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安忠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农民,阶级成分决定了他的执政理念,以发展农业为根本,以安定民生为目的。其皇族共传十六帝,统治二百七十六年,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如下:
生产力得到提高。在农业方面,犁、锄、杈、镰、水车等生产工具已十分完备,铁器工具的数量明显增加,质量也有了提高,并得到更普遍的推广。
从《农政全书》的记载看,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论在耕耘、选种、灌溉、施肥各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福建、浙江等地有了早晚稻兼作的双季稻,在岭南有三季稻。北方地区开垦了更多的水稻田,一般稻田亩产量到两石或三石,有的地区到五、六石。番薯和玉蜀黍等高产的农作物也开始大量种植,这对农作物的生产发展和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
经济作物多样化。在明代,河北、山东、河南、两淮之间已普遍种植棉花,而松江更是“官民军垦田凡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
烟草在明中叶后从吕宋传入,很快便推广到福建、广东以及长江流域等地,到了明末,“北土也多种植,一亩之收,可以抵40亩,乃至无人不用”。其它如太湖地区的蚕桑业比以前更加发达,江南、闽、两广地区的甘蔗、蓝靛、杉漆以及各种油料作物的产量也都有相应的提高。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不仅使一些荒废的土地充分被利用,而且直接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丰富原料。
手工业不断发展。冶铁铸铁和制瓷业有了发展。当时全国产铁的地区共有余处,在河北遵化、山西阳城、广东佛山、福建尤溪等地也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冶铁铸铁业。铁炉用盐泥砌成,并用煤炭为燃料。遵化的铁炉深一丈二尺,每炉能熔矿砂两千多斤。
景德镇官窑的制瓷业有窑58座,而民窑已超过了座。民窑所烧造的薄胎纯白器、青花以及各种颜色釉等,都能与官窑比美,甚至还超出官窑的水平。
能突出地反映手工业生产水平和卓越技术的,是当时最发达的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明代,“花楼织机”的构造比过去更为复杂。弘治时,福建的机匠已改用了新式的织机。万历时,嘉兴名苑镇的机匠,也把原有的土机改为新式的“纱绸机”。在明末的苏州市场上,作为商品售卖的织机,就有绢、纱、绸、布等六种之多,织出的成品更是巧变百出,花色日新。在明代,棉纺织业已成为普遍的家庭副业。也是当时产量最多、销路最广的手工业,有“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之遥。
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在明朝中叶,男耕女织仍是社会分工的基本形式,所以《天工开物》说农家“十室之内,必有一机”。在纺织业最为发达的松江,也是“以织助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脱离农业,独立发展的趋势比以前更加显著,在江南的某些地区,“多织绸收丝绸之利,居民可七千余家,不务耕种”。许多人家“以机为田,以梭为耒”,已完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如棉纺织业的情况,有些农民把织布作为养家糊口的专业,并且形成分工,在这里有专门从事棉花加工的轧花业和弹花业、棉布加工的印染业、棉布再制品的行业如制袜业等等。
还有不少人专门从事经济作物的种植生产,以供应手工业生产原料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原料产地和手工业地区的分工已日益明显,地区产业的优势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州文墨一生缘,与你细说中国古代历史的久远和厚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ly/13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