,底較平。“大器”匣裝的是碗、盤、碟等,多為圓器,均壹匣裝壹器;“小器”匣裝的是瓶、罐、觚、壺等,多為琢器,有的壹匣裝壹器,有的壹匣裝壹大件,下部插裝小件,有的壹匣內滿裝相同或相似的多器,以提高裝燒密度和節省燒窯成本為目的。
不同规格的产品选择大小适合的匣钵装烧,所以“大器”和“小器”匣钵也有各种大小规格。这下我们知道了,大件元青花和比较精致的器物都是单独装匣,次要的、普通的日用小件是套(插)装的,单独装匣和插装所受温度的不同,其质量和发色自然就不同了。这也给我们解开了一道困扰学术界长久的一道难题:景德镇所发现的元代瓷窑遗址中,为什么精的很精,差的很差呢?为什么元代瓷器(青花)、明早期瓷器会是官搭民烧的现象如此普遍呢?这是因为官府首先要占用民窑最好、最佳的窑位,其次才是民窑自己的产品。所以才有景德镇诸多窑址遗址中发现精美(出口、赏赐型)元青花大罐、大盘的根本原因。
元代有没有真正完全由浮梁瓷局独立管理的官窑瓷场,也就是明代御窑厂那样性质的窑场,从目前景德镇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中还没有发现。但在北京至年二环内出土的元代精品枢府釉瓷器来看,这些瓷器必然是元代专控窑精心烧制。
高博物馆藏元青花瓷
那么元代有褐彩吗?答案肯定有。景德镇元代褐彩与宋代褐彩有很连贯的传承性,景德镇周边地区很多出土的墓葬中,解放以来发现了许多褐彩瓷器,主要都是褐斑点彩人物俑瓷,褐斑点彩仓谷瓷、褐斑点彩盖罐、褐斑点彩枕和小型罐、盘、碗、杯。褐彩绘制的瓷器仅有少量发现,但都是极其简单的纹饰。而且作为陪葬的塔罐的盖塔,与元代形制有很大区别。
元代少数民族入驻中原,统一了中国南北东西地区,忽必烈主持六盘山论佛道,佛教作为国教在全国推行。北方墓葬浓郁的佛教文化以及墓葬形式逐渐影响到南方地区。塔式砖墓、随葬的塔式盖罐也随之在南方地区流行。塔式罐又叫塔形罐,是唐代北方新出现的一种明器。一般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因似佛教中的窣堵坡而得名。
塔式罐以陶质为多,图案主要有宝相花、卷云、仰覆莲等,有的还堆塑莲瓣、兽首、铺首衔环等图案,或直接在器表压印凹弦纹为饰。唐代塔式罐亦即五谷仓,是中国传统丧葬观念与外来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功用在于帮助亡人在冥界的饮食及来世超生。年,位于耀州窑遗址区内的黄堡镇新村偶然发现了一座唐墓,出土一件唐代黑釉塔式盖罐;年12月,巩义市北窑湾十八号唐墓出土的三彩莲花座塔式盖罐;年4月30日,河北蔚县一中西侧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发现一座唐代墓葬,出土绿釉塔形罐1件;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上街区的一处考古工地上,在一座墓中出土的两件唐代青花塔形罐。两罐形状相同,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白瓷胎。器盖呈塔刹状,刹座为一覆碟刹身。罐身饰有万字符号、牡丹、“曲棍球”等图案
元代时期的南北地区不仅继承了唐宋塔式盖罐(瓶)随葬的墓葬习俗,有的迁移到东南地区的贵族,甚至,把坟墓外观也用石材砌成“塔式盖瓶”的样子。如:年正式发掘山东烟台牟平区北头村北的元代到明初墓群,中有有迁葬人骨,随葬器物为白瓷碗、褐彩四系瓶、酱釉瓶等少量瓷器。墓群中规格高的在地上还建有墓塔。这种墓俗称“丘子坟”、“模子坟”,在元代和明代前期流行于胶东半岛。可见元代塔式形制的器物在墓葬习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从如上反映出,湖北延佑六年(年)墓葬出土的塔式盖罐,如果从褐彩绘制的构图、绘画的手法、云头纹和牡丹缠枝纹、莲瓣纹等整个布局均不接近宋代褐彩纹饰的设计。而是与后期大多数元青花瓷器的纹饰极其类似。在说以后再也没有出土过这种类型的褐彩瓷器的器物。难道它是横空出世的吗?显然不是,起码它是在元代青花初期,构图已经相对成熟的实验期阶段。否则就无法解释图案构成的基本特性。
宋元褐彩所构成的图案,因褐彩本身的料性特点,并不适宜追求笔墨和笔触的效果,因为它烧结后聚集的浓重的大块铁斑,导致笔触的效果极其不雅(如图1),只有青花钴料因为它的晕散性和浓淡性,铁斑聚集较小,多形成散点分布,不影响其画面效果,最适宜表现笔墨的特征。
元褐彩粉盒标本(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元代褐彩绘制的器物。注意:主要表现画面而不是笔墨、笔触效果
元褐彩标本(景德镇窑址遗址采集)
补充小知识:
元青花的纹饰中有几种较为规范,从而形成了元代纹饰的特色:
1、变形莲花瓣纹,俗称“八大码”,无论圆、琢器常以8个莲花瓣作装饰带,在每个花瓣内又加绘多种花纹,有朵花、朵云、火焰、杂宝等等。莲花瓣的画法元代风格较为明显,均用一道粗线和一道细线平行勾勒出轮廓线,每片花瓣间不相连,留有一定空隙。
2、花卉纹饰在元时多以莲花和牡丹为主,其次为菊花。这三种花的花与叶的绘画形式比较固定,牡丹花叶呈肥硕状,为尖辫形;莲花花叶呈带双翅的葫芦形叶片;菊花花叶为五叉的叶片。三种花朵都不填满色而有自然留白边现象。
3、栀子花为元青花中独特纹饰,五瓣形小花小叶状缠枝花多用作边饰。有关专家论证此花别名蘑卜花,传说为佛喜爱的花。
4、大多数青花盘的外壁及瓶、罐肩部装饰有缠枝莲花纹,盘外壁莲花为六朵者较多见。
5、瓶、罐肩部往往有青花云头纹,称为“云肩”。云头纹内多加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麟麟等,又称垂云纹,是元青花上极具特色的装饰,其他时代少见。
6、由浪花与海水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在细线条描绘的海水纹中以粗实线勾绘浪花组成海浪纹饰,形成特色鲜明的元代海水纹。
7、蕉叶纹常作边饰或纹饰间的装饰带,画法讲究用粗线描绘蕉叶边线,再用细线描绘叶脉。
版权声明:古玩元素网合作方:西风老师作品,同行转载请署名古玩元素网西风!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ms/2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