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艺地图景德镇middot
景
德
镇
青
花
瓷
青花人生
撰文
晏礼中摄影
彭辉
-
青花瓷,釉下彩的一种。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胚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於彩云,年出生,年随父进入古窑瓷厂学艺。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高岭陶艺协会会员,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教于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
采访地
江西省景德镇市
受访者
於彩云
?
1枫树山,蟠龙岗,青山环绕,树木森森。每次进景德镇古窑瓷厂,於彩云都心怀伤感。
这里曾是世界上唯一用明清时期方法制造瓷器的瓷厂,是她三十年前学徒、工作、画青花的地方。而现在,这里是“国家4A级景区”,从前门到后院都弥漫着商业味。就连那唐英纪念馆也成了麻将馆,人们坐在最伟大的督陶官唐英的塑像前聊天、喝茶、打麻将。
尽管於彩云的父亲於家爵在景德镇画青花的师傅里颇有名声,但她自幼并未受到过什么熏陶。千百年来,景德镇作坊林立,唯独在她成长的年代,做瓷器的都得在单位干活,她也见不着。
她是在自己16岁那年进的古窑瓷厂。她的桌子就在父亲的桌子后面。每天,她扫地,烧开水,帮师傅们擦桌子、泡茶··师傅们开始画瓷器了,她就自己练书法,柳公权、颜真卿,照着字帖练,或是在土坯上照着父亲给的图样画线条,画完就刮掉,画完就刮掉,画完就刮掉......
即便白天在古窑里画了一天,晚上她还是要去上美术班,学素描、学水彩、学透视关系······她不想在家待着,她只想不停地画,没上大学,她对父亲一直有怨气。她觉得父亲让她来古窑上班就是为了让她赚钱,所以,发的工资,她全让父亲领,自己一分都不要,除了画画的开销,她也什么都不买。
2她的那张桌子还在。一个戴眼镜的男青年正坐在那里画青花。她记得,从前一到冬天,大伙就会在各自的桌子下放一个小火盆,里面烧的木炭是那些柴窑里没充分燃烧而剩下的。休息时,她就用装瓷器的瓷篓把碎炭装回来,给父亲和师傅添上,也给自己添上。手冻僵了,就伸下去烤一烤,装青花料的小碟起冰了,也端下去烤一烤。在那没空调的时代,大家都没什么比较和计较,也没什么野心,想的都是有份工作就好好干。
屋顶的那几块明瓦也还在,那是玻璃做成的弧形瓦片,夹杂在灰瓦里能在白天起到采光作用。原来每隔一阵,她就会爬上去,把自己头顶的明瓦拆下来洗洗,现在似乎没人管了,明瓦脏得不见天光。她走过院子中间那长方形的水池,池内雨天储存的水既可淘洗泥料,又在蒸发中调节池上方晒坯架上的坯体,让它们缓慢干燥,均匀收缩,防止高温烧时出现裂纹。过去他们还在这池里养鱼,过年时,把鱼捞起来打牙祭。但现在,水里什么都没了。
3人这辈子,很多东西说没也就没了。
年,她23岁时,亲眼看着得胃癌的哥哥咽气,哥哥走后40天,父亲就瘫痪在家,嫂子也改嫁了。三年后,家财耗尽,父亲也在她眼前永远闭上了双眼。哥哥临走时,她哭得喘不过来气,泪人一般,而到父亲离开时,她已经不哭了,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个家撑起来,得多赚些钱,让家里人好好活下去。那一年,她26岁。
她开始拼命赚钱。白天她在古窑瓷厂画,晚上她到一家台湾人开的私人作坊里画。台湾老板对所有人都很和蔼,逢年过节,还会包些小礼物送给大家。刚开始,她并不知道是在培养她们做高仿,她们也就画些普通的东西,台湾老板会经常抱着她们画的东西看,觉得谁哪方面画得好,就不断找这方面的题材让她画。接下来,就给她们真东西,让她们照着仿。
现代人以为只有古人才能画出那种很细很细的头发丝,事实上,只要把笔修好一点,技术上都能达到。精气神才是“仿点”。把古人的用意弄通弄懂看透,找准神韵,才算得上真正的“高仿”。精气神没画到,线条再逼真都不会像。
从年开始,国营瓷厂不断倒闭,关停转改、破产拍卖、承包租赁······一夜之间,近十万陶瓷工人没事干了。而这时,她每月能从台湾老板这里拿到多块。
三四年后的某一天,她们那些深得老板青睐的画师被叫到一个封闭的房间里。每个人的桌上都放着一件“重器”。她们既惊又喜,惊的是眼前的瓷器都身价千万,让她们大饱眼福,喜的是自己能被选来仿如此贵重的东西,是她们的荣幸。她们不能出去,吃饭都是从外面端进来。旁边有两个人一边喝茶,一边盯着她们。
她们画的这些“重器”有个特点,那就是分别属于各自擅长的那类风格中的极品。那时她才反应过来,几年来,她所画的一切都是为今天眼前的这件东西。而跟她们同时进来的那些配料的、拉坯的、烧窑的人也都是为了这件东西。那件东西,她画了一批,画得她心力交瘁,老板从中挑一个最好的,马上打包带走,而余下的通通砸掉。
当然,高仿也是很伤人的,必须全神贯注地揣摩几百年前古人的心态,分析古人的起笔、落笔、转折,跟他们“对话”······古人没学过素描,没学过透视关系,但她必须接受古人的那种散点平布,古人错一笔,她也必须跟着错一笔,不能有一点自己的笔法。纠正了古人错误的东西是不合格的“高仿”,这是要拿去给专家鉴定,当真东西卖的。
仿得越多,她便越不敢帮别人“长眼”。年时,一个底足瓷片能卖到块,那时她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瓷片能值这么多钱。后来,她才知道,那是因为专家们喜欢看底。瓷器其他部分都有釉覆盖,只有底在装烧时会剔釉露胎,胎最易鉴别真假,所以,专家们看瓷器都要看底。而真底足会和仿身子黏合起来,放进柴窑里复火重烧,烧出一个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辨的东西。拍卖会上的古瓷拍品有时是她熟悉的。看到那节节攀升的价格,她的内心总是被成就感所充满。多少钱成交跟她没关系,但仿东西能仿到这个程度,已证明了她与古人沟通的能力。所以是开心的。
4年,她艺术生涯的另一个开端。那一年,香港回归,她一个朋友策划了一场瓷器展,要征集件瓷器作品以纪念香港在英国统治年后回归祖国。那是她第一次做作品。她画了个“百花盘”,牡丹代表中国,紫荆花代表香港,杜鹃代表江西,茶花代表景德镇······“百花盘”后来被人收藏了。一个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人。那人说喜欢她的作品,还要跟她定一批。从那时起,她不再仿别人了,她租了个工作室,开始画自己的作品。
图
於彩云
买她东西的人大多数都是搞艺术的,眼光挑剔得不得了,他们喜欢那些简约的、有意境的作品。感冒发烧、心情烦躁时画的东西他们不要,就只是和她喝茶吃饭聊天。他们一眼就能看出作品是在什么状态下做的。有些客户,做东西比她都厉害,只是年龄太大,做不动了。
商人们不太接受她的东西,她也不愿跟那些暴发的新贵们来往,这些人并没有对工艺美术的尊重,他们只喜欢“有名的”和“复杂的”。名气越大的人画的东西他们觉得越划算,画面越复杂的东西他们觉得越值。太有创意的东西会被淘汰,这便是景德镇“随行就市”的时代烙印。
很多大师都喜欢把一些简单的技法神秘化,自己关在屋子里画,不让人看;有些人号称自己是“分水大师”。能一笔下去墨分五色,浓淡相宜,层次凸显···她觉得那些把自己吹得神乎其神的人都挺好笑,没什么技法是神秘的,所谓的“墨分五色”,也就是个熟悉料性的过程。
大师们除了整天想着包装自己,便是把瓷器画得满满的。他们不愁销路,因为跟景德镇沾边的商人已经不再送官员烟酒手表钱了,他们送瓷器艺术品,这叫“雅贿”。
她很少跟这些大师来往。利益越多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就越复杂。谁家亲戚有当官的,谁的师傅是做评委的,谁能给自己带来附加值?同行们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包装自己,抬高身价。好端端的千年古镇,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突然间就成了热闹的、势利的是非之地。她嫌累。
她觉得与其急功近利地把自己搞那么累。还不如静下心来把自己的作品画好。没真水平,再多大师名头又有什么用呢?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5徒弟都是小姑娘,亲戚朋友介绍来的。他们觉得一个女人关在房间里画瓷器,又能买房又能买车,自己的小孩跟着她该是不错。
她并不要求女孩们有多少天赋,但她要求她们要有一种皮诚的工作态度。她告诉她们画瓷器的生活是简单而艰辛的,必须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基础训练和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见到一点点成就。她要求她们画瓷器时,不要吃东西,不要聊天。吃东西,东西可能会粘上去,瓷器烧出来就会缩釉,而聊天会让心不专注,所以要学会安静。
她知道在景德镇收徒是能赚钱的,每个徒弟收一万块学费是行价,她身边的朋友都收。她没要这些姑娘一分钱,她知道她们的家境。出师前画的东西归师傅这个行规在她这儿也免了,只要东西画得好,够得上低标准行货需求,她就给她们发工资。
她告诉她们新笔用完不要马上洗,因为它们还很松,得用青花料把它们粘粘,让它们更融洽;她告诉她们笔细时可画花鸟,笔粗了可画石头,任何东西都要物尽其用;她告诉她们青花料用发酵过的茶叶水调能增加黏稠度,画起来比用清水调的更加柔顺;她教她们如何领略古人的气息,如何表达虚而不弱、实而不死、干而不燥、湿而不泡;她教她们如何起笔、落笔、转折,教她们如何分水,如何掌握料性···
即便这样,徒弟们还是不断让她失望她让徒弟们来了先泡茶,徒弟就来了先泡茶。一次,她把茶刚泡好,一个徒弟就看也不看把茶倒掉重泡了,她问,刚泡好的茶为什么要倒掉重泡?徒弟说,我怎么知道是新茶还是旧茶。她无语了,冷热水都分不清,茶叶立在水里都看不见,这还让她说什么呢?
别人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这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孩子,却什么家务都不会。茶不会泡,地不会拖,抹布不会洗··她们甚至以得意的语气告诉她,内衣裤都是我妈帮我洗。
徒弟们陆续走了。有些是自己走的,有些是她劝退的。耐心她有,但她忍不了姑娘们打碎瓷器时的那种态度。瓷器她也不小心打碎过,但那些被粗心打碎的瓷器会让她心痛,会让她加倍小心。而这些姑娘打碎了东西,眼睛都不眨,眼神里也见不到丝毫的难过和愧疚。
有人说她过分,说她不该为一点小事就赶走徒弟。但她说,不懂得珍惜的人不适合做瓷器,心不在就不要来。
最早收的那个徒弟现在去卖口红了。那姑娘说,还是商场好,每天能穿得漂漂亮亮,见到很多人,跟很多人说话,不像在工作室,整天对着瓶子,坐得屁股疼,像个哑巴。
汪燕是唯一留下来的徒弟。踏实,用心,深得她的喜欢。她像亲人一样对待这个徒弟,管她的中午饭,每月还给她发一千多的工资,每天她们都在一起,七年了。最近,她开始担心起来,汪燕自从交了个做餐饮的男朋友之后,就开始喜欢上看手机了。尽管她们还面对面坐着,尽管这个好学的徒弟还不时过来看她画画,但她心里已经在问,这个徒弟还能待多久呢?
图
修护中的景德镇古窑
6她叫汪燕到院子里走走。她们在葡萄架下吊朋友送的吊环,朋友说,画久了就得出来抻抻,对肩周有好处。吊完吊环,她们穿过那些白兰、含笑、罗汉竹,在苦瓜藤下摘了点辣椒、丝瓜和一种叫马兰芹的小野菜。这都是她找来种的。她喜欢种这些东西,能吃能入画。
苦瓜藤上的苦瓜还很小,只有食指那么大,绿油油的,而它旁边的茶花已经结花苞了,10月份会开得很漂亮。她对汪燕说,虽然瓷器上咱们每天所勾画的植物都是平面的,但在你心里,你得看到它们在活生生地生长。
▼
相关书籍
左边右边线下线上均有售
主编
令狐磊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寻访中国九大省市,近百位民艺匠人,现存三十五种珍贵技艺,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起伏和温度,见识中国民艺之美与辽阔,连接民艺精神动力与审美根基,探寻传统民艺的新生之路。
#今日话题#
聊聊旅行中,你带回的那些纪念品?
欢迎大家留言区分享
-END-
左边右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jt/8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