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的精美文物

沉船,是一条人们了解过去的隐秘通道。数年前,宋代沉船“南海一号”成功实现整体打捞,吸引众多目光。如今,经过发掘保护,沉箱(特制的钢结构箱体,用来固定船体和文物)内的“南海一号”已经浮出水面,随之揭开神秘面纱的还有古代陶瓷技术、造船技术以及海外航运的历史。1月9日,记者走进“南海一号”保护现场,揭秘沉船最新发掘成果。沉船应属南宋中晚期,目前共出土文物余件套,其中瓷器最多在广东海陵岛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静静矗立在海边。这个以安放“南海一号”宋代沉船而闻名的博物馆,担任着发掘、保护、展示研究成果的功能。

走进博物馆内的水晶宫,沉箱内偌大的船体,已经清晰可见。船被横纵隔板有序分成若干舱,每个隔舱内堆积着瓷器、漆器等文物。虽然经过近千年时光沉浮,它们的外观、排列已不甚完整,但不难窥见昔日的荣光。“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刘成基说,目前已清理完成打捞时的回填堆积和晚期海泥淤积,取得了一定收获。随着大量凝结物的提取,沉船左右舷板、水线甲板、隔舱板、舵承孔等已经暴露,船中桅托梁、甲板、船壳板、底板和小隔板部分显露,船体表面残存结构基本清晰,船板搭接等部分造船工艺比较明确。

刘成基介绍,船体残长22.15米,最大船宽约9.9米,共有14道横向隔舱壁板,已发现间距在0.62—2.01米的14个隔舱,纵向有两列隔板,船舯部设有可倒桅,两舷上部为多重板搭接结构,部分隔舱上部存有甲板残留。“从已发掘暴露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一号’沉船是长宽比较小,安全系数高,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短肥性船型,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船体保存较好,存有一定的立体结构,这在以往的我国沉船考古中较为鲜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造船史、海外贸易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刘成基说。

据介绍,“南海一号”是一条满载货物的沉船,从我国的东南沿海港口装货后,在前往南亚、西亚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途中沉没于海底。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钱币亦有相当数量,纸张、丝绸等有机质货物可能已分解不存。截至年1月5日,总共出土文物余件套、标本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余件套、金器件套、银器件套、铜器件,铜钱约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

出土文物中最多的是瓷器。刘成基介绍:“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和浙江。金银铜锡和漆木器等其他发现也非常重要,金页、银铤上多有店铺名称、重量、地名等戳记,反映了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异常活跃,已延伸到海外贸易领域。”刘成基说,从已发现船载货物的时代分析,铜钱中最晚年号为南宋早期宋高宗时期(—)的“绍兴元宝”款,而金页和银铤铭文都与国内出土的南宋时期同类货币一致,瓷器中的景德镇窑青白釉婴戏纹碗与江西出土南宋嘉泰元年()“青白釉婴戏水纹碗”南宋中期纪年瓷相同,酱黑釉和绿釉器物的大部分为福建晋江磁灶窑土尾庵、蜘蛛山等窑址的南宋晚期产品,部分器物也与南宋晚期的“华光礁Ⅰ号”等沉船出水文物一致,据此推测该沉船年代应属南宋中晚期(13世纪中早期)。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下考古与技术部副主任叶道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考古队根据船货推断“南海一号”始发于泉州,目的地很有可能是南亚或者东南亚。“我们从沉船上发掘的金戒指像半成品,戒指有凹槽,好像是故意留出宝石的位置”,叶道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当时,以斯里兰卡为代表的南亚国家盛产宝石,所以很有可能是南亚的富人在中国定制了金戒指,等运到南亚后再将其镶上宝石。

《环球时报》记者在博物馆里发现有一个残损的木质梳子在展出。叶道阳解释说,很多游客因为这把梳子认为商船上有女人。但其实在南宋时期,男子也是留长发的,他们也需要梳子来打理头发。

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他们从沉船上发现的头发和人骨里检测出了外国男性的DNA。这一发现说明南宋时期很多异域人员来中国进行商业贸易,展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

曾超群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目前船体上的物品基本清理完毕,10月会把考古重心放在清理船体外淤泥中的物品上。“‘南海一号’作为中国承载货物较多的沉船,对展现南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造船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当前,我们正在和大英博物馆等多家国外的博物馆进行合作交流,想把文物带出国门去巡展,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南海一号’,了解中国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gdezhenzx.com/jdzjt/1041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