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中国瓷都的潮州人,你应该知道的
一、潮州从什么时候开始制作瓷器?
潮州的瓷器生产从唐高宗仪凤年间(—)就已经开始,潮州市的南郊和北郊发掘的唐代瓷窑遗址,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北宋是潮州瓷器生产最为发达的年代,潮州城外韩江东岸的笔架山麓,是当时的瓷器生产区,有“百窑村”之称,堪称是当时中国陶瓷工业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年,笔架山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那些古窑在哪里?
19世纪50年代以后,潮州笔架山一带共发掘和清理了10座瓷窑。4号窑址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阶级窑。这种阶级窑可以比较稳定地控制窑内温度,并合理利用余热,能够烧制出精美的影青瓷器。瓷窑长度一般在30米左右,其中最大的窑口,残存长度将近米,估计每窑至少可以烧制瓷器10万件。另外,从笔架山东南的仙田钵仔山,延伸到程洋岗营盘山、后湖一带,也布满宋代瓷窑群。宋代笔架山窑的瓷器,使用了刻花、剔花、印花、贴花、堆花等多种手法,工艺丰富多彩,产品中佛像、人像、小动物等工艺瓷,占有很大的比例。尤为宝贵的是在几个释迦牟尼佛像座上刻有“治平”“熙宁”等宋代年号及“水东中窑甲”“匠人周明”等工匠姓名的铭文。潮州窑出土后,考古专家顾铁符、金石学家商承祚、陶瓷学家陈万里等大家均亲临潮州对古窑址进行考察,鉴定印证潮州在唐宋时期陶瓷盛极一时,并认为潮州堪称是“北宋的瓷都”。
三、那时的潮州,曾经是全球化工业基地
潮州是宋代岭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整个潮州窑陶瓷工场区域一次烧制的陶瓷可达几百万以至上千万件,这个生产规模即便是在生产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是十分可观的,可见当时潮州陶瓷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之高。这个惊人的巨大产量,主要就是面向广阔的海外市场。黄挺老师等潮学专家研究表明,从百窑村位于韩江之滨、陶瓷产量以及品种款式等判断,宋代潮州的陶瓷主要供给海外市场。潮州窑出土的白釉西洋人像和西洋狗,以及向阿拉伯地区出口的凤头壶、东南亚地区盛行的青白瓷等,更明显是为了外销而制作。日本、菲律宾、印尼、巴基斯坦、伊拉克都出土过不少宋代潮州窑瓷器。年,在泰国曾经出土唐代潮州窑生产的青釉花碗。当时的潮州,可谓是那个时代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工业基地和外向型经济体。
年,著名的中国友人、新西兰学者露易.艾黎为了编著一本有关中国陶瓷的书,曾亲自到潮州笔架山下的古窑址考察,发现一种青瓷碗碎片,与他曾经在开罗博物馆见到的古代青瓷碗一样。艾黎激动地说:“这东西多年前在埃及开罗看过。在开罗,他们说是他们的。呵!却原来是潮州的。”他在《瓷国游历记》中也指出了潮州瓷作为外销瓷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地位。国内学者黄纯艳在其专著《宋代海外贸易》中,综合了黄挺等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宋代潮州窑以及当时国内制瓷业后指出,相对于东南沿海各窑的外销量,内地各窑的出口是微不足道的,至少在数量上是如此。可以说南宋制瓷兴盛受海外贸易刺激最大、最直接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为外销而兴的制瓷业几乎成了当地最大、最繁荣的产业。
从潮州笔架山“百窑村”的规模来看,其外销瓷在当时广东乃至东南沿海陶瓷贸易中应占有极大比例。宋代瓷窑遗址在广东省内的潮州、广州、佛山、封开等多个县市都有发现,但以潮州窑最大,窑址最密,技术含量最高。著名陶瓷考古专家曾广亿在《潮州笔架山宋代瓷窑分析研究》一文中说:“潮州早在北宋时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瓷都”。可以说,潮州在中国陶瓷史,尤其是中国海上陶瓷之路的陶瓷贸易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jt/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