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浦江的盐栈澎湃在线
食盐乃百味之祖、食肴之将,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味品。
早年间,浦江黄宅曾经出现过两家非常有名的盐栈,分别位于三角塘村和下潮溪村,当地百姓称其为上盐店和下盐店。两家盐栈都颇具规模,店老板均为外地客,生意兴隆,批零兼售,货物西销至横溪、通化一带,北销到马剑、桐庐等地,南至戚村桥、曹村,东到白马、诸暨。
三角塘村的盐栈店号叫“同文号”,起始由一位安徽老板经营,后来转让给一位绍兴的姓金老板。到了民国七年,与下潮溪盐店合并后规模更大,改名为“履元号”,盐仓由原来的五间房屋扩展至八间,店员多达二十余人。
盐栈每次进货都是通过浦阳江水路运输,盐包数量多包。先从杭州用木船装运,到诸暨的姚公埠码头后,再分装在三十多只竹排,运到三角塘村附近的埠头,由附近村民组织装卸抬运,因此该埠头又叫“盐店埠头”。
盐栈老板金先生和蔼可亲,凡是本村村民购买食盐一律优惠,本村村民若要腌制猪头、腊肉时不收工钱。另外盐栈每年还会向本村村民免费分发四次食盐,第一次叫九头芥盐,一般在清明节前,分给村民腌制九头芥菜。第二次叫白豆盐,在大暑边,分给村民制酱晒酱油。第三次叫菘菜盐,在霜降季节,主要是腌制菘菜,第四次是过年盐,此次所分盐的数量是平时的两倍。分盐时盐栈发一声通知,村民们带着盐壶、钵头等盛具来到盐栈,店员根据村里的户口登记簿,按每户人口多少来分盐,丝毫不会差错。盐栈在当地留下了良好的口碑,村民们感恩戴德。
盐栈还成立了一个挑盐脚夫会,工钱当面付清,同时每挑一担盐暂扣一文钱,这一文钱存在店中还有利息,过年时连本带利一并归还,这样到了年关,挑夫们就不愁没钱过年了。
我村(黄宅上店)有一位村民常年替盐栈挑货,受到店主的重用。后来由于军阀混战,一时人心惶惶,孙传芳的部队一度窜扰到我县,百姓纷纷关门,外出避难。由于孙传芳部队人员大部分来自北方,我们本地称其为“北佬”。盐店老板为了防止货物被“北佬”洗劫,遂把银圆分散藏匿于各位挑夫家里,每担盐中埋藏一千元大洋,叫挑夫挑回家。我村那位挑夫在家中挖了一个地窖,把挑来的十多担盐连同银圆一并藏匿于地窖中,事情做得十分稳妥。
后来“北佬”战败退去,店老板把藏于各家的银圆收回。作为酬谢就把那些食盐送给了挑夫,我村那户村民一下子获得了十多担白花花的食盐。他通过各种渠道将食盐销售后,平添了一大笔财富,遂大兴土木,建造起一大幢房子。
当时人们常说:“有分本事赚分钱,十分本事挑私盐”。食盐历来为官方所控,百姓不得私自贩卖,若被官府抓到,除了没收货物外,甚至还有生命之忧。但贩卖私盐获利颇丰,总有一些人会铤而走险。
邻村大份有一位姓黄的村民,当年就曾多次偷偷地贩过私盐,一度把私盐贩卖到邻省江西。在交通不便的年代,江西食盐的价格是沿海地区的好几倍。有一次,这位村民挑着二百多斤重的食盐担子,冒着生命危险,沿着偏僻的山道走走停停,边走边卖。到达江西景德镇时,还剩一百多斤食盐,把货物全部销完后,又在当地购买了一担景德镇瓷器,挑回到本地销售,其价格当然又翻了好几番。通过这样一来一往,获得了一大笔钱财,成为附近一带轰动一时的传奇人物。
但其整个行程非常艰辛,且充满着种种危险,经常昼伏夜行,躲过了层层关卡,在路上整整行走了一个多月。事后他跟村民说起这段经历时,自己也感叹不已,从此“金盆洗手”,退出了贩卖私盐的行业。
作者|黄贞祥
编辑|赵哲越
审核|李少俊
广告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ms/14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