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系列之三文人笔下的瓷都盛景

文人笔下的瓷都盛景

︱赵玉国︱

千年景瓷,宛如江南典雅、古朴的女子,风姿绰约、风情万种。

文献记载中“新平(唐天宝元年、公元年更名为浮梁)冶陶,始于汉世”的景德镇瓷器,在唐武德年间就被誉为“假玉器”,贡于朝廷。

千余年的美名,绝非一朝一夕成就。想一窥瓷都旧时繁华,离不开历代文人墨客的记述。古时文人们,在迷恋这种散发泥土气息的艺术同时,也不忘以笔墨记录他们对瓷都的印象,为后世探知景德镇历史留下了珍贵一笔。

当然,这些记述中有长篇大论,也有只言片语,更有无心之作,甚至有“歪打正着”的。不管怎样,细细读来,还是饶有趣味并且信息量巨大的。

景德镇浮梁古城赵玉国摄

柳宗元受人之托

强盛的唐帝国,不仅国力强盛,瓷也强盛。唐代的浮梁县昌南镇(景德镇旧称)不仅出了陶玉、霍仲初这样的制瓷高手,也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地位,引得许多文士流连此地。

当时,浮梁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客商往来频繁,商贸发达,也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支撑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元和八年(公元年)前,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按税推算,约占当时全国茶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唐代王敷《茶酒论》中“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记载,生动地描述了当年浮梁茶市的盛况。大诗人白居易更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名句。

也就是在元和八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散文《代人进瓷器状》。文中,柳宗元对所贡瓷器赞赏有加,认为其很时尚,质量又好,将来必定能取代玉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柳宗元此文是应时任饶州刺史的朋友元崔之约而作,二人为至交。因元崔要向朝廷进贡一批浮梁出产的瓷器,特请他代写奏章。那时,柳宗元已才名大著,他用83个字的呈文盛赞了当时的浮梁瓷器:

瓷器若干事。右件瓷器等,并艺精埏埴,制合规模。禀至德之陶蒸,自无苦窳;合太和以融结,克保坚贞。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之德。器惭瑚琏,贡异砮丹。既尚质而为先,亦当无而有用。谨遣某官某乙随状封进。谨奏。

此文含而不露、褒而不溢,既是柳宗元诗文中唯一专门描述瓷器的文章,也是最早记录浮梁瓷器的珍贵文献。能得到这位大文豪的赞誉,说明当时昌南镇所产饶窑瓷器已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

(清)汪成霈御制诗意百福繁生图纸本设色

纵厘米横62.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时瓷窑三百座

对每一个景德镇人来说,他们不应忘记大宋这个王朝,因为是宋朝给“景德镇”正了名。从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景德年间开始,皇家御用景瓷都打上了“景德年制”的招牌,于是天下皆称“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由此而得名。

12世纪初,战争使宋王朝南迁,政治、经济重心也随之南移,全国的制瓷技艺更是向景德镇集中。当时的景德镇集南北名窑技艺之大成,工艺水平突飞猛进,生产规模更加扩大,进入了制瓷业大发展的时代,成为“业陶都会”。

业态的逐渐成熟,也让更多文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jt/91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