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景德镇陶瓷行业用语的来源
景德镇历经漫漫历史长河,积淀了相当丰富的陶瓷行业用语,它们有些是相通的,有些则是来源于古语词汇,方言词汇及行业习俗。想更多了解相关知识,一起走进邹燕的《景德镇的陶瓷行话的语源探考》------
历经漫漫历史长河,景德镇积淀了相当丰富的传统陶瓷行业用语。
这些行话有一部分是通用的,顾名而可知义,如“做坯”“烧窑”“颜色釉”等,无须作更详尽的诠释。但还有一部分比较生僻,或源于古语词汇,或源于方言词汇,或源于行业习俗,如“上燯”“斗彩”“打派头”等,从字面上难以看出其准确含义。
源于古语词汇
生爽瓦(爽瓦音shuǎng),联合式词组。
生爽瓦,即没有烧透的瓷器。蓝浦《景傅镇陶录》:“火不沟疏,则中后左右不能烧透,而生爽瓦所不免矣。”《玉篇?瓦部》:“爽瓦,半瓦也。”李诚《营造法式?总释下》:“半瓦谓之爽瓦。”
槎窑(搓,音chā),偏正式词组。
槎,草木的枝叶。(唐)卢用邻《行路难》:“君不见长安城北羽桥边,枯木横槎卧古田。”(宋)苏轼《和邵同年戏赠贾收秀才三首》:“朝见新黄出旧槎,骚人孤愤苦思家。”槎窑,即以槎柴为燃料的瓷窑,一般烧制粗器。龚斌《陶霍习注》:“槎窑乃烧粗器,用带叶小柴。”主要是蕨类狼萁柴和松枝。
厾笔(厾,音dú),偏正式词组。
厾,《汉语大字典》:厾,轻击、轻点,如:厾一个点儿。即用椎状物轻轻点击物体。厾笔,画瓷用的笔,羊毫制成,平头,用于染抹山水、云雾等画面。
上燯(燯,音líng),偏正式词组。
燯,《字汇?火部》:“燯,火貌。”意思是火光。在烧成过程中,烧至坯体将熟,此时往窑的“槎口”(即投柴口)处加速投柴,以增强火势叫做“上燯”。
搪窑(搪,音táng),述宾式词组。
搪,用涂料均匀地涂抹,如“搪瓷”。《农政全书?农本?诸家杂论下》:“先以一指搪泥,然后二指嵌苗置其中。”搪窑,即以黄泥涂抹窑的内壁及窑囱外壁,使之密封、光滑。
琢器(琢,音zhuó),偏正式词组。
琢,《说文解字》:“琢,治玉也。”《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词琢,石曰磨。”琢器是景德镇制瓷产品两大系列之一。主要品种为瓶、缸、壶、坛、罐等。由于几乎每种产品都要象治玉般精雕细琢,故得名。
茭草(茭,音jiāo),述宾式词组。
茭,古语词,意思为草、竹、苇等编织而成的绳索。《墨子?辞过》:“古之民未知为衣服时,衣皮带茭。”《史记?河渠传》:“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裴骃《史记集解》引薛瓒语曰:“竹带垣谓之茭。”在景德镇传统瓷业生产中,茭常用作动词:即用竹篾、稻草将瓷商所购的瓷器进行包扎,以便于运输。
源于方言词汇
景德镇人口虽是“五方杂处”,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方言。有些传统陶瓷行业用语的产生与方言词汇有密切关系。
斗彩(斗,音dòu),偏正式词组。
斗彩,也写作“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工艺。景德镇方言中把两件物体或一件物体的两部分拼合起来称为“斗”,故名“斗彩”。
茅堧(堧,方言读xián),述宾式词组。
景德镇方言中把器物破损叫作“茅”,破损的瓷器叫“茅器”(《陶歌》:“王摩洲上多茅器。”)。又把物体的边沿叫作“堧”。如“碗堧”、“沟堧”等。“茅堧”就是瓷器产品的口沿部分破损。
饭闭,偏正式名词。
亦作“饭贝”,一种普通有盖的茶碗。景德镇方言中把合上容器的盖叫“闭”。如“闭到锅盖”“把茶盅闭到”等。又因这种茶碗容量与饭器差不多,故称“饭闭”。一说上下合盖形如贝壳,故亦作“饭贝”。
碌坯(碌,音lù),述宾式词组。
景德镇方言中把对某些东西“加工、制作”称作“碌”,如“碌饭”(烧饭),“碌酒”(烹调宴席)等。可能是“弄”的音转。在圆器行业中把打杂、做坯、印坯等六道工序统称为“碌坯”。“碌”有“制作”的意思。
剐笃(剐,景德镇方言音wā),述宾式词组。
用刀具挖削碗、盘等坯底部使之平整光滑,叫作“剐笃”,也叫作“剐坯”。景德镇方言中称器物底部为“笃”,如“碗笃”“桶笃”。其他方言中也有此用法。《中国谚语资料》中就记载有“问人间到笃,拆了田螺屋”的说法。“问到笃”与“打破砂锅问到底”义同。景德镇陶瓷行业用语中把“笃”俗写为“土足”,如《陶歌》:“挖土足仍须刷釉齐。”
不子(不,音dǔn),加缀式名词。子,名词词缀。
景德镇方言中把实心的块状物体称作“不子”,如“木头不子”,如“石头不子”。制瓷泥料(或釉料)经采集、细、淘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称“不子”。
刹合坯(合,音gé),述宾式词组。
刹,速度快;合,配置。对外表经镟削的圆器进行施釉的操作过程叫“剩合坯”。因其工序繁杂,速度要快,故曰“刹”。又固为其中包含着配置釉料的工序,故称“合”。景德镇方言中,把“配置”、“拼合”叫作“合”(音ge),如“合色”、“合铺板”等。
源于行业习俗
洲店,偏正式词组。
专门收购破损瓷器,修补后出售的店铺。因这类店铺绝大部分集中在王家洲(亦作“黄家洲”)一带,故名为“洲店”。提篮叫卖的叫“走洲”。
试照,述宾式词组。
亦称“试照子”。照子是一小块经配制成的泥料(或釉料),经烧炼后测定其性能,故称“试照”。(清)郑廷桂《陶阳竹枝词?注》:“陶家买不釉,必以少许先烧,谓之试照。”
估堆,述宾式词组。
旧时习俗,陶户将卖剩的零瓷以及次品瓷,按堆估价卖之,称之为“估堆”,亦作“打估堆”。
粉定,偏正式词组。
琢器的品种之一。产品洁白光润,釉面象糯米粉一般,故称“粉”。又因是仿造河北定窑品种,故习惯上称“粉定”。另据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昌南窑仿定器,用青田石粉为骨……亦曰粉定。”
打络子,述宾式词组。
将茭草以后的瓷器用蔑捆扎牢固,使之在长途运输中不致破损。因捆扎时都要编成六角形网络。故名“打络子”。
打换票,述宾式词组。
换,退换,票,提货单。旧时行业习俗:如果产品花色、数量与等级与提货单上的不一致,客户可以提出退换货物,叫“打换票”。
打派头,述宾式词组。
瓷业工人举行罢工叫“打派头”。相传清光绪二年(年)景德镇瓷业工人罢工,要求窑户老板改善生活待遇。双方对峙一段时间后,窑户老板通过官府提出:瓷工的条件可以答应,但为“杀今儆后”,必须“派人头一颗”,即杀一领头罢工者以示警诫。罢工领袖熊知四挺身而出,用自己的人头换来了罢工的胜利,故把罢工称为“打派头”。景德镇瓷业工人在历史上曾举行过多次罢工,每次罢工的胜利几乎都要领头的付出牺牲,所以“打派头”成为景德镇传统行业用语。
源于修辞方式
有一部分传统陶瓷行业用语是以修辞方式构成的,常见的有两种方式。
比喻式构词:
比喻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况另一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打比方”。陶瓷行业用语中有些是以比喻构成的。
收纱帽,述宾式词组。
满槎窑时,因小器匣缽直径大,顶端留有空隙,为不浪费窑位,空隙处常补满零星大器。这些大器放在顶端,形如纱帽;又由于这是满窑的最后一道工序,故名“收纱帽”。
和合器,偏正式词组。
一底一盖两件的盘类器皿叫“和合器”。它的形制与传统中的和合二仙有类似之处(两者时时相伴在一起),故称“和合器”。
坝器,偏正式词组。
高足碗、盘类器皿,因底圈较高.形似坝状,故名为“坝器”。
卵膜杯,偏正式词组。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浮梁艺人昊十九烧制的瓷杯,因胎薄如鸡蛋的内膜,故名“卵膜杯”。
木巴掌,偏正式词组。
印坯时打坯笃,打软渣时用的工具,一般用断料板锯成,形如人的巴掌,故名。
拣麻雀,述宾式词组。
出窑清匣时拣取匣内遗漏的瓷件叫“拣麻雀”。因器形小,在匣中犹如麻雀在窠中,故喻之。
借代式构词: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指“代”的一种修辞方式。
剁草鞋,述宾式词组。
琢器行业的工人几乎全年都穿窑户所买的草鞋干活;另外,“草鞋”也是传统陶业中一种劳动组合单位,故常以草鞋代指瓷工“剁草鞋”,即在行会中除名,这是对工人最严的惩罚。因瓷业工人云集,故景德镇旧时亦称为“草鞋码头”。
买肩担,述宾式词组。
搬运工人要想上岗挣钱,必须先拿两块银元向把头买挑运权,故以“买扁担”代指买挑运权。
趟街(糖,音tàng),述宾式词组。
旧时瓷工休假叫“趟街”。因平时工作十分紧张,只有假日才有空上街买物或休闲,故“趟街”成为瓷工休假的代称。
下港,述宾式词组。
过去窑柴全靠水运到镇,槎柴也放在港下(河边)晒干堆放。所以用“下港”代指那些到河边采购窑柴的专职人员。
坐栏板,述宾式词组。
满窑时,窑场管事都要上窑去清点记载瓷器的数量,以作日后算帐的依据。他们座位前横放在着一块画有红格子(栏)的白色木板,以便记事,所以用“坐栏板”来指代这项工作。
原文见《景德镇文化研究》第一辑,中国文史出版社年5月出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jt/6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