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德镇古窑导游词
大家回头看我们看看说到陶泥的这个地方,我们看到有很多已经成型的泥坯晾晒在这里,在晒坯架的下方还有一个水池,它俗称“晒架塘”。池内的水基本上是靠雨天储存起来的。这水池除了用于淘洗泥料,还有一种作用,我们知道水是会蒸发的,蒸发量会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天气炎热、干燥的时候,池内的水分蒸发加快,增加了上方晒坯区域的水分,也就是说这部位的小气候得到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晒坯架上坯体的干燥速度,使坯体干燥不至于过快,这样坯体的收缩就比较均匀,在高温烧成时,可以减少或消除在烧制的过程中出现开裂的毛病。
我们再来看这边,这是整个做坯的工序,经过反复揉搓后的泥料可以拉坯了,这可能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步骤。我们可以看到在有些工序的中间还安放着用于制坯和修坯的辘轳车,做坯工人席地而坐。在景德镇,人们将坐在地坑里工作的工人叫“地下工人”。这些工人的位置不是乱坐的,而是按照生产流水程序来坐的。我们先来看这道工序,叫拉坯。拉坯看似简单,但做到薄厚均匀,做一千只碗大小形状都相同,那就需要几十年的功夫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位师傅叫王炎生,年9月出生,现在已经80岁了,他祖上五代拉坯,他是在年的时候跟着父亲学徒,是目前景德镇健在的最早的手工拉坯师傅,也是景德镇陶瓷工艺界标志性人物之一。当年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来我们古窑瓷厂参观,也是我们王老师傅为他们表演拉坯技艺,年他成为景德镇第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大家看王老师傅正坐在辘轳车上面,他用木棍搅动车盘,车盘就会快速旋转,这时就可进行做坯操作。做坯的时候,王师傅先把泥团摔搭在车盘中心,双手蘸水将泥团包紧,缓缓向上捧起又压下,如此反复几次,就可以开始做坯。拉坯要求眼准手稳,特别是向两边拉时,双手要准确停留在圆弧上,又要准确控制器物的大小和形状。大家看,王师傅双手分别在泥柱上捏泥,缓缓向两边拉起喇叭形状,再大拇指在碗里,另外四个手指在外面,按碗壁弧度拉出碗形,然后他再用工具校正碗壁曲线和口径大小。拉坯操作要求眼准手稳,动作迅速,特别是向两边拉时,由于双手捏泥难以准确地停留在圆弧上,迅速旋转的泥坯会呈现出椭圆形,随着双手间距离的微妙变化,碗形也不时地变化着,最后拉成比较规整的圆形。大家看,成型后王师傅在碗的底部用手指把碗坯与多余的泥料捏断,斜放在长型料板上,这俗称“栽坯”。大家别觉得这看上去非常的简单,但其实不是那么好做,因为每个碗的形状,大小都要相差无几,泥量的控制,仅这量感的把握就不是一两年能达到的。大家看,随着王老师傅手形的变化,一个碗的粗坯很快就出来了,这就是做坯,在景德镇俗称“拉坯”。碗、盘、杯、碟等器皿就是这样拉出来的。
拉坯成型首先要了解泥料的性能,并且要根据品种和造型的不同放大尺寸,因为从湿坯到成瓷(也就是作好瓷器成品)大约有20%到25%的收缩,所以在拉坯的时候要把粗坯相应放大,以求成瓷符合规格要求。
王炎生老人能在5秒之内,拉出一个碗来,但他的绝活不是这个,而是拉葫芦瓶,王老师傅拉葫芦瓶的最高纪录可以多达十几节,在景德镇拥有这种绝活的拉坯艺人只有他一人。
拉坯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各位游客也可以自己上去试一试,看看如果你想做一只碗,最后会拉出一个什么形状的碗来。(每位10元)
碗坯拉好以后,放在这个料板上,然后放到工位上方的坯架上阴晾至半干,之后就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操作。来,各位我们往下一道工序走。
大家看,这位师傅干吗要拍打坯体呢?这道工序叫“印坯”,景德镇俗称“拍死人头”,是坯体内侧面定型的操作。如果把做瓷器形容成做房子,那么王老师做的就是做好房子的大致框架,接下来的工序就是整形和装修了!
因为坯体在干燥过程中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变形,而且手工拉坯很难保证件件完全符合规格要求,所以要在一定规格的标准模子上印坯定型,所以这个就是定型的工序。
印坯以后又放到料板上,移到晒坯架上在阳光下自然干燥。这里的成型操作多半是在湿式或半干状态下进行的,几乎每道工序之后都要经过干燥程序。那么大家猜猜师傅们是靠什么来确定这个坯体干燥的程度呢?有朋友说是靠手感,不对,师傅们是看颜色,看这个坯体的颜色来确定,坯体湿的则呈现黄色,晒干了就是白色的。所以大家千万别去触碰那些晒架上的坯体。
我们再往前面参观。坯体外侧面的修整和定型则由我们面前的这道工序“利坯”来完成。我们看到这位师傅现在做的就是利坯。拉制出来的坯体凉干到一定的程度后,先印坯,然后再到辘轳车上用刀削成符合要求的坯体,这个就叫利坯或旋坯、修坯。
我们看到师傅先把坯体倒放在转盘中心的木桩上,然后师傅根据对坯体外形及尺寸的要求,使用不同的刀具来旋削坯体的多余部分。控制坯体的外形、曲度、厚薄等都是凭师傅的经验,要靠眼观、手摸、耳听。利坯师傅按照坯体的不同部位、不同厚度,用手指轻轻弹敲坯体,根据发出的不同声音来决定从何处下刀,旋削多少。而且利坯工人不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更要熟练掌握造型的曲线变化和烧成时各个部位的收缩比,因为不同部位在高温烧成时的收缩率和受力情况不一样,所以利坯时要严格把握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烧造时变形。
利坯是整个成型操作中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一道工序,所以利坯工人一般是从小开始学艺,经过十几、二十多年的实践摸索后,才能成为利坯的高手。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位利坯师傅叫陈圣发,他年9月出生,年学徒,从打杂做起,直到19岁才“脱手”出师独立做工。利坯修一个碗需要4把坯刀,每一把刀有3个步骤,每个步骤要学3年,工艺学起来非常难。在景德镇,学徒时做什么工序,到老都还是做那道工序。所以我们说景德镇制瓷是“术业有专攻”,每位师傅只掌握其中的一个步骤或者一种瓷器的工艺并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也促使制瓷的每一个环节技艺都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年陈老师傅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他是前面的王炎生老师傅介绍进我们景区的,他也先后接待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
在景德镇传统名瓷中有一种“薄如蝉翼,轻若浮云”的瓷器,叫做薄胎瓷。薄胎瓷的利坯难度更大,尤其在利坯的最后阶段,少一刀则坯体嫌厚,多一刀则整个坯体完了,有的时候一个大的喘息也可能导致前功尽弃。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说:款式粗细,关乎旋手之高下,故旋匠为紧要之工。也就是说,一件瓷器是否做得精细,与利坯师傅的技术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在这外侧看看就好,千万别凑到师傅面前,打扰师傅利坯。
那么前面几道工序就是整形,下面我们要看到的就是准备“装修”了。首先我们看到的是施釉的过程。我们看到这桶里面装的就是釉浆,什么是釉呢?很简单,就是瓷器烧出来看着特别光亮的一面,这种在陶瓷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就是釉。它是用矿物原料,比如像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然后再把釉施于坯体的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就成了我们看到的精美的瓷器了。
瓷器又分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上彩是指在烧好的瓷器坯胎上彩绘,再经-℃低温二次烘烧而成,因为这个彩绘是附于釉面上,所以叫釉上彩,像我们传统的四大名瓷的粉彩瓷就是釉上彩,釉上彩的瓷器最早出现在宋代。
釉下彩是指在生坯上彩绘,再经过施釉之后用高温烧成,因为彩纹是在釉下,所以叫釉下彩,我们吃饭的青花碗就是釉下彩。(小知识:釉中彩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也叫做高温快烧颜料。这种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它是按釉上彩方法把这些颜料施于坯体釉面,再通过~℃的高温快烧,陶瓷颜料在釉料熔融时沉入釉中,使颜料渗入釉里面,冷却后被釉层所覆盖,这种就叫釉中彩。这种产品表面视觉平滑,有玻璃光泽。所以它既有釉上彩的细腻晶莹、滋润恍目,又有釉下彩的抗腐蚀、耐磨损。由于颜料不直接接触食物,所以铅(镉)溶出量较安全。釉中彩一般作为餐具生产较多,因为其造价比较昂贵,一般工艺品不用这种工艺,釉中彩餐具无铅无毒,健康环保。)
施釉工艺是古代陶瓷器制作工艺技术的一种,主要有蘸釉、荡釉、浇釉、刷釉、洒釉、轮釉等七种方法,按坯体的不同形状、厚薄,采用相应的施釉方法。现在我们看到面前这位师傅用的就是蘸釉,又叫“浸釉”。这位师傅叫占香生,年11月出生,年学徒,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大家看占师傅将坯体浸入釉浆中马上就取出,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均匀地附着在坯体的表面。
釉层厚度由坯体的吸水率、釉浆浓度和浸入时间决定。明清以前瓷器多用这种方法加釉,器物上的釉汁往往不到底足,上部有釉而下部露胎。但是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占师傅在施釉前,必须把碗底蘸上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碗底蘸上水后,有水的下半部吸收的釉料就少了,就不厚了,在晾干的过程中上半部分的釉由于重力会缓慢往下流,这样整个碗面的一层釉就厚薄均匀了。(一般除了蘸釉,我们在古窑还能看到浇釉、刷釉等手法)
好,各位亲爱的朋友们,看完了施釉,我们下面去看看下一位师傅的绝活。坯体经过利坯以后再补一次水,除掉附着在坯体上的粉尘,晾干后就可以开始绘制青花了。
大家看,这位师傅正在画青花。刚给大家说了,青花瓷是一种轴下彩,青花料的主要发色成分是氧化钴。(后面在二号作坊还要说到青花,所以关于青花的介绍,大家请看下面二号作坊)师傅们在坯体上画好青花纹样后,再蘸上一层透明釉,入窑一次烧成。我们看这碗里的青花料,它看上去灰黑色的,但画好以后入窑烧成就变成蓝色了,这就是青花。我们面前的这位师傅叫汪申芳,她年3月出生,年学徒,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前面两位老师傅一样,曾先后接待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
大家看汪师傅右手拿着一支特殊的毛笔,笔尖很细,但笔头是鼓鼓的,这里面饱蘸着青花料。碗坯在她左手上迅速转动,右手下笔挥洒自如,这个是汪老师的“一笔成圆”的绝活。大家可以给她计时,看看她画完一只碗需要多长时间。对!十几秒钟,只需短短十几秒钟,碗坯上就布满了匀称、豪放的图案。大家能看出这是一种什么图案吗?这是一种典型的景德镇传统民间青花图案,画的是景德镇的市花-----茶花。大家可能要说这个图案无论如何都看不出茶花的模样,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图案的原型是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为皇宫生产的一种杯子上的工笔折枝茶花的图案,后来流传到民间,为了适应民窑规模化生产的需要,经过抽象、变形,才成为现在的这种图案,风格上也和宫廷用瓷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大家千万别小瞧这种民间青花图案,它可有着高贵的宫廷皇家血统呢!
画完青花以后再经过上釉、挖底等操作,这个坯房里的操作工序就算完成了。
从原料精制到瓷坯加工,全部成型工序都在一个坯房内完成。但这里所完成的只是瓷器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工序,刚刚小揭在门口的时候和大家说过,古代瓷器生产要72道工序,也就是说,生产一个小小的杯子都有七十二道工序。所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古代瓷工对各个工序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每人只做一道工序,在细致分工的基础上又进行生产合作,使景德镇瓷业从明代开始进入了工场手工业阶段。
未完待续
打字很累,打赏一下做鼓励呗
赞赏
人赞赏
儿童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北京白癜风专业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jt/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