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景德镇瓷器发展史上
中国是最先发明瓷器的国家,外国人把中国称作“瓷器之国”,所以英语中的“China”既名瓷器,又称中国。
中国陶瓷之所以享誉世界,当然离不开景德镇陶瓷。想要解读中国陶瓷发展,首先就要了解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景德镇陶瓷发展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作为“瓷都”的景德镇瓷器早在唐、宋就已向全国各地伸展,与当时的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争奇斗艳,最后脱颖而出,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世界陶瓷之都。
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呢?
让我们走近千年瓷都景德镇,解读陶瓷在这座城市的创新与发展。
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开端——汉到五代
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始于汉室”(东汉,公元25-年),此时的瓷器“自身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同俗粗用”,并不远销。
景德镇地区“水土宜陶,陈(公元-年)以来土人多业此,镇陶自陈代以来名天下。”
汉代陶器东晋景德镇名新平镇
东晋(公元-年)时,有名人巧匠赵慨,对景德镇陶瓷的釉胎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发展景德镇由陶至瓷的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制瓷师主”,历朝奉祀。
公元年,南朝皇帝陈叔宝为了造豪华的庭台楼阁,诏令景德镇的窑户烧造雕镂精致的陶瓷石柱。
隋(公元-年)大业中,新平镇制成“狮象大犬两座,奉于显仁宫”,当时景德镇地区的制瓷业已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瓷器产品也有了较大影响,以致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的注意。
短促的隋朝倾圯之后,强盛的唐朝继位。
唐(公元-年),唐武德四年(公元年)置新平县,镇改为县。但在今景德镇昌江之南,故又为昌南镇。
此时出了两个名人,一个叫陶玉,一个叫霍仲初。
据志书记载“唐武德中,镇名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为什么称之为“假玉器”,史书记载“陶窑,唐初器也,土堆白壤,体稍薄,色素润”。
陶玉是镇里的钟秀里人,他所烧的“陶窑”瓷器“瓷色亦素,土善腻,质薄,佳者莹珍如玉”。
霍仲初所烧制的霍窑史书上记载“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善腻,体薄佳者莹润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
唐代白瓷这些文字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不仅一直从事陶瓷生产,而且经过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早已由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大的成就,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代饶州刺史元催写了《进瓷器状》记录并赞颂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五代(公元-年)考古发现景德镇五代窑址分布甚广,有十八处之多,尤其是延续六、七百年之久的景德镇湖田古窑址,规模最大,影响甚远。
白瓷青瓷这些窑址都烧青瓷和白瓷,青的色调偏灰,白的色调纯正。而且,白瓷胎体细密,透光度较好,其烧成温度达-摄氏度,孔隙为0.8%,胎体白度达70%以上。器物主要有盘、碗、壶、盒、水盂等,以盘碗为主。
这说明,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南方最早烧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
在五代时,仅白虎湾一处就有30多座,可见一斑。瓷质远远超过了越窑,冠于当世。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ms/14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